張明祎
摘要:西洋管樂器歷史悠久,音樂優美,攜帶方便,是青少年青樂學習的重要選擇之一。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隨著素質教育和藝術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青少年學習管樂的價值和意義更是得到了普遍認可。鑒于此,本文以黑龍江省為倒,就當下青少年管樂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因進行了分析,并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黑龍江;青少年管樂;存在問題;成因分析
一、中國管樂發展教育概述
探討今天的青少年管樂學習和發展,有必要先對百年來中國管樂教育進行簡單的回顧。早在明清時期,就先后有西洋管樂器伴隨著傳教士來到中國,特別是到了清代,管樂器已經在民間開始普及和傳播。光緒七年,生活在上海租界的外國人成立了一支管弦樂隊,后由梅百器擔任指揮,并將名字改為上海工部局管弦樂團,聲名顯赫。此后英國駐中國海關的稅務總司赫德也成立了管弦樂隊,規模一度達到二十多人。而在管樂教育方面,最突出的當屬曾志忞成立的上海貧兒院管樂隊,規模有八十多人,并在1915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獲得了音樂金獎。民國時期,管樂教育繼續發展,并呈現出了社會和學校并行發展的局面。在社會管樂教育方面,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的政府、軍隊和警察局中,先后聘請專業教師成立了管樂團,并定期進行演出。在學校音樂教育方面,上海的一些高校中已經開始了管弦樂相關專業,特別是由蕭友梅創立的上海國立音樂學院,更是培養出了一大批音樂教育人才,對后來管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先是軍樂團繼續發展,成為了我國管樂事業中的中堅力量。“1951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正式于北京成立,先后由羅浪、王建中等人擔任團長。”[1]改革開放后,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新發展,高校成為了管樂教育的主陣地,并逐漸形成了科學、完善的管樂教育體系。2004年,中國音協管樂協會在北京成立,標志著我國管樂事業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期。協會成立后,陸續和定期開展了一系列創作和比賽活動,對當代管樂普及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預見,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管樂藝術仍將是當代中國音樂事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二、黑龍江青少年管樂發展存在問題和成因分析
近年來,在素質教育、高等教育和藝術教育整體大發展的背景下,黑龍江青少年管樂發展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學習管樂的人數僅次于鋼琴,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第二大樂器,但是繁榮發展的背后也有隱憂,且問題背后的成因也是發人深省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未能樹立科學的理念和目標
當下,社會管樂教育和學校管樂的開展如火如荼,但是包含教師、學生和家長都在學習目標的認識上存在空白和偏差。即為什么要學習管樂、怎樣學習、學習到何種程度等等。特別是在家長,在青少年管樂學習過程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方面是因為青少年年紀有限,心智發育尚不成熟,還需要家長的幫助和引導;另一方面則是管樂學習在時間和經濟上都有一定要求,而家長則是最直接的責任人。所以家長的認識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多年之前,在管樂學習尚未全面普及時,多數家長之所以讓青少年學習管樂,主要是出于長遠的需要,希望孩子可以掌握一技之長,便于今后在升學中占得先機,或多一條出路。近年來,學習管樂的青少年越來越多,競爭優勢也不像以往那樣明顯,所以家長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更多的是出于對青少年全面的發展的需要,希望可以通過管樂學習陶冶情操、提升素質,鍛煉身體等。“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一環,通過音樂來幫助情商形成和培養也顯得十分適宜。”[2]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變化,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下一步中,則需要將這種科學的理念和目標,從家長向教師和青少年身上轉變。青少年年紀尚小,尚不能深刻感受管樂學習的價值和意義。而教師則將更多目光和經歷投向了教學本身,忽視了理念和目標。當家長、學生和教師都樹立起一致的價值觀后,當代青少年管樂發展也就邁進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二)藝術實踐環節有待加強
實踐性是管樂藝術的基本屬性,也是其傳播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縱觀當下的社會和學校管樂教育中,實踐環節卻成為了最薄弱的環節。教師按部就班的教學,學生在課下刻苦練習,看似有條不紊,但是沒有因為缺少藝術實踐,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就會大打折扣。造成實踐環節缺失的成因主要包含主觀和客觀方面。主觀方面是指家長、教師和青少年的認知方面。作為家長來說,他們雖然鼓勵和支持青少年學習管樂,但是自身的音樂素養有限,未能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加之青少年的課業普遍較為繁重,也難以經常參加實踐活動。作為教師來說,他們雖然明白實踐的重要性,但是也會受到時間、精力、場地、設施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一些音樂培訓機構每年召開音樂會,更多的是為了自身的宣傳,為并非真正是為了讓學生得到實踐鍛煉。作為學生來說,他們也沒有實踐的意識和機會,只能被動接受教師和家長的安排。由此導致的后果也是十分不利的。從當下來看,缺少實踐的管樂學習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學生難以在實踐中獲得相應的成功感,將會對今后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產生影響。從今后來看,學生如果今后考入了高校的音樂院系,在實踐素質和能力不足,將會成為專業學習和就業的巨大阻礙,近年來音樂專業學生就業難情況的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所以要先轉變思想,然后克服一系列客觀困難,將實踐活動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回歸管樂藝術本質。
(三)教學質量的提升陷入瓶頸
近年來,社會和學校管樂教育的蓬勃發展,讓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教學質量這一核心問題。從當下實際情況來看,多數教學機構和教師都能夠正常開展教學,但是教學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首先,在師資方面,社會管樂教育的師資力量,多以音樂專業的畢業生為主,這些青年教師雖然具有相應的管樂知識和技能,但是缺少教學經驗。其次,在家長方面,雖然支持孩子學習管樂,但是更多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并未在學習程度上有明確的期望和要求。再次,在培訓機構方面,培訓機構是市場化的產物,獲得理想的經濟收益是其成立和發展的初衷,所以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對教學質量的把控。而從學校管樂教育來看,基礎教育中的管樂團,更多的是為了滿足學校各類活動的需要,學習和練習的內容都相對有限。而高校管樂教育則更加注重學生的自學,教師以指導為主。上述多個原因,造成了當下青少年管樂教育質量的提升陷入了瓶頸中,急需得到破解,這不僅是學生個人學習的需要,更是當代中國管樂藝術發展的整體需要。
(四)教學模式和方法陳舊單一
教學模式和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對最終的教學效果起到決定性影響。雖然多年來,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管樂教育,都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模式和方法體系。但是與此與同時,時代和社會也是飛速發展的,各種新的、科學的模式和方法層出不窮,并可以給教學效果明顯的提升。然而從實際看來,社會和學校管樂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仍然是單一和陳舊的。一對一和口傳心授一直是最常見的模式和方法。所謂一對一,是指一名教師面向一位或幾位學生授課,口傳心授則是指教師進行講解和示范,學生在課下進行練習。這種常見的模式和方法,是可以滿足一般教學需求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不用對其更新,不追求更好的教學效果。當下,各種新的、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也是完全適用于管樂教學的。如任務驅動模式、對話式教學法等,都可以充分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使教學效果得到本質上的提升。由此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不斷探索和創新,而不是吃老本,才能滿足教學需要,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自身的完善與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進入新世紀以來,學習管樂的青少年人數越來越多,中國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管樂大國,這無疑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僅有數量上的增長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從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角度對整個發展過程進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特別是對當下普遍的存在的問題,既要予以正視,更要分析其成因所在,才能達到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的效果。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黑龍經青少年管樂學習中的常見問題和成因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為青少年音樂素質的提升和中國管樂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侯凱屹,新中國管樂的發展與沿革[J]當代音樂,2016,(08):83.
[2]丁翔宇,音樂教育對青少年情商培養的重要性[J]當代音樂,2017,(20):94.
基金項目:2019年黑龍江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黑龍江省青少年管樂藝術調查研究與未來展望》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C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