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晶 孫玉周
中原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450007)
導師制是一種教育制度,與學分制、班建制同為三大教育模式。導師制最早源于中世紀的巴黎大學,15 世紀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得到繼承和發展。 我國的導師制源于原浙江大學費鞏教授在20世紀30 年代的實踐,起初用于研究生培養。 2000年后,一些實力較為雄厚的知名高校開始在本科生教育中實行導師制[1]。 本科生導師制既不同于本科畢業設計的導師制,也不同于研究生的導師制,它是指入學時就為每位本科生配備導師,對其進行長達4~5 年的指導。本科生導師制在我國高校實行近20年,在部分高校的研究和實踐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在國務院對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和教育部“以本為本”的要求下,我們如何在針對建筑學專業的學科特點的同時,結合本校本科生的實際情況來實施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是文章研究的重點。
作為不同于其他理工科專業的一門學科,建筑學本科學制為五年,看似時間長,實際上要學習和掌握的內容遠遠多于其他學科。是否具備直接從事項目實踐活動的能力是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因此,建筑學本科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團隊協作和實踐能力的個性化教學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實際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兩個大的問題:①學生管理的層面。 傳統的輔導員或班主任的管理制度,針對的是一個年級或者最小也是一個班級,對所有學生的精細化管理是存在一定缺陷的;②教師教學層面。 專業設計課程教學雖然貫穿于本科教學的全過程,但專業教師們對于每個學生情況的了解和指導欠缺連續性。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將導師制與班建制及專業教師的教學管理三者相互結合,在建筑學本科新生入學后就將其以4 人為單位進行分組,并為其配備相對應的導師,主要由建筑學專業任課老師擔任,負責學生5 年的全過程指導。 經過多年的實踐,有針對性地采用了4 種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 這幾種模式在前兩年的人才培養中存在一些共同點,如在學生入學之初,導師組織學生完成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大學5 年的計劃和安排。 前兩年的培養環節都包括邀請高年級優秀學生對每門課程學習的經驗介紹、手繪能力訓練、常用軟件的小組合作式學習、閱讀計劃與讀書分享會,但針對具體環節各有側重。
競賽型人才的培養方式主要是培養在大型競標項目中具有較強的方案設計能力的人才,這種人才的工作強度和工作深度要求都是比較高的。 所以在打基礎的大一、大二階段,導師會設置更密集的針對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任務點和提出更深層次的要求。 職業生涯規劃會更有針對性,以此為依托的大學5 年規劃也會與別的模式不同,還會在基本環節的基礎上加入觀摩高年級競賽過程的環節,讓學生盡早體驗和進入狀態。 大三、大四階段進行競賽選擇、獲獎作品及課題研究與分析[2]、設計研究、成果制作,最后依然以競賽為題完成畢業設計。 競賽的選擇主要有一些國際競賽(如霍普杯國際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等)、國賽(如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全國“斯維爾杯”BIM 應用技能大賽、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等)、省賽(如河南省大學生建筑模型大賽等),導師要結合學生的情況引導學生合理選擇競賽項目。
研究型人才培養方式主要培養畢業后要讀研、讀博以及進入科研院所的設計理論及實踐研究方面的創新型人才。 因此,需要重點培養研究型人才深度思考和創新性的研究能力。 明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是針對科研單位,根據其所需要具備的能力進行大學5 年的規劃。 在打基礎的大一、大二階段,對于閱讀計劃的制訂要保證足夠量的同時,在書籍的推介與選擇上要有深度和針對性;在讀書分享的深度上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大三、大四階段,由導師引導學生培養基本的研究能力和掌握各種分析方法,并在獲得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的過程中,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圖紙的繪制和模型的搭建工作。 另外,有的學生還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開展對設計實踐的分析與研究,參與發表論文和協助出版專著等工作。 通過這個過程,有針對地來提高對設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能力[3]。
社會服務型人才培養模式針對的就業方向和設計單位,所以在大一、大二階段的各環節中要更加強調“做中學”、“基于項目的學習”和“基于問題的學習”,如在引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時,要加入一些側重于實踐案例研究類的書籍。 結合學院內鄉村規劃研究所的實際項目,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從大三開始就參與到鄉村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實際工作中,如建筑13 級的部分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了確山縣和沁陽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有的學生在全過程中一直是眾多學生的主導者,從與甲方的溝通與協調,一直到安排和分配設計任務,再到最終方案的匯報和修改,兩年內參與完成和見證了從方案到施工再到落成的整個協調過程, 培養了領導團隊、組織協調、匯報和溝通等多方面的能力,最終用相似類型的優秀方案順利地完成了畢業設計。 他們畢業后被北京、 深圳等地的大型設計院高薪聘用,直接上手相應的實際項目, 成為設計團隊中的骨干力量。 其余的學生也在這個實踐項目中鍛煉了團隊協作和針對實際建設項目的方案設計能力,最終也都獲得了很好的就業機會。

競賽型兼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導師引導學生對大學5 年在時間維度上有一個更加細致和緊湊的安排。 大一、大二階段除了要完成上述兩種模式中的各個環節之外,在大三、大四學年里,有針對性地選取2~3 個主要的競賽進行準備,與競賽不相悖的同時協助導師完成相應的科研成果的繪制工作,再以與研究成果對應的相關課題進行畢業設計。 如建筑12 級的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在大三和大四兩個學年內獲得全國 “斯維爾杯”BIM 應用技能大賽一等獎和河南省大學生建筑模型大賽二等獎的同時,協助完成了2019 年出版的專著《地坑窯院民居》中的大量測繪和模型建造任務,并最終以“地坑窯民居村落的規劃設計” 為題完成了畢業設計,從中國特色民居的研究及鄉村振興的策略方面培養了思考問題的深度和設計研究能力。 更重要的是從情感層面上培養了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3]。 在這種培養模式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實際上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已不再僅僅停留在教師單方面指導學生的層面上,而是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的人才培養過程。
綜上所述, 對建筑學本科專業實施導師制,實現了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的全過程指導,是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真正地從根源上解決本科生“就業難”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 但是,其所需提供的人力、物力及其所依托的教育經費和縱、橫向項目經費都遠遠地超過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對學校、學院及教師本身都有著更高的要求。 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將會隨著學校、學院及教師自身的發展而不斷改進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