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斯琪
【摘 要】:目的:針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方法,對應用常規護理和綜合護理的效果進行了對比探究。方法:以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9月接收的80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應用常規護理和綜合護理。從患者是否配合治療和護理對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程度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結果:接受綜合護理的患者能夠更加配合治療,并且這些患者在接受護理之后生活質量的提高效果是更好的。結論: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應用綜合護理的服務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
【關鍵詞】:老年;高血壓;綜合護理
很多老年人都會患有很多種類的慢性疾病,其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就是高血壓,絕大多數的老年人的血壓都高出正常范圍。另外高血壓還會引發腦血管疾病。如果沒有及時對其進行治療和控制血壓,則會對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雖然很多護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比較好的效果,但是患者往往不能嚴格地按照相關要求進行治療和注意,他們的生活質量的改善程度并不明顯。綜合性的護理方法可以充分發揮優勢,可以讓患者得到更加有效,更加高效的治療。本文對綜合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研究方法及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9月接收的80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應用常規護理和綜合護理。兩組的平均年齡分別為(58.9±2.3)歲、(61.9±2.1)歲。在選擇研究對象時,需要遵循一定的準則。患者必須患有高血壓。如果患者的心臟有問題,則不能作為研究對象。并且要保證患者和他們的家屬對于研究中的各種護理方法都是十分清楚的,并且同意參與到研究中。
1.2 方法
如果患者屬于對照組,則應用一般護理。該護理方法較為簡單,只需要按照基礎準則進行護理即可,護理人員應該告訴患者服用藥物的正確方式,以及在生活中應該注意些什么
如果患者屬于觀察組,則應用綜合護理。該護理方法較為復雜,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內容,具體的內容及相關注意事項闡述如下。第一,由于很多患者對于高血壓的治療和防護并不是特別的了解,即使查閱了相關資料,也只是一知半解的理解,所以護理人員應該用比較容易理解的日常話語告訴患者為什么血壓會變高,應該怎么樣進行血壓的控制,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需要特別注意的。第二,老年人如果有高血壓的話,在很長時間內都會服用藥物進行控制,因此很多老年人在治療的過程中會出現不耐煩的情緒,不會非常積極地配合治療。所以護理人員還應該關注患者的心情,幫助患者消除不好的情緒。這樣可以推進治療的有效開展。患者家屬的心情對患者情緒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家屬是非常煩躁的,那么這種情緒會直接地影響患者的心情,所以護理人員也應該對家屬的心理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比如護理人員應該盡可能地引導親屬對患者進行積極的鼓勵和耐心。第三,很多老年人在服用藥物的時候,吃藥的時間和劑量不能嚴格地按照醫生的要求進行服用。所以護理人員首先應該告訴患者這樣做的壞處,還應該告訴患者為什么要嚴格按照醫生的要求服用藥物。第四,護理人員應該引導和鼓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進行體育鍛煉,增加自己的身體素質,可以更好地面對和戰勝疾病。
1.3 觀察指標
此次研究的觀察指標主要有兩個,分別是患者對醫生要求嚴格執行的程度以及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的程度。
1.4 統計學指標
采用醫院專用的SPSS軟件來進行對比分析。
2 結果
依從性:兩個接受不同護理方法的組別在依從性上的表現是不一樣的,接受綜合護理的患者相應的指標值是更好的,有95%的患者都能夠按照醫生的要求來執行,而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的患者中,有80%的患者是能夠按照醫生的要求來執行的。具體來說,在接受綜合護理的觀察組中,有28名患者能夠非常嚴格地按照醫囑治療,有10名患者能夠嚴格地按照醫囑治療,還有2名患者對于醫囑并不重視。相應的,對照組中對應的人數分別是19名、13名和8名。
生活質量:接受不同護理的80名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對應的評分如下表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到,這些患者在接受護理之前的生活質量水平評分是十分相近的。在接受綜合護理之后,患者的評分達到了(70.01±9.18)分。在接受常規護理之后,患者的評分達到了(61.23±9.95)分。
3 討論
有很多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情況,接受不同護理的患者的依從性表現是不同的,并且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變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研究結果表明,綜合護理能夠讓患者更加愿意按照醫囑進行治療,并且這些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因此,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綜合護理服務在實踐中具有重大價值,應該在實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謝妹娜.綜合護理干預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15).
錢雯,倪欽玉,余海,etal.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44).
畢雁茹.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J].2016,26(15):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