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慧 賽 恒
(河套學院 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000)
SPOC 是MOOC 之后新型的在線課程,中文意思是“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1]“S”即“Small”,指課堂規模小,學生人數一般在數十人到數百人之間,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參與率和課程的完成率。“P”指“Private”,完全開放課程,申請者需滿足準入條件。“O”既可指“Online”體現開放性,但不同于MOOC的大規模開放,SPOC 是有限制性地開放,是以在線教學或與課堂混合的形式存在。阿曼多·福克斯認為,SPOC是用MOOC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以提高教學效率。
本研究將SPOC 的內涵總結為:利用MOOC 在線平臺的資源,依托超星“一平三端”功能和信息化教學手段,來輔助“健康評估”課堂教學的小型在線課程。
2.1.1 課前準備
(1)學生分析。在學習“健康評估”課程前,了解學生對先修課程的掌握程度,評估學生已具備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向調查班級發放問卷,了解學生以往學習中使用的網絡和設備的情況,以做好充分的授課前準備工作。為了適應不同學情學生,以推廣本項目平臺的廣泛使用,在建立課程資源時,本研究將所采集資料整理分類,設置難、易兩檔資源和題庫,以滿足不同學習階段、不同知識背景學生的學習需要。
(2)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設計:通過目標的支撐反向設計教學目標。“健康評估”課堂教學目標支撐“健康評估”課程目標,“健康評估”課程目標支撐護理學專業目標。在“健康評估”總體目標指導下根據授課內容分解細化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同時設計出每部分學習內容和知識點所應達到的目標。
教學內容設計:以“健康評估”課程典型護理崗位能力為指導,結合課程目標,通過學習情境設計教學內容。同時通過課程團隊的研討確定不同教學內容適合的教學形式,如癥狀評估、問診、體格檢查、心理社會評估等理論知識為學生線上自主學習完成,案例討論、心電圖理論知識等適合課堂講授、交流、討論完成,問診、體格檢查、心電圖檢查等適合實際操作完成,還考慮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內容。
教學程序設計:教師根據線上和線下學習內容和要達成的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程序。全平臺使用超星泛雅平臺,程序設計包括教學環節、完成教學活動所需時間、教學評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例如建立微視頻上傳、課前課后試題檢測、實時留言討論模塊;教師實現課程資源管理、動態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管理學生信息等功能;學生實現課前課后學習課程、完成檢測、實時留言等功能。
(3)資源準備。教學資源有線上教學資源和線下的教學資源。在線上教學資源中,一是將現有的MOOC 資源、高校精品課程資源和視頻公開課資源整合、優化為“健康評估”的課程資源,并應用于SPOC 混合教學。二是,課程組根據“健康評估”課程目標構建課程模塊化的知識和能力體系,篩選需要SPOC教學的知識和能力模塊,根據教學需要自己設計制作相配套的微視頻、課件、測試題等課程資源。線下教學資源主要指為課堂教學活動提供實踐場所和實踐用物和課堂學習材料,如案例、網站、實訓場所等。
2.1.2 教學評價
以學生學習效果為導向,以綜合能力評價為核心,對照“健康評估”課程目標核心能力素質要求,采用線上與線下、過程與結果等多元評價的方式進行評價,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探索基于學習成果導向(OBE)的教學評價體系,努力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評價,將評價結果應用于“健康評估”后續的教學改進,推動課程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1)設計學習形式。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是“健康評估”教學中的主要的三種學習方式,三者的學習深度呈遞進式的。自主學習主要是在學習目標指引下,通過提供“健康評估”課程學習視頻自主完成,主要是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合作學習主要通過課堂小組合作討論解決線上學習存在的問題和課堂案例分析;探究式學習主要是通過問診、體格檢查、閱讀報告等評估方法解決臨床問題。
(2)設計學習時間。“健康評估”課程學習分為三個時間段:初步學習時間階段、深度學習時間階段以及實踐創新時間階段。三個時間段螺旋上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初步學習階段,學生首先根據老師提前下發的學習任務通知,觀看微視頻,初步學習理論知識,理解記憶核心知識,通過分析小測驗情況和作業完成的質量,來發現學生學習的難點、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等,以此來調整后續的教學方式。
在深入學習階段,突出“健康評估”任務的情境性,老師給出臨床疾病案例,學生通過分組協同作業、現場研討與成果展示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有利于牢固建構知識網絡。
在應用創新階段,是將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更好地結合起來,通過技能訓練和臨床的實踐,更好的應用于真實臨床情景之中。另外,根據臨床不同的護理情境和病人不同的護理需求,修正和完善自身的知識網絡。
(3)設計學習空間。“健康評估”課程混合式學習是將線上SPOC 路徑與線下傳統課路徑有機地組合起來。
(1)一般資料。本研究抽取2017 級護理學專業52 名本科學生作為觀察對象,研究時間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將觀察對象分為甲乙兩個小組,每組26 名。兩組學生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差異。本研究計劃經過上級審核后,批準執行。兩組學生的性別占比、平均年齡等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兩組學生在課前經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在以往單純依賴在線課程學習時,因其缺乏對學生的有效約束,其成效往往難以保證,高棄課率、低完成率普遍存在;師生交流途徑單一,部分問題不能及時得到教師反饋。經分析,本項目采用SPOC 混合式教學方法,能夠避免以往在線課程弊端,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方法。乙組接受傳統教學指導。
甲組綜合應用SPOC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選用超星泛雅“一平三端”的功能進行學習,線上學生自主學習,還可完成圖書借閱查詢、下載學習資源。線下實體課堂通過教師講授、小組討論、實踐鍛煉完成教學內容。在教學期間針對“健康評估”課程實踐部分內容通過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掌握“健康評估”的問診、體格檢查、心電圖檢查、護理病歷書寫等技能。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運用Leicester Assessment Package(萊斯特評估包)[2]在實踐操作和理論考核過程中進行反復評價,不斷提出改進策略進行持續改善。
(3)觀察指標。從問診技能、體格檢查技能、病例書寫、診治方案提出、理論知識五個方面對兩組學生分別進行考核,評分采取百分制,取得兩組平均分來進行比較。
(4)統計學處理。本研究所有數據輸入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卡方(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行T值檢驗,兩項檢驗均得P 值,統計學有意義的標準為P<0.05。
在開展教學一個月后,甲組學生教學后理論、實踐的考核成績進步情況明顯優于乙組學生(P<0.05)。詳見表1。

表1 教學前后學生綜合考核成績對比
基于SPOC 的“健康評估”課程教學是設計和利用優質的MOOC 資源,改變或重組教學流程,線上教學能夠在教學之前為課程學習打下基礎,同時也作為線下教學重要的補充性和拓展性資源。傳統線下教學重在學習任務的真實性、情境性和應用性,在于重組、重構或實踐視頻資源以突破疑難點,二者結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