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靈芝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1620)
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科技部于2019 年4 月印發了《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辦法》(國科發區[2019]117 號),進一步提升國家大學科技園在我國創新體系中發揮的作用,促進各項科技、經濟更好融合。在辦法中對于大學科技園的功能定位提出了要求,其中國家大學科技園應當發揮促進開放協同的發展功能要求則是包括了大學科技園通過與學校、政府、當地企業等各個平臺,促進經濟發展,達成國家大學科技園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馬仁鋒等(2011)[1]學者以硅谷為典型,將大學科技園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校與科技園聯動,專注于科技創新與研發;第二階段是科技園與地區區域的主要經濟產業聯動,專注于孵化當地科技產業;第三階段是大學、科技園與當地社區形成“三區聯動”,構建地區區域創新經濟體系。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背景下,我國大學科技園區作為“三區聯動”中的關鍵點,是連接大學校區與社區聯動的重要環節[2],因此根據地區研究大學科技園的投入、產出與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協調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大學科技園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相關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從研究對象視角、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指標角度進行闡述。
在研究對象上有特定國家大學科技園,陳薛孝等(2012)[3]通過對南昌大學科技園區的現狀分析,解釋了與區域經濟的關系;也有對象是研究特定區域環境,高順成(2013)[4]研究區域創業環境與區域經濟,將大學科技園作為影響指標,揭示各區域經濟發展。從研究對象的選擇來看,大部分學者是為了研究大學科技園的發展趨勢以及如何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研究兩者協調發展的論文較少。
一是案例研究方案,董淼軍等(2019)[5]對上海市地區的大學科技園進行案例剖析,主要針對楊浦等地的大學科技園發展現狀分析存在問題以及提出相關可行建議;鄭剛等(2017)[6]對浙江省內的大學科技園進行實證調查研究。二是利用DEA 方法研究大學科技園效率問題,李榮(2019)[7]利用該方法研究各地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實際孵化效率;沈能和周晶晶(2018)[8]利用該方法研究創新效率。三是孫金花等(2019)[9]利用Lotka-Volterra 模型、Logistic模型分析了大學科技園的動態演化。在上述這些方法中,案例分析方法主要針對特定研究對象,深刻分析案例從而得出結論,DEA 方法主要運用于研究效率問題,Lotka-Volterra 模型-Logistic 模型構建系統進行動態演化。
本文選用上述DEA 方法中,大學科技園的投入與產出是衡量的主要指標,并且提到區域經濟發展,在過往文獻中區域經濟的衡量指標較多,本文選取金桃等(2019)[10]主要將生產總值、固定生產總值等作為衡量區域經濟的指標。同時,在研究大學科技園的投入指標中學者列出了孵化基金、固定投入總值、從業人員、孵化器總面積等,產出指標包括在孵企業數、孵化器總收入、批準知識產權數、在孵企業工業總產值[11]。
不同學者研究方向不同得出不同的總結,但就總體而言,大學科技園與區域經濟存在相關性,且各個地區存在一定的區域差異。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中存在績效不佳等問題,杜洪濤(2014)[12]致力于構建協同創新體系促進大學科技園與當地經濟協同發展。吳中超(2020)[13]則深入研究大學科技園產學研三者可以協同創新的新機制,提出構建知識經濟圈的新思路。沙德春和荊晶(2019)[14]在效率研究后提出加強資源利用、提高技術發展貢獻、政府對大學科技園進行宏觀調控。
綜上,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大學科技園以及區域經濟之間關系進行了研究,其中基于學者關于大學科技園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等結論,提出合理假設:大學科技園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相關性,投入、產出與區域經濟應當協同發展,兩系統應當協調。
根據李榮和金桃(2019)研究選取以下指標:(1)投入指標包括孵化基金總額、年末固定資產凈值、從業人員數量。其中固定資產凈值可以反映投入規模投入比例關系。從業人員數量作為人力資源以及勞動力視為投入指標。(2)產出指標包括在孵企業數量、在孵企業工業總產值、在孵企業總收入。根據大學科技園的功能與定位,發揮科技優勢,轉化科技成果的體現即通過市場化方式運營。(3)區域經濟水平指標包括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總值。

表1 大學科技園區投入產出與區域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首先由于選取的數據單位不一致,因此選取極差法[16]對數據進行無量鋼化標準化處理后再進行計算,詳細計算公式如下:

其次基于相對效率,考慮到投入的最佳產出方案,對投入與產出作出評價,因此也能反映出樣本本身的信息特點。利用deap2.1 得出綜合效益、純技術效益、規模效益、規模特征結果,當綜合效益為1時,DEA 有效,否則為無效;在規模報酬可變,又將綜合效益變化劃分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規模特征則是描述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之間的變化。
最后對于以上大學科技園區投入、產出以及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研究,選擇使用耦合協調模型。借鑒金鈺瑩和葉廣宇(2019)[17]相關研究建立三者之間的耦合協調性模型公式如下:

同時根據學者以往研究耦合度值C∈[0,1]。為評判各個子系統交互的協調性,測算耦合協調度D值[18],指標及結果分析如表2 所示。

表2 耦合協調度指標及分析結果
大學科技園投入與產出數據來源于《2017 年國家大學科技園主要指標》,其中天津、寧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缺少部分數據,因此未在文中計算體現,區域經濟水平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選取數據的原因是:本文研究目標主要集中于大學科技園的投入與產出效率是否達到有效以及在有效的同時將該地區大學科技園的投入與區域經濟作為兩個系統,利用耦合協調模型計算兩系統是否達到協調,對協調地區進行深入研究,探尋能為大學科技園與當地經濟協同發展的可行建議。
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大學科技園區投入以及產出、區域經濟發展指標的權重,并用極差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運用spss 結果分析得到各項指標的主成分以及大學科技園投入及產出的主特征根分別為2.142、2.712、2.049。
首先,將經過主成分權重計算后的大學科技園投入與產出數據代入DEAP2.1 運行,得到結果。通過上文可知結果中綜合效率達到1,即達到了DEA模型效率有效,這類城市即輸出相對投入而言已達最大,該決策單元位于生產函數的曲線上,又是“規模有效”,即投入量既不偏大也不過小,是介于規模收益由遞增到遞減之間,也就是處于規模收益不變的最佳狀態,其余則未能達成純技術以及綜合效益都有效。最后結果如表3 所示: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蘇、福建、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新疆11個省區能達到DEA 效率有效,即在投入與產出的效率方面,這些地區在DEA 模型中達到了最佳狀態。
其次,將上述地區的投入與產出相關數據利用協調性模型求出各地區耦合協調度D,并將其排序。大學科技園與區域經濟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科技園能成為經濟發展的載體。大學科技園與高校聯系密切,成為科技轉化為經濟的平臺,起到不斷帶動當地經濟的作用,有能力形成自主品牌從而更好地發揮輻射引領能力,同時大學科技園與地方政府能夠形成雙向交流,消化來自當地政府的政策紅利,保障大學科技園與當地經濟的協同發展。二是大學科技園是經濟創新的主要源泉。在鼓勵創新創業的背景下,大學科技園作為科技轉化平臺扮演著重要的創新角色,而創新能為企業帶來更多孵化融資。
表4 分析可得:江蘇的投入與產出協調度為0.667,大于0.6,即達到了系統良好協調,屬于結果最好地區,而其余地區結果顯示系統失調,結果都小于0.6。由此可見在經過DEA 效率之后,再有各地區的投入與經濟做耦合協調模型檢驗,得出既能達到投入與產出效率有效又可以達到對大學科技園投入與經濟系統協調的地區為:江蘇省。

表3 大學科技園投入產出DEA 模型結果

表4 大學科技園投入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結果
相關結論:(1)利用DEA 模型對各地區投入與產出的效率進行初步測算,發現共有11 個地區能夠基本達到DEA 投入產出有效;(2)為進一步研究未達到有效地區的投入與產出情況,本文接著利用了耦合協調性模型,對各地區投入與經濟的協調性進行評價,結果顯示,除了江蘇省大學科技園投入與產出達到系統良好協調以外,其余地區都未曾達到系統協調;最后對剩余地區分別評價投入與區域經濟的協調性以及產出與區域經濟的協調性,可以發現都未能夠達成系統協調。因此,為了能使各地區的大學科技園投入產出能夠有較好的效率評價,在投入時需要考慮到各地區本身的經濟條件,由此才能得到與區域經濟、投入相匹配的產出效益。
局限性:(1)DEA 方法未使用三階段方法,得出的投入與產出效益具有一定局限性,即影響效率的因素例如經濟發達、通訊便捷、人才吸引等諸多因素。(2)在發現江蘇地區大學科技園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同時未深入探索其余系統失調地區的原因。
梳理江蘇省近年來相關政策以及措施,結合該省實際可以發現關于大學科技園的管理以及發展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簡政放權,充分釋放政策紅利。從《江蘇省大學科技園管理辦法》中可以看出江蘇省積極改革科技投入方式和投入機制,在方式與機制方面的具體做法有減少專家評審以及競爭擇優等傳統支持方式,而是不斷增大科技創新獎勵、績效獎勵、政策獎補等普惠制支持比重,而在江蘇省淮安市的《淮安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中就通過優化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編制科目,擴大預算調劑權、經費使用自主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拓寬項目直接費用列支范圍,減少對項目實施過程的干預,減輕承擔項目創新主體和人員的負擔。
2.建立實體化運作的一體化組織工作體系。在江蘇省的蘇南地區,根據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依托了江蘇省的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部分領域的創新型力量,積極搭建綜合類技術創新中心作為服務平臺,有效提升該區域內創新整體水平。圍繞半導體、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強化各地區聯動和各城市跨市域合作,以及積極布局建設若干技術創新中心,支持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江蘇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等創建國家領域類技術創新中心。在重點領域創建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
3.結合當地最有條件、最具優勢的領域。重點培育具有先發優勢的特色戰略產業創新集群是江蘇省大學科技園發展一直遵循的經驗,例如在蘇南地區紡織產業發達,則積極建設蘇州高端紡織等集群爭創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試點示范區,在傳統工業不斷發展的同時,也積極探索發展納米、物聯網、智能裝備等重點產業技術創新,聯合蘇州、無錫、常州等城市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根據江蘇省大學科技園的一系列發展經驗,下面提出三方面促進大學科技園與地區經濟協同發展的相關建議。
1.當地政府政策與大學科技園協調協同發展。首先,政府支持大學科技園的作用毋庸置疑,無論是資金還是政策支持,眾多大學科技園都是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成立的。但是政府對于大學科技園孵化企業的項目合作內容缺少相應的評估以及監管,無法評估一些產業化的科研成果是否適應當地地區發展,是否對當地經濟具有積極作用;大學科技園的產出利益分配協調缺少相應的政策措施,以及缺少引導當地企業、社會資本共同投入到大學科技園孵化產出的相關政策。雖然江蘇省的做法是改變傳統支持方式,對專家評審等方法進行部分減少,但各地區大學科技園發展以及政府管理方式存在差異,需要結合當地實際進行調整。
2.當地科技中介機構與大學科技園協調協同發展。科技中介機構合理整合科技資源、分類專業知識、集中專業人才,建立連接大學科技園與當地市場發展的平臺[19]。例如江蘇省的創新平臺作為聯系方式已然十分重要,而建設專業的科技中介機構則需要不斷探索,能夠在推動大學科技園發展的同時也應該注重當地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有學者將以日本為代表的科技中介機構主要分為政府主導型、民間自發型、外資系統,較好地匹配了各種科技主體的需求,其中滿足大學科技園需求一般是民間的科技中介機構,大多是高校單位分離出來的機構,針對該產業行業的特性提供人才、技術、器材服務等。科技中介機構不止可以提供專業的服務,也可以促進各地區行業交流。各種類型的科技中介機構都需要與相關大學科技園發展形勢相匹配,在借鑒國外科技中介的發展經驗中獲得能與我國發展相適應的中介建設機制。
3.當地特色產業與大學科技園協調協同發展。成功如硅谷,其作為斯坦福大學科技園為人所更加熟知的是,作為研究并生產以硅為原材料的半導體芯片的地方,如今最具代表性的產業是電子工業和計算機產業。因此,大學科技園所孵化的產業應當發掘出適應當地的特色產業,形成規模,擴大效益,若能夠輻射至周邊產業經濟的發展,則可以形成產業集群。大學科技園所研發的科技成果最終要通過孵化相關企業,轉化為產業成果,若能與當地已有的特色產業強強結合,則能迸發出更好的經濟效益,若當地缺少相關的特色產業,則可以根據大學科技園的科研成果進行相關產業的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