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琦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1620)
“互聯網+”是最近新興的一種經濟形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提升創新力和生產力,使得經濟發展的新形態得以實現。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深入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企業都非常重視科技的發展,對于零售企業來說,它最接近消費者,更能反映消費者的需求。因此,“互聯網+”下的零售企業更能為消費者提供極致的消費體驗。目前,學術界的研究主要有:趙樹梅和徐曉紅(2017)[1]把互聯網技術與新思維融入零售中,使得消費者能及時買到需要的產品;康丹丹(2016)[2]主要從內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兩部分對京津冀三地零售企業供應鏈整合模式進行研究,其中,在外部整合中提出了“公共平臺培育”一種新的整合模式;陳欽蘭(2016)[3]認為,在供應鏈中的主導者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制造商、零售者與消費者的關系,研究了4 種網絡零售模式的類型;高凱(2017)[4]認為“互聯網+”的到來為傳統零售業的商業模式帶來了機會,我國傳統零售業應與時俱進,迎合零售商業變化的趨勢,將消費體驗、O2O、移動商務和生態產業鏈等融入零售之中;王劍(2018)[5]指出傳統零售逐漸轉變為全渠道零售,分析了零售企業在全渠道模式發展遇到的難題,同時結合傳統零售企業供應鏈模式的不足之處,從多個具體環節,優化了全渠道零售供應鏈模式;齊嚴等(2017)[6]利用扎根理論對物美集團、蘇寧云商等零售企業研究,構建了零售商業模式新結構模型,并發現了樣本企業零售服務、零售渠道的發展趨勢。
傳統零售供應鏈結構(見圖1)。制造商、零售商與消費者是零售供應鏈中的主體。根據三者在零售供應鏈中的重要性不同以及時代不同,可以劃分為3 類零售供應鏈:傳統零售供應鏈結構、網絡零售供應鏈結構以及其他零售供應鏈結構。

圖1 傳統零售供應鏈結構
1.以零售企業為主體。在傳統的供應鏈結構中,制造商占據主體地位。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零售終端最接近消費者,使得零售企業也能最先知道消費的需求,因此在零售供應鏈上以零售企業為主體。
2.動態性強,以顧客為中心。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不斷變化,需要以消費者為中心。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可能因為某些突發事件(如直播帶貨)的影響,導致對某種商品的需求,因此要求零售行業對消費者的需求做出迅速的調整。因此,零售企業必須構建以消費者為主的零售供應鏈,與節點上的各個企業密切配合,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服務流和價值流的有效流動。
3.交叉性。零售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可能是其他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這增加了零售供應鏈的規模與復雜性,可能使得零售終端企業協調難度增加。
1.消費者的滿足感低。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的需求不斷變化,需求逐漸趨于個性化和多樣化,例如,現在有些品牌的高級定制。但是許多零售企業并未改變原有的供應體系,未建立快速反應機制以便及時了解當前消費者的需求,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以及多樣化需求。
2.供應商繁多且復雜。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工越來越明細,零售企業供應鏈上的參與者相應增加,對與綜合類零售企業和連鎖零售企業來說這增加了零售供應鏈的長度與復雜程度,使得零售企業供應鏈整合困難。另一方面,上游供應商可能會借機提高商品的價格,降低零售企業的議價能力,損害了零售企業的利益。
3.供應鏈上的企業缺乏誠信保障。供應鏈上的企業都是“理性的經濟人”,由于有利可圖,才達成合作。供應鏈上主體的最終目的是獲取利益,這就導致供應鏈上的企業可能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違背各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它們之間可能缺乏誠信保障。
4.節點企業信息共享不充分。傳統零售供應鏈由于信息傳遞慢且上下層級多,呈現垂直化管理,導致關鍵信息不能及時共享,各節點企業缺乏必要的溝通,致使企業與企業之間和企業內部之間信息缺乏,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5.銷售渠道不健全。傳統零售企業主要渠道單一,通過線下門店進行銷售。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多零售企業都逐漸建立自己的分銷渠道,如,網上平臺、線下體驗店等。但是可能會出現規劃不合理,導致某地銷售網點過于集中,致使資源浪費,而某地銷售網點太少,造成客戶流失。
1.全時段、全渠道、全覆蓋。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零售企業可以實現全時段、全渠道、全覆蓋。全時段指商家能夠為顧客提供24 小時的服務,無論顧客處于何時何處,只要能夠連接網絡,就能夠輕松找到銷售人員為顧客提供服務,完成購物需求。全渠道,意味著零售商能通過各種渠道與顧客獲得聯系,如網站、體驗店、網絡家電等,線上與線下的界限會逐漸消失,實現線上線下的高度融合,這些渠道相互整合相互呼應。全覆蓋是指零售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生活中隨處可見到零售的身影,如百貨大樓、體驗店、自助販售機、配送服務店等等,這減少了交通與地域的限制,實現全域營銷,為顧客的消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提升了用戶體驗。
2.提供超預期的商品和服務。傳統零售與“互聯網+”背景下的零售都是為顧客提供服務,但是“互聯網+”零售能為顧客提供超預期的商品和服務。消費者可以在互聯網平臺搜尋商品,互聯網平臺商戶有客服人員解答疑難問題;消費者可以在線下門店如體驗店中看到實物以及對商品進行使用;消費者還可以選擇配送服務,送貨上門。在“互聯網+”背景下的零售供應鏈中,顧客采用配送或者線上服務時,零售商與供應商可以及時聯系,讓消費者提前享受到商品帶來的滿足感。
3.充分利用大數據和科技的力量。傳統零售通常是被動接受顧客的需求,即只是消費者主動在門店中消費,獲得消費滿足。在“互聯網+”背景下,零售企業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力量了解顧客的需求,進行精準營銷,對客戶的需求進行引導,如,直播帶貨,提高銷售率的同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外,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企業可以實現智慧物流,實時了解配送狀況及時間,及時滿足客戶需求。
“互聯網+”對零售供應鏈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供應鏈節點上的企業與科技的融合等,這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對于體驗式、個性化、科技型消費的新需求,同時,降低鏈上企業的交易成本,實現共贏。如圖2所示,“互聯網+”對零售企業供應鏈結構的影響。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零售企業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分析銷售數據實現精準營銷,對終端客戶實施服務傳遞。同時,消費者可以通過平臺或者其他方式對商品進行反饋,加強零售商與消費者的雙向溝通。
在零售供應鏈中,上游供應商生產保質保量的產品,然而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與加工成本的下降空間小,因此,在零售供應鏈中,供應鏈成本的高低至關重要,因為零售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體現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在零售供應鏈中,零售商若是能發揮自身優勢,聯合上游供應商,溝通下游消費者,讓上下游企業集體協作,降低流通中不必要的成本,這能使得供應鏈上的企業高效經營,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零售商能共享消費者的需求信息,及時響應顧客的需求,將信息快速的反饋給供應商。

圖2 “互聯網+”對零售供應鏈結構的影響
傳統零售的方式基本上是:消費者進入門店挑選商品進行消費,滿足顧客消費的需求。然而,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零售有多種方式實現消費,零售企業可以通過網絡數據分析,收集消費者的想法,據此可以對顧客的消費進行引導。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零售企業可以將信息流和物流結合,對產品實施可視化的管理,同時,與上下游溝通,實現企業間交流合作,最終實現多方的互利共贏。對比傳統零售與新零售,可以發現在成本、便利性等方面,利用互聯網的零售企業相對于傳統零售企業的優勢,如表1 所示。

表1 傳統零售與“互聯網+”零售的對比
由表1 可知,傳統零售是單一經營的模式,主要成本消耗在門店中,如門店的租金、貨物的存放。然而“互聯網+”背景下的零售企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設施的優勢,減少運營成本,擴大銷售,實現多元化經營,滿足客戶的需求。同時,由于利用了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零售企業可以實現大數據管理,利用科技的手段分析線下體驗店如何進行網絡布局能達到最優,利用科技的手段實時分析消費者的需求,并及時將需求反饋給上游供應商。
雖然傳統零售與“互聯網+”背景下的零售在運營成本、經營地點、市場輻射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區別,但是傳統零售與“互聯網+”背景下的零售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互聯網+”背景下的零售源于傳統零售,但又有傳統零售不具有的特點,如圖3 所示。

圖3 傳統零售與“互聯網+”背景下的零售的聯系
“互聯網+”時代下,各種信息化技術與大數據技術都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中,這些技術手段也將零售供應鏈上的企業鏈接在一起,各企業間的目的是通過供應鏈實現成本最小,利益最大。
隨著科技的發展,零售業的深入轉型,顧客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客戶消費的新方向是:高品質、高科技、個性化。另外,人們對產品質量和品牌的訴求取代了傳統的價格訴求。在“互聯網+”背景下,客戶在決定購買商品時,會考慮品牌。因此,零售商可以借助零售終端接近消費者的優勢,幫助品牌商推廣和營銷,培育品牌并助力品牌商的成長,這有利于實現雙贏。另外,零售商需要從源頭把控產品的質量,確保產品品質,這要求零售商與上游供應商聯系,取得商品與價格成正比的產品。
傳統制造商是利用接收到的訂單量來生產產品的,對市場做出的反應時間太長,不能即時獲得當前市場信息。當顧客對某類商品的需求度褪去,商家的該類商品的庫存積壓,從而資金被占用,同時存在著資金縮水的可能性。所以,零售企業的供應鏈應該做到及時、準確的響應市場變化與需求,這對于提升零售企業的運營效率,降低庫存成本有重大的作用。“互聯網+”背景下的零售企業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了解和更新顧客的需求,顧客不斷地參與到供應鏈的過程中,這有利于建立溝通順暢、信息對稱的供應鏈渠道。
在“互聯網+”背景下的零售,線上與實體門店應發揮各自的優勢,吸引消費者。網上購物優惠,但品質難以得到保障。實體店的商品雖然折扣很少,但是門店的品質有保障而且可以先試后買。因此,零售商應保障商品的品質,不管是互聯網平臺銷售的商品還是線下分店銷售的商品,品質做到一致,消除顧客對線上線下商品品質的疑慮。另外,由于線上活動優惠力度大,線下門店折扣力度小,消費者可能會在線下享受商品及服務后,去線上購買商品,這可能導致線下門店庫存積壓。因此,實現線上線下供應鏈的融合利用零售供應鏈+大數據+互聯網,能合理有效的分配產品及分析消費者的偏好,能為顧客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在“互聯網+”時代下,零售企業可以實現零售供應鏈的信息化、數字化的變革。零售商對于客戶消費需求的變化,可以及時掌控并對此做出反應。企業可以建立以顧客為核心的數據資源分析庫,以便各行各業間數據的儲存和獲取等,更好地幫助供應鏈商的成員獲取客戶需求數據,實現以需定產,柔性制造,有效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實現數字化的供應鏈。同時,零售商可以利用數據庫的信息,預測消費者的需求,甚至是引領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在零售企業供應鏈中占據核心地位。
零售供應鏈上的主體協作需要一個度,不能過度的協作,不然會影響零售商議價的能力,從而影響到零售商的利益。但是供應鏈上的主體之間不合作,就難以利用供應鏈的優勢,降低交易成本,實現共贏,獲取利潤。因此,供應鏈主體之間的合作是有度的,零售商應樹立供應鏈協作的供應意識和風險意識,建立一個零售供應鏈的戰略聯盟。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消費者的需求趨于個性化與多樣化,而傳統零售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互聯網+”時代下零售企業應該追根溯源、把控質量、培育品牌,及時、準確響應市場的變化與需求、線上線下供應鏈的融合,充分利用大數據和技術創新,供應鏈主體協作有度等解決方案,為零售供應鏈的優化提供了解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