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摘要:校園貸的出現拓寬了大學生獲取資金渠道的同時,存在誘導學生消費、暴力催債引發安全事件、個人信息得不到有效保護等問題,從大學生攀比心理,盲目跟風、輔導員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不嚴、政府把控不足等方面分析校園貸存在的原因,提出加大政府監管、加強學校教育、強化家庭教育三個方面規范校園貸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校園貸;對策
一、校園貸概述
校園貸原型開始于淘寶為用戶建立互信成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隨后各大銀行為分享大學這塊大蛋糕也陸續推出針對大學生先消費后還款功能的信用卡。從表面上,各大銀行的業績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大學生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缺乏一定的還款能力,銀行這種模式很快退出了大學生校園。雖然銀行退出校園,但大學生的消費熱情依舊不減,這為不少金融公司提供商機,他們利用分期付、小額提取等方式,迎合大學生的消費需求。
2016年4月,教育部與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和實時預警機制,同時,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應對處置機制。從制度層面為校園貸的管理提供了指導性意見,但不可忽視校園貸在大學生當中依然盛行。
二、大學生校園貸存在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改變。各類電商平臺推出的花唄、京東白條、分期付等支付方式,超前消費模式也被越來越多大學生所接受并形成消費習慣。但由于校園金融行業規范還不健全,一些不良的校園貸利用法律漏洞,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誘導學生消費
目前多數平臺針對大學生貸款,只需個人基本信息、學生證、父母親屬信息等認證或者是簡單的學籍認證即可獲得一定數額不小的貸款。不良商家針對大學生還推出還款期限自由、無抵押、優惠送禮品活動等方式誘導大學生辦理貸款。目前網貸征信系統還不完善,很多大學生通過注冊多個借款平臺填補空缺,以至于各大平臺利滾利從原來的借款幾千元,到最后要歸還十幾萬元。此外,一些平臺招聘大學生做代理,介紹身邊的同學利用個人信息在各大借貸平臺上注冊,而后以銷戶名義騙其賬戶進行借貸。
(二)暴力催債引發安全事件
大學生群體基本上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父母。網絡借貸平臺看似每月還款壓力很小,其借款利率并不低。當大學生面對高額債務,無法還款時,這些非法網貸平臺會采用各種方式進行催繳,嚴重影響自己、家人、朋友及老師的正常生活。下面是他們經常使用的幾種方式。一是短信電話轟炸騷擾,通過特定的軟件向未按時還款的學生不斷的發送催收短信,或者是高頻率的撥打其家人或者輔導員的電話進行騷擾,電話往往涉及恐嚇、不文明等內容;二是利用裸照威脅,很多女大學生在借大額貸款時,往往要求上傳裸照或者是視頻作為抵押,一旦未按期還款,其裸照就會被放在網絡上;三是上門催債,他們會雇傭專門的催收機構甚至黑社會到學校或者家里,進行語言或者行動上的恐嚇和威脅。
三、大學生校園貸問題分析
(一)大學生攀比心理,盲目跟風
大學生群體對電子、時尚等前沿產品的消費具有趨向性,同時虛榮心作祟,相互攀比,他們往往不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當擁有比較容易的獲得資金渠道時,更傾向于提前消費。大學生思維也比較活躍,喜歡嘗試新鮮的事物,但在錯綜復雜的網絡世界里,缺乏一定的鑒別能力,盲目的跟隨大流。
(二)輔導員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不嚴
進入大學很多時候都是自主學習為主,這也是一個相對敏感的時期,這段時期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都有很大的影響作用。作為引導者和指路人的輔導員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但部分高校因為崗位調動、人才匱乏等問題,導致輔導員與學生交流減少,缺少對他們思想動態的跟蹤和關注,容易錯過價值觀引導的最佳時機。其次,部分高校重視對外宣傳,忽視大學生意識的引導和主流價值觀的建立,輔導員由于忙于各種會議、文件整理等工作,過分依賴學生干部組織開展主流意識形態工作。
(三)政府把控不足
“校園貸”亂象頻發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政府相關部門的前瞻性不足,相關的法律滯后,大學生的校園網絡貸款在法律監管上還處于空白期,一些不良平臺利用校園貸為非作惡。雖然在群眾的呼聲中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以期整治不良“校園貸”,但校園貸所涉及的相關部門之間存在溝通不暢現象,非法校園貸還是時有發生。
四、規范整治校園貸的對策
高校大學生網絡借貸是時代應運而生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大學生獲取資金的渠道,幫助大學生完成學業,提高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促進大學生創業,同時也給大學生和高校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何趨利避害,充分發揮網絡金融的優勢,需要政府監管、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全方位的協調開展工作。
(一)加大政府監管
1. 加大監管力度,建立健全法規制度
維護良好的校園信貸秩序,建立良性的校園競爭機制。一是認真審核校園貸企業的資質以及信貸業務經營許可。定期對已經準入校園的借貸平臺進行復審,對于投訴率高信譽差的企業禁止進入校園。二是規范平臺運營機制,制定統一標準,對于借款利率、貸款總金額都有一定的要求,切實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三是建立信用互通平臺,預防學生向多個平臺借款,避免拆東墻補西墻現象。四是明確責任分工,各部門聯動,進行全方位的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加大對網絡技術的監控,對于散播虛假信息的組織或個人,要大力嚴懲,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2. 建立大學生信用體系,重視價值取向
絕大多數的不良網貸平臺并沒有對接到國內信用評價體系,讓學生鉆空子,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信用意識相對薄弱,沒有意識到個人信用報告的重要性,信用水平也不高。大學生沒有清晰的價值觀引導,盲目消費,意識不到自己的財務狀況,從而不能了解未能還款帶來的嚴重后果。需要進一步重視價值取向的引導,充實大學生的金融風險防范知識,明確定位,自我約束。
(二)加強學校教育
1. 教、輔結合,培養正確的觀念
在校園貸惡性曝光的背后,給予更多警示。教師在教學中,更新教學內容,不用簡單的說教,可以結合當前的時事新聞與學生探討,注重交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管理中,定期開展班會或者在班級群發布一些正確的思想導向,培養學生的大局觀。面對紛繁復雜社會中無處不在的誘惑,作為成年人的大學生,應具備一定的自我約束力,在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后作出理性選擇,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2. 常態化管理,預防為主
大學校園是開放式的校園,面對選擇他們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而絕大多數學生的經濟來源于父母,他們對經濟的管理意識不強、自理能力差,往往容易陷入不良校園貸陷阱。因此需要常態化管理,抵制不良校園貸,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首選,應關注校園貸業務在校園內的情況,開展排查工作,搭建校-院-系—班排查體系,掌握校園貸整體情況,做到事前有預案,事中有落實,事后有總結。其次,建立管理隊伍,借助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密切關注學生消費情況。再次,定期開展安全教育工作,及時發現不良校園貸存在的問題,及時分析評估校園貸潛在的風險,及時以班級群、公眾號、校園廣播等多種形式向學生發布預警信息。最后,制定完善各項應對處置預案,對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存在安全風險的隱患第一時間報請相關政府部門依法處置。
(三)強化家庭教育
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家長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充實自己,幫助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少走彎路。
1. 父母正視問題,正面引導受挫學生
調查實證中發現,很多學生面臨巨大的還款壓力,是由于最初的小額貸款伴隨著高額的利息像滾雪球一樣最終壓得喘不過氣。在借貸之初,不理性的消費,他們往往不是尋求父母的幫助,而是選擇其他平臺再次貸款,可見許多大學生家庭意識不強。一方面可能有父母責怪的擔憂,另一方面是不想造成家庭的壓力。對于陷入校園貸的大學生而言,一味的指責,只能打壓學生的心理,如果這時父母充分了解孩子心理訴求,給予正確的、健康的引導,無疑有助于將學生從彎路拉回到正道上來。
2. 建立有效溝通,針對性引導
當自己的孩子進入大學,許多家長在思想上也有了松懈,孩子們經歷了多年的苦讀,終于考上了大學。家長覺得他們應該享受他們自己的大學時光,所以從入學開始,他們的溝通和交流就少了起來,通電話也時常變成了簡單的問候。很多家長不了解最近孩子的思想動態也不知道孩子最近是否在認真學習。現在很多大學生喜歡使用社交媒體發布自己的狀態,更新自己的朋友圈。作為家長,可以利用社交平臺關注孩子的動態,掌握孩子思想動向,及時干預,樹立正確的價值體系。其次,多與學校的老師、同學了解孩子的近期情況,傾聽孩子的心聲,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五、結語
校園貸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模式,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滿足了大學生旺盛消費需求的同時,非法校園貸也在影響著著大學生的身心安全。針對校園貸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政府、學校、家庭、個人都應時刻保持高度警惕,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相關制度,促進校園貸行業守法經營,規范校園貸行為;加強教育力度,普及金融知識,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培育大學生信用意識和契約精神,構筑互聯網金融安全防線,促進校園貸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麗超,朱潔.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校園貸”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35):159-160.
[2]黃志敏,熊緯輝.“校園貸”類P2P平臺面臨的風險隱患及監管對策[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6,30(03):17-22.
[3]林燕霞,許再佳.關于“校園貸”亂象的背景分析及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33(0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