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娜 吳銳 張乾寧子
關鍵詞:心理咨詢;分布情況;服務模式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服務工作,是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起著重要作用。針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高校通過心理咨詢中心為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服務,同時也結合學校特點開展符合學生需求的服務工作。學校心理咨詢是學校心理咨詢人員運用心理學原理和方法,對在校學生的學習、適應、發展、擇業給予直接或間接指導,并對有關心理障礙或輕微精神疾患進行診斷、矯治的過程。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作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基礎內容,對維護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預防不良事件發生,發揮著重要作用。
筆者通過統計分析貴州中醫藥大學從2014年以來的個案咨詢記錄,了解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的分布情況及規律,為構建符合大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提供數據基礎和分析建議。
本研究的對象取自貴州中醫藥大學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從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六年間中心接待的個案心理預約咨詢檔案,經整理共獲得408例。其中男生90人(22.1%),女生318人(77.9%);城市110人(27%),農村211人(21.7%),鄉鎮79人(19.4%)。
本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中心自編的來訪者基本情況登記表。該登記表主要搜集有關來訪者的六方面內容。一是來訪者的人口學信息。包含了姓名、性別、年級、專業、來源、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緊急情況聯系人等。二是來訪者的求助內容。根據常見的學生需求助問題進行歸類,包含了職業咨詢、情緒壓力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戀愛問題、性問題、婚姻家庭問題、學習問題、危機咨詢及其他。三是來訪者的家庭狀況。包含了父母職業、文化程度、是否是獨生子女、近親中有無精神病史及與親人的關系。四是來訪者的主要困擾。反映來訪者生活中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最急迫想解決的日常困擾。五是來訪者是否有既往史。反映來訪者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有家族病史,是否患過重大疾病、心理或精神疾病,以往接受心理咨詢經歷及藥物服用情況。六是咨詢時間安排。包含來訪者在學習期間可以接受心理咨詢的時間,該項需經過與咨詢師協調確定后再告知來訪者。
確定來訪者求助內容屬于心理咨詢范疇。通過首次咨詢與評估, 確定來訪者求助內容是否屬于心理咨詢的范疇。通常,學生發展性和適應性心理問題及輕度心理障礙會給予相應的心理咨詢服務,如果求助內容超出此范疇,則需將來訪者及時轉介給醫院心理科或精神科進行就診。對心理疾病的歸類以CCMD-3和轉介至精神科醫生的診斷結果為依據。
咨詢記錄填寫要求。來訪者的咨詢記錄,除了來訪者在預約時填寫的基本情況登記表和首次咨詢時有關求助的主要內容由來訪者自己填寫之外, 其余部分均由咨詢師在每次咨詢結束之后進行填寫。
統計軟件。本研究中的相應數據采用SPSS 19.0進行統計分析,用百分數記錄各類問題。
基本情況:6年來,咨詢的408個案例中,男生90人(22.1%),女生318人(77.9%);城市110人(27%),農村211人(21.7%),鄉鎮79人(19.4%)。女生人數顯著高于男生,生源地之間差異不顯著。
大學生個體咨詢的求助內容分布:學生預約咨詢的求助內容,有時是多方面的,不僅僅只是一類問題的呈現,而是錯綜復雜的。經過統計,學生咨詢求助內容中,情緒壓力問題的求助最高,為323人(81.4%),其次是人際交往問題。179人(45.1%),學習問題,133人(33.5%)。對于性問題、危機咨詢和婚姻家庭問題的求助較少,分別為14人(3.5%)、17人(4.3%)、32人(8.1%)。
根據學校近學生總人數中男女生比例顯示,學生中女生多于男生,女生約是男生的2倍。結合本研究中的數據,從大學生個體咨詢性別分布顯示得知,求助心理咨詢的女生顯著多于男生,約是男生人數的3.5倍。這說明,女大學生在面臨情緒壓力、人際關系和學習問題時,她們更希望尋求心理上的支持與幫助。從學生求助咨詢的來源地的結果顯示,農村學生出現心理求助率高于城市和鄉鎮。從學校招生情況得知,學校每年招收貴州省內學生人數約占總人數的90%,且貴州大部分區域屬于經濟發展緩慢和困難地區,來源于經濟方面的壓力也是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心理求助的原因之一。在來訪學生的學院分布方面,學院學生人數多的出現心理求助的概率也比較大。而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雖然學生總數多,但求助率不高,是因為這兩個學院學生進入臨床學習階段,學習目標明確、時間分配更有效,同時這兩個學院畢業生就業情況較好,學生就業率高,這讓學生在學習上更趨于穩定,樂觀。學生咨詢求助內容對情緒壓力問題的求助率高,大學階段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個別學生在初次離開父母的庇護,要獨自處理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問題,易出現情緒和人際關系方面的困擾,故求助率高。從求助學生是否是獨生子女結果得知,非獨生子女求助率更高。根據上述的分析,求助學生大多來自于貴州省的農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較多、家庭經濟壓力較大,離開家庭到校學習后,父母由于子女多,給予的關心和呵護減少,也是引起學生心理不適的原因。從求助學生與近親關系結果得知,學生產生心理求助并不都是由于原生家庭中父母關系、親子關系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是需要重點分析的原因之一。
從2014年至今,求助咨詢學生人數逐年增加,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學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同年級同專業學生增多,使學生對學業、就業等產生危機感和焦慮。二是學校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擴大宣傳,增加了中心的知曉度,學生遇到生活、學習中的困擾都會到中心進行預約。三是學生本人對心理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學生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關心自己的成長,出現問題就會主動尋求幫助。現在,學校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四級網絡機制,各學院也建立了心理健康工作站。學校負責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的教師都是國家心理咨詢師,有專門的場所為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滿足學生個體心理咨詢的需求。
學校近幾年未發生學生因心理異常出現重大事故的現象。一方面,心理中心每年都加大對學院心理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的培訓力度, 提升對心理疾病的識別和幫扶能力, 使潛在心理危機個案一經發現就得到識別和控制;另一方面,對疑似神經癥和精神障礙疾病者, 及時轉介至醫院進行評估和治療。
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大多為發展性問題。學校心理咨詢的對象主要為心理問題學生, 具有障礙性問題學生占少數, 在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中就要注意,要以發展性心理咨詢作為心理咨詢的主要模式, 幫助學生解決正常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矛盾, 消除他們發展的障礙, 幫助他們順利發展, 促進潛能的充分發揮。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不應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模式。
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學校學生規模增加的情況下不應主要采取這種模式,這要花費來訪者和咨詢師的大量時間和精力,而應該利用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資源,做好心理健康基礎知識的教育普及、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心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好教師普及知識、疏導心理的作用,并且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講座、活動等達到教育的目的,逐漸建立一套科學、規范、高效的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模式。
參考文獻
[1]鄭日昌.學校心理咨詢[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牛娟,楊衛國,趙翠霞,楊瑩.師范院校心理咨詢現狀與對策[ 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9,27(10):1571-1574.
[3]林媛.農科院校個體心理咨詢預約數據分析與思考[ 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12):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