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發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習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中學階段對學生實施國學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國學融入到課堂教學和學生活動中,不僅是“德育為先”的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陶冶中學生情操、完善中學生品格、提升中學生人文素養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
一、研究背景
(一)文化背景
國學是中華民族的文脈,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反映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源泉、精神底蘊和傳統美德。素質教育的實施讓人們更加關注國學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在中學階段對學生實施國學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國學融入到課堂教學和學生活動中,不僅是“德育為先”的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陶冶中學生情操、完善中學生品格、提升中學生人文素養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
(二)時代要求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在今天依然是中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中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人民的理想、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時又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時俱進。當今中學生必須學習、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是時代的要求。
(三)現狀分析
1.課程定位不明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校本課程占總課程比例的15%,也就是每周4節課的時間。學校課程主要以國家規定的課程為主,校本課程是以輔助國家課程的角色存在,而學校對此卻有兩種極端看法。學校把國學校本課程看成是課程權利的完全下放,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開發校本課程,導致常規課程無法正常開展,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未得到保障。
2.學生主體地位不明確
教師被賦予了國學校本課程開發的權利,有意或無意忽略了學生的參與性。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沒有真正考慮到學生素質發展的需求,而是考慮教師有哪方面的特長,愿意怎么開設國學校本課程,這就導致課堂的中心偏離了學生主體,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選擇范圍,不能主動從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進行知識與能力的取舍,而是被動接收。
3.注重課程的物質成果
現階段,各地區各級學校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甚至有的學校把能否編寫校本課程教材當作是校本課程開發是否成功的檢驗標準。把過多的人力和時間耗費在編寫校本課程教材上,過分強調形成物質成果,卻不關注課程的實施和反饋。這不利于國學校本課程的長期發展,更不利于教師和學生的發展。
4.師資不滿足開發需要
目前教師普遍缺乏國學校本課程開發的意識。一線教師長期處于被管理狀態,是被領導的一方,從未參與過課程開發,對校本課程開發缺乏敏銳度,缺乏校本課程開發的思想高度。教師對國學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不到位,不深刻,認為這門課程不參與應試教育考試,反而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
二、研究內容
1.研究初中語文教材七到九年級的各冊讀本,明確各冊讀本中可以納入國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范圍,開發學生喜歡的、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內容,并明確這些內容與相關國學知識的關聯點。
2.研究國學校本課程開發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人文素養目標。對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能力提出要求。
3.研究國學校本課程開發中教師與學生的定位。教師是國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者,學生是實施者,應加強探索實踐、體驗學習。
4.研究國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動態過程。明確這是一個師生合作的長期持續動態變化和不斷調整完善的生成過程,隨著學情的變化,國學校本課程也應隨之做出調整和變化。
三、研究措施和活動
1.文獻研究。主要是在研究的起始階段,通過文獻研究了解現階段初中語文教材的不足,目前國學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2.問卷調查研究。在研究的起始階段,通過深入語文教學課堂,認真記錄語文教學過程,了解學生對語文教材內知識的興趣點,運用多種不同資料進行交叉驗證,如問卷調查、面談、征集意見等。在初步建模階段,通過問卷調查、進課堂等現場研究,了解學情,確定國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
四、預期研究成果
(一)認識性成果
1.形成較為完整的、規范的國學校本課程體系,有適用于現階段學生的國學讀物。
2.形成有關“以初中語文教材為載體的國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研究”的資料或案例分析。
3.在語文教材中細化國學內容,不但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還有效地輔助了教師的語文教學。
(二)實踐性成果
1.開展國學活動。以班級、年級、學校為單位,組織學生參加經典誦讀等活動。
2.學生的學習成果展示。如《中國古代的服飾調查報告》《我了解的中國茶文化》《白酒之都——宜賓》《宜賓的古鎮文化研究》。
五、預期研究效益
(一)學生成長
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知識,升華學生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教師發展
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開闊教師眼界,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能力和綜合素質,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課程價值觀,培養教師的鉆研精神、創新意識、不斷實踐的精神,提高教師的校本課程研究的自覺性和能力。
(三)學校發展
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完善校本課程開發制度,凸顯學校特色,豐富素質教育,完善教育教學軟條件,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教育改革
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課內語文教材與課外國學知識的有效結合,豐富語文教材的內涵,有力地補充國家課程。
(五)社會發展
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促進社會資源的整合。
參考文獻:
[1]王斌華,《校本課程才能開發并不神秘》,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9
[2]邵東生,《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和反思》,固件基礎教育研究,2009.
[3]烏婷婷,《淺議“校本課程”與“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界定》,《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1
[4]程建忠,《關于“國學經典導讀論”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
[5]崔允墎,《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6]曹茂昌,《對校本課程研究的反思》,《教育教學研究》,2009.
[7]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