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生
摘 ?要:在生物學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學生感覺到生澀難懂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中的難點,是所有生物教學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做法,互相學習。
關鍵詞:生物學;突破難點;方法
生物學科是一門抽象學科,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和變異、進化、生態的一門科學。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夠完善,特別是理論知識的匱乏,其教學難點的突破更是難上加難,這就需要教師靈活運用多種角度來突破生物教學難點,下面談一談我對教學難點突破的方法。
一、列表對比突破教學難點
把教材中一些難以區分、容易混淆的知識,利用橫向比較的方法進行對比,找出它們的共性與個性,區別和聯系。比如,在講到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的區別時,可以列表進行真核與原核細胞的比較;還有細胞分裂與分化、呼吸與光合、原生質體與原生質層、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光反應與暗反應等,都可以用這種方法進行對比來突破。通過這樣對比后,學生對以上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即可明晰在心。
二、妙用諺語名句突破教學難點
俗語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生物教學中,有些知識難度較大,適時切入一些俗語、諺語或古詩,能夠增強形象感,縮短學生與新知之間的距離,降低知識難度,有助于學生理解,破解疑難。例如,我們在教學生物的學習性行為時引用成語“鸚鵡學舌”;教學條件反射時引用“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學習生物之間的競爭時引用“一山不容二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教學鳥類的生殖發育時引用“孔雀開屏”“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教學生物的性狀受環境影響引用“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教學食物鏈時引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核”;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時,可用“飛流直下三千尺”表述“自由擴散”,“逆水行舟用力撐”表述“主動運輸”;在學習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時,可用“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表述。在講細胞膜的三大功能時,可引用課本中的小詩來讓學生主動總結細胞膜的功能。通過這樣的一些俗語名句,把深奧、抽象、難于理解的生物知識,化為簡單、直觀、通俗易懂的歌訣,大大降低了知識的難度系數。
三、運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難點
對于由于學生感到知識抽象和實驗操作復雜而產生的教學難點,必須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可以采用加強直觀教學、補充感性知識和經驗這種方法去加以突破。直觀性教學手段,除生動形象的語言直觀以外,主要是具體的實物、教具、模型、圖片、圖表、音象教材以及模擬和現場的實驗、實習等。當然,在給學生補充感性知識和經驗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抽象思維。
多媒體是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視頻、動畫等多種傳播媒介于一體,并可以靈活地把它們組合到一起,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向學生傳遞信息,能夠將書本知識化靜為動,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直觀,所以對生物教學難點的突破就變得非常容易。如學習病毒相關知識時,病毒個體非常小,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見。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一段利用超微攝影技術記錄病毒的錄像。就可以把抽象的東西更現實化了。在解剖并觀察種子的結構中,由于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較小,學生很難看清,通過實物投影,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四、創設情景突破教學難點
創設情景是對教材再創造的過程,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藝術性的構思設計,與生物學有關的實驗、問題、故事、新聞、標本、模型、圖表、圖片和影像資料,都可以用來激發學生進入學習和活動的狀態,促進其認知結構的發展和完善。如學生對脫水縮合過程很難理解,可創設情景,把脫水縮合反應講成舞池中的男女舞伴,手牽著手跳舞,手心出了汗(H2O)。另外,在講解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的時候,可結合生活實際提出:用冷水還是熱水將衣服洗得更干凈?學生自己就會準確地分析結果。
五、利用實驗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是學生的認知能力,是認知水平與教學目標達成之間矛盾關系的一種表現,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突破難點是學生能力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通過構建實驗情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突破難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精神。如在“細胞膜——系統的邊界”一節,學生對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理解很難,只能被動接受,不容易認同。教師給學生提供浸泡好的玉米籽粒、紅墨水、刀片、酒精燈等材料用具,讓學生設計并操作實驗驗證“活細胞吸收物質的選擇性”。通過觀察常溫和加熱條件下胚的顏色,把細胞膜對物質選擇的微觀變化轉變成肉眼可見的宏觀現象,學生自然認同了細胞膜的功能。在此過程中,學生復習鞏固了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實驗探究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六、聯系生活突破教學難點
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涉及的內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生產實踐、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學生只有把生物教學內容和他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才能使他們真正學懂弄懂,使學生學到的知識真正能和生活結合起來,這樣重點難點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進行“體溫調節”教學中,老師問:“大家小時候在生病發燒的時候,都是怎么來控制高燒的,哪些方法最有效?”學生們各抒己見:用濕毛巾捂頭,多喝點熱水讓身體出汗等等。因為幾乎每個學生小時候都有過發燒的生活經歷,而通過此節的學習,能讓他們知道以前發燒時用的退燒方法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同時也在探討對的方法是通過什么樣的原理實現對身體的降溫的,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識。
總之,教師對于不同的內容,要結合自身選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將難點進行剖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給學生,最終才能達到目的。
參考文獻:
[1] 易逢春.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難點突破初探_易逢春[J]. 中學教學參考,2009:103-104.
[2] 程春花. 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難點的突破_程春花[J]. 課程教育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