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永梧
(廣西橫縣百合鎮中心學校 廣西 南寧 530302)
在現如今這個教育背景之下,學生能力培養也逐漸成為整個教學工作之中的重點。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各種數學知識,同時能夠熟練應用這些數學知識,最終促進學生數學思維得以發展。為此,教師在教學期間應該為學生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借助有效手段來提高學生數學實踐能力,在實際數學課堂之上注重對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使用發散性思維思考數學問題,這樣才能在保障數學教學效果的同時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與能力。而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筆者也提出了如下建議:
在小學數學教學期間,學生只有產生興趣、積極性較高,才會主動探究更多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所以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之上應該以數學活動作為支撐,及時改進教學語言、優化教學方式,借助于數學游戲、講故事等手段來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數學參與度得以有效提升[1]。分析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們就能發現,故事與游戲均是小學生十分感興趣的因素,所以借由此來展開數學教學活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數學課堂娛樂性、趣味性,從而有效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得以主動參與到數學解決問題實踐之中。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如下問題的時候“小明、曉紅和小剛去買鉛筆,小明買了5支鉛筆一共花了3元,曉紅買3支同樣的需要花多少錢?小剛用6元能夠買到幾只一樣的鉛筆?”,若是直接讓學生回答學生自然無法有效解答出來,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激發學生思考與參與興趣,讓學生使用列表的分析的方式列出入下圖1,讓學生在列表分析中產生數學學習興趣,同時在操作中體驗減法計算方式,為學生今后主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思路,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思維得以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之上,部分教師為了能夠讓小學生形成較為穩健的數學解題思路,在教學期間大多較為保守,經常會為學生講解一些常規的解題策略和方式,很少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問題,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面對具有一定變化性的數學問題,自然也就不知該從何下手。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之上,可以借助于轉化情境來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同時基于此來指導學生學會多樣化解決數學問題。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一位母親帶著兩姐妹和弟弟去照相,假設每兩個人照一張相的話,一共可以照幾張?”對于這一問題,教師就可以直接將這一情境再現出來,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思考這一問題,同時在不同學生討論下形成不同解題思維,這不僅能有效促進學生對于這一課時知識的理解,同時讓學生從小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有效實現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2]。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之上,若能為學生組織合作、討論探究等問題探究活動的話,學生自然能夠在交流與互動中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從而真正實現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不同個體思維模式、思考習慣、數學能力差異顯著,所以在解題的時候解題策略以及解題思維也會存在差異,教師針對學生這一特點來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話,就能讓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懂得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最終有效提高學生多樣化解題能力與水平。例如,教師在進行“百分數應用”相關知識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提出問題:“一個班學生要分成兩組一塊種樹,第一組栽種數量為總數70%,第二組多種了24棵,這批樹苗共有幾顆?”提出問題之后,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分組,然后組織學生合作討論,這樣學生就能在相互討論過程中交換解題思路與策略,從而有效從中獲得全新的解題策略,真正有效實現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要想真正實現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除了上述幾點之外,教師在教學期間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來為學生挑選經典例題,借由此來有效拓展學生數學分析思維,因為學生這一思維能力一旦得以提升,其在面對數學問題的時候自然能夠從不同角度與方面展開分析,從而獲得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策略。例如,教師在進行“方程”這一知識點教學的時候,教師即可借助于學生喜愛的題材來為學生設計解方程問題,如“抽屜原理”就是十分典型的方程應用題,教師就可以直接將其作為教學例題,借由此來引導學生對經典例題解題策略進行探究,這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于這一知識點的理解,還能有效發散學生數學思維[3]。
綜上所述,新課改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能力與意識,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期間應該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掌握基礎數學知識的同時,形成多樣化教學思路、學會思考與探究,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成績,還能夯實數學基礎,讓學生從小養成獨立數學思維模式,從而有效提升數學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