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燕
教育是一種人與人互動式的社會實踐活動,本質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進行信息互動與分享的過程?!靶臉方逃敝荚诒磉_教育是一種“成人之美,達己至善”的美善相樂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完整意義上實現自然生命與道德生命相互成就的轉化過程?!靶臉方逃彼枷氲拿妊颗c發展皆與筆者個人教育觀念與教育工作經歷息息相關,既是基于現實的需要,也是本人教育理想所在,即讓教師有職業的幸福,讓學生有成長的快樂。
一、心樂教育的思想內涵與特點
第一,“心樂”作“心樂于”解,表現為“我為某事、物、人而快樂”的意向,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皆樂于組織或參與教育實踐活動,這是教育活動得以成功實施的心理基礎。第二,“心樂”作“心樂之”解,表現為“我處于樂中”的情態,形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皆有發自內心的快樂體驗,這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第三,“心樂”作“心之樂”解,指人在人倫、求知與信仰等層面的精神滿足之樂,即教育活動讓受教育者與教育者皆收獲成長的快樂,是受教育者成長快樂與教育者職業幸福的統一與融合。
“心樂教育”秉持知行合一、教學相長、身心和樂的教育理念,以促進師生發展為教育價值取向,突出成就個人發展和服務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國民教育觀,注重師生在教育互動過程的價值認同、意義建構、情感共振與精神感染,具有愿教與愿學相統一、善教與善學相統一、樂教與樂學相統一的特點。
二、基于心樂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實踐探索
1.理論基礎與特點
心樂課堂教學以現代相關教學理論及《學記》“和易以思”的教育思想為理論指導進行教學頂層設計,并根據《學記》中“學”具有的“習”“效”“思”“知”“行”等六個方面進行課堂教學過程與教學活動的整體設計,將以學為樂視為學習的最高境界,凸顯以學為樂的教學目的觀,注重“樂”的正情緒體驗在整個學習與意義建構過程的促進與保持作用。具有以融通師生“樂教”“樂學”為基本價值追求,在課堂中集知識獲得、能力提升與生活實踐為一體,引導學生通過“樂習”“樂效”“樂覺”“樂思”“樂知”“樂行”體驗和踐行“學”的豐富性與趣味性,并以“學”為切入點引領學生在情感、人格、能力與智慧等方面得到融合發展的特點。“心樂課堂”致力于追求一種“師生通心安和、氛圍樂心諧和、互動交心致和、過程走心融和”的“身心和樂”課堂教學文化,使課堂成為激揚生命智慧、迸發生命活力的學習樂園。
2.教學過程
(1)樂見之—以境激趣,讓學生體會學而時習之樂
中小學課堂一般只有40~45分鐘,時間有限,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以最快的速度凸顯主題及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進入“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從而獲得強烈的“認知內驅力”。在這個環節,教師根據學情、教學內容找到學生新舊知識的契合點,并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呈現出來是關鍵。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現代信息技術、網絡媒介、圖文聲像等教學媒介資源,讓學生對通過多感官的視、聽、觸覺“樂見之”,以境激趣,體會學而時習之樂。
(2)樂思之—以情達理,讓學生體會溫故知新之樂
學會“思”并“樂思之”是“學”的目的和主要內容之一。使學生“樂思之”就是讓學生自身與所思慮的對象產生某種共振的過程。這個過程首先需要教師找到學習對象(內容)與學生之間的正向聯系,使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命產生某種遙相呼應的聯系,進而產生一種牽引,從而打開學生的心扉,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積極主動思考探索,由被動變主動,進而享受“思”之過程,達到“思”之結果,體會“疑—問—思—解”的樂趣。課堂教學中,教師圍繞問題而不是知識、答案或結論設計教學,通過設疑、提示、點撥、開導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積極思維。這是教師“善喻”“開而弗達”的智慧體現,也是學生實現溫故知新,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從知識獲取到技能習得、從舊知識結構到新知識結構轉化與提升的過程。
(3)樂習之—以事明義,讓學生體驗思辨踐行之樂
“習”用于“學”之后的日益精進練習,是對知識獲得之后的進一步自我融合,以求得內心的完全接洽和吸收,伴隨著的反思和不斷反思[1]。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樂習之”,即通過要求學生完成一件真實或模擬的學習任務(事務),讓學生處在一種身心如一的狀態下進行修身訓練,使學生從對事實的應對上升到更為高級和理性的分析判斷,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提煉、歸納類比、概括綜合,形成個人智慧的理性認知。課堂教學中的對“習”的內容設計有時也可以以“效仿”的方式展現出來。無論是“習”還是“效”都指向學生個體自身的培養和修煉,但其目的是通過自我親身的“踐行”獲得真實體驗,并通過“習”的積累不斷與整個環境互動交流,進行學習的意義建構,進而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得到升華,實現智能轉化,明其理并知其要義,從中體驗到思辨踐行的快樂。
(4)樂創之—以行明德,讓學生感悟知行合一之樂
“樂創之”強調學生在精神、價值、觀念層面轉化后的意識行為,指向主體認同的知識、價值、理想合而為一的主觀精神狀態下的一種自覺行為取向。課堂上,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設計創造機會、提供平臺讓學生有機會表達或進行自我精神體認,讓學生在一種“覺悟”的狀態下對事或物進行判斷把握,有對情感的真實體驗、價值的趨向認同、意志的執著堅持等一系列的綜合性精神轉化過程,達到一種知情意行合一的境界。“樂創之”與“知行之”具有表意的一致性,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了某一具體知識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必定會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并且這種獨特呈現于內心的見識與知道,必然要通過外顯的“行”轉化為一種自我的動態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能體認和感悟到知行合一之樂,也只有通過這種“自創”的“行”方能造就人的現實品格。
教育為師生的共同綻放與快樂成長搭建了舞臺,“心樂教育”遵循古圣先賢之遺志,致力于在教育的舞臺上讓師生收獲心情的愉悅、情感的升華、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燃放、生命的多彩,共同過一種身心和樂的教育生活,體驗教育這一“立業”舞臺的無限魅力及其所帶來的無限喜悅與幸福。然所探尚微,而行未及也,愿與志于此者勉而行之。
參考文獻
[1]王韶芳.《學記》中“學”的意義面向及實踐路徑[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8,10(5):22.
本文系廣東省基礎教育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第二批項目結業論文。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