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春
我剛剛踏入教壇的時候,對于教學有著極大的熱情。我積極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在上課之前花費大量的時間查閱教案、寫教案,甚至背教案上面瑣碎的上課流程。然而,不到一個學期,我的熱情就大大地消退了,我感受到的不是心靈的充實,而是枯燥無味、身心俱疲。我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之中,甚至開始懷疑自己。
王榮生教授針對高中教師備課負擔沉重現象提出:“語文教師在備課活動中所自覺關注的,往往不是實際耗費他大量工時的教學內容,而從一開始就陷入教學方法中,在‘教什么還拿捏不定的時候,一心去‘設計有新意的‘怎么教,造成了語文教師大量的無效勞動……即使不是緣木求魚,也一定是‘越研究越糊涂,越糊涂越費事。”
當我看到這些觀點和建議的時候,如醍醐灌頂一般,找到了自己的癥結所在。語文教學應該是一項“去偽存真,從心而發”的活動:教師只有對文學文本有自己真正的理解與熱愛,才能將“真語文”傳達給學生。如果對于一篇文章沒有自己的感觸,還有什么資格和必要占用學生40分鐘甚至更多時間,只為了傳播自己違心的言論?對于每一節新授課,語文教師一定要明確“教什么”,使課堂上每一項活動都明確地指向教學目標,沒有必要為了形式上的豐滿而故意設置許多環節,舍本逐末。
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培養的是對于文本的自覺意識,反復閱讀,體會文本之美,然后就是明確“教什么”。語文教學課改先鋒魏書生老師明確地將語文教學內容分成“死的東西”“似死似活的東西”和“活的東西”三類。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與魏老師的觀念有不謀而合之處,即必備的知識技能、提升閱讀寫作能力的方法和綜合的人文素養。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多層面的,但教學活動一定應是緊湊的、精簡的。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嚴格指向教學內容,通過設計主問題的方式來追求教學內容的明確性。
一、從心而發,細讀文本,確定教學目標
首先,教師備課時要反復閱讀文本,感受文本之美,并且根據自己的感悟設定教學目標,數量少而精。其次,參照教參,確認目標是否有遺漏之處。年輕教師因為缺乏經驗,不容易全面把握教學目標,所以比對教參完善教學目標是非常必要的。對于遺漏的目標,要辯證地分析是否有必要將其用在對這篇文章的教學中。
例如,“必修五”第二單元文言文《陳情表》一課,我反復閱讀文本,不下十遍。蘇軾曾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這句話足以表明《陳情表》的藝術感染力和思想價值。多遍朗讀之后,我確定了幾個教學目標。首先,文章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常用的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常識,應指導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性內容。其次,感受這篇文章語言的力量和精巧的構思。最后,作者對祖母的孝心不能不勾起我們對自身“孝行”的審視以及對當今社會“孝”這一話題的關注,可以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孝”的認識。
接下來,我比對教參設置的教學目標,發現自己遺漏了兩個方面。第一,結合分析駢文的特點來體會文章內在的美,積累散文知識和鑒賞方法。第二,本文所著重強調的不只是“孝”,還有“忠”,這二者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忠”“孝”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可以請同學就如何理解“忠”和“孝”談談自己的看法。對于第一點,在對《赤壁賦》和《歸去來兮辭》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駢體文的相關內容有過了解,散文知識和鑒賞方法在平時的做題訓練中也有所體現,因此本課可以不再贅述。對于第二點,我是非常感興趣的,我認為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非常重要,因此我計劃把這一問題作為拓展延伸,放在課程的最后。于是,整合后的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①指導學生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常識。
②引導學生感受文章語言流露出的“孝”情。③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語言技巧。④理解不同時期“忠”“孝”不同的內涵,結合現實情況談一談對“忠”“孝”的理解。
二、從心而發,設計主問題,使教學內容更加明確
明確了“教什么”,接下來就是構思“怎么教”。如果按照以前的習慣,我一定會事先收集現成的教案,稍加整理為我所用,并且熟記教學環節。然而一節課上下來,我并沒有什么成就感,甚至不清楚自己究竟教了哪些內容,遑論學生學到了什么。“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我明白了課堂上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是為了教學目標服務的,過多的環節會打亂課堂的節奏,割裂文本的美感,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認為在新授課上給每篇文本設計1~2個主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我用了兩個課時來完成《陳情表》的教學任務。第一課時用來了解文章大意,明確字詞意思。第二課時分為兩個板塊,一是賞析文章的語言和構思藝術,二是探討“忠”“孝”的內涵及其在當今社會的體現。其中,第一板塊又包括兩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引導學生感受體現作者與祖母情深的句子,并通過反復的朗讀來感受這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在這個板塊,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祖母感人至深的孝心,請大家誦讀全文,找出一處最能打動你的地方。第二個方面是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說話的藝術。主問題是: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之后,你認為作者能夠成功說服晉武帝,保全自身嗎?依據此問題,引導學生發現作者語言的高明之處,進而對語言的力量有更深刻的認識。第二板塊是拓展延伸,形式較為自由,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
我只設計了兩個主問題,然而帶動了學生對整篇課文的分析品悟,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相比于以前課上煩瑣的環節、對教案的死記硬背,我覺得自己的心更踏實了。“多一分真誠,少一些套路”,內容永遠比形式重要,教學內容永遠要先于教學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作為語文教師,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樣的:首先,教師要對其所教的語文產生由衷的共鳴;其次,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語文的發自內心的熱愛;最終,教師和學生為了同一個目標,為了領略語文中的美,在課堂上彼此對話、互相溝通、心照不宣。理論聽起來很美好,但要和實踐結合才能發光發熱,才能被驗證,才能有更大的改進。如今的我剛剛啟程,我將用心鉆研文本,構思教學設計,“去偽存真”,用心上好每一堂課,一起和學生探索語文的奧妙。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第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