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艽邑
摘?要:目前在小學的有關識字的語文課程學習過程當中,大多數老師都是通過讓學生數十遍的抄寫與朗讀來記憶的,這不僅大大地降低了學生對學習的趣味性,而且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最近開展的借助兒歌來促進小學生語文識字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兒童對識字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學習的時候心情也更加愉悅,最關鍵的是學生識字的效率明顯提高。所以,本文將針對如何利用兒歌來促進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進行闡述。
關鍵詞:兒歌教學;編排兒歌;情景氛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在當今“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學習要從娃娃抓起”等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更加單一,學習強度相比于之前也更大,學習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枯燥無味。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學生了解語文的基礎,這也是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關鍵學習過程。兒歌教學,不僅可以寓學于樂,還容易被小學生接受。所以,為了更好地推廣這種教學方式,本文將會指出目前小學有關語文識字教學的現狀,以及借助于兒歌改變這種教學模式的方法。
一、目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現狀
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期待以及大部分學校的應試教育模式下,越來越多的孩子對學習的認知只有刷題與提成績了。再加之由于語文是我們的母語,許多家長對語文的重視程度不夠高,小學生的語文識字教學已逐步的淪為機械式的重復。這種教育模式,不僅讓孩子錯失了理解富有情趣、高深奧妙、博大精深、字字珠璣的中華文字的機會,還嚴重降低了學生識字的興趣。目前,有關小學生語文識字的教學急需引入新的源頭活水。
二、借助于兒歌促進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策略
在進行有關兒歌的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教師教學生幾首兒歌就可以草草了事的,教師要把兒歌深入到學習當中,選擇或編造那些有助于學生學習的兒歌,并達到良好的情境氛圍,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識字的效率。
(一)開展兒歌游戲活動,增加語文識字教學的趣味性
對于正處于識字學習的學生,他們正處于一個活潑好動、喜歡玩耍的年齡段,沉重的壓力與高強度的學習只會讓他們對學習產生厭倦。所以在進行小學生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妨開展一些有關兒歌游戲的小活動,比如在課上教小學生們學習唱兒歌:“海邊沖浪 b b b,小馬汽車p p p,壞蛋嬤嬤m m m。”這樣學生們就會對這三個聲母有初步的認知和繼續學習下去的興趣。然后,教師再育教于樂,讓學生之間互相朗讀歌詞,這樣學生們在游戲的同時,也對漢字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搭建兒歌情景,展開故事性的識字教學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根據所講課文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比如,教師在講解有關春天到來的課文時,教師可以趁著課下時間,在操場上教學生們唱兒歌:“春天來啦,春天來啦!啦!啦!啦!藍藍的天空上,白云輕輕地飄著,花兒紅了,草兒綠了。”當唱到兒歌中的事物時,指給學生看,然后把剩下的時間留給學生朗讀,這樣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識字的進度了。再比如說,當學生們學習有關動物的文字時,我們可以編排兒歌:“大雁天空展翅飛,魚兒水間嬉戲游,蚯蚓土里造家園,喜鵲樹上嬉嬉笑,蜜蜂花間采蜂蜜……”這樣,學生們在學習有關這些動物的文字時,還學到了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與特點。如果能力允許,教師可以編排視頻,與兒歌同時播放,方便小學生們理解。
(三)增加語文識字教學與生活的聯系
我們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字字珠璣,漢字更是有象形、會意、形聲等六種構造。至于這其中的象形文字,主要是根據該文字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可以借助于生活的物體,編造兒歌,引導學生們識字學習。比如說漢字“龜”字,就像一只烏龜的側面形狀;漢字“月”字就像一彎明月的形狀。當我們再區分一些形狀比較相近的字時,比如“級”、“極”、“圾”和“吸”這四個字的區分,語文老師就可以借助于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事物編寫兒歌:“上學分年級,學習要積極,雜物是垃圾,考試深呼吸。”在這個兒歌中所出現的事物與職位或者是名稱,都是小學生耳熟能詳的。這樣,小學生就可以通過有趣味的兒歌朗讀,做好語文識字的學習。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引導小學生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興趣時,高強度的壓力與高數量的重復帶來的只會是低質量的效率,引入兒歌教學才是學習語文的上好方法。所以,教師在教小學生識字時,不妨先借助于某些故事情節,搭建兒歌情景,然后再開展游戲,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聯系生活,編寫兒歌,教導學生們識字。通過以上方法,我們便可以大大推進利用兒歌來促進小學生去學習語文識字的進程了。
參考文獻:
[1]李學梅. 試分析如何利用兒歌來促進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J]. 課程教育研究,2019(43)
[2]陸瑞芹. 淺析如何利用兒歌來促進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J].名師在線,2018(31)
[3]王金龍. 讓新童謠走進每位兒童的心田[J].新課程(綜合版),2019,09(08)
[4]甘伯清. 兒歌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