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蓉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推進,中職音樂的理論教學也逐漸受到了社會上的關注。我在本文主要從“創設良好教學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合理地使用多媒體,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及“精心設計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這三個方面,對中職音樂的理論教學進行了詳細的思考和研究,以此促使學生的音樂素質能夠得到明顯提高。
關鍵詞:中職音樂;理論教學;學習積極性
中職音樂的理論教學是中職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內容是學習音樂領域中的一些理論音樂知識,這也就使得這門學科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也就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會感覺很頭疼,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對這門學科失去了學習自信心。因此,面對這種情況,中職音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實時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并且通過采用實施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以此促使學生能夠重新拾起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一、創設良好教學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的中職音樂理論教學中,教師習慣于直接向學生傳授和講解理論方面的音樂知識,這樣的課堂對于學生來說是沒有任何吸引力的,這也就導致了學生缺乏投入到音樂課堂的興趣。因此,中職音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良好教學情景,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事物以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創設音樂教學情景,以此來快速抓住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這不僅可以激發出學生對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中職音樂理論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在學習“民族調式”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在生活中有聽過《茉莉花》這首民族歌曲嗎?那你們能唱出來嗎?”通過詢問學生來創設民族調式的教學情景,同時還可以快速激發出學生對民族調式的興趣。然后,教師就可以接著說:“通過這首民族歌曲,我們來學習本節課的內容——民族調式。”以此來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本節課的學習上。所以,中職音樂教師通過為學生創設民族調式的教學情景來降低學生與中職音樂理論知識之間的陌生程度,以此促使學生能夠體會到中職音樂理論知識的魅力。
二、合理地使用多媒體,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傳統的中職音樂理論教學中,教師普遍習慣使用文字的形式來向學生講解,這讓學生在理解和記憶音樂理論知識的時候會有一些障礙,對學生的音樂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中職音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合理地使用多媒體,針對不同的音樂教學內容來播放不同的圖片或者短視頻,使學生在觀看這些圖片或者視頻之后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音樂理論知識。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和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還可以大力培養學生學習中職音樂理論知識的主動性。
比如,在學習“三和弦”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三和弦的短視頻,當短視頻開始播放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其抓住。其次,教師可以在短視頻結束后向學生提出問題:“通過欣賞剛剛這段三和弦的短視頻,想一想三和弦的特點是什么呢?”通過向學生提出問題來引起學生之間對三和弦開展熱烈的討論和探究。最后,教師可以再用多媒體為學生羅列出三和弦的種類以及其構建,以此來讓學生進一步地學習和理解三和弦。所以,中職音樂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短視頻吸引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好奇心,以此促使學生能夠深度體會到學習中職音樂理論知識的樂趣。
三、精心設計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
在傳統的中職音樂理論教學中,教師通常會是課堂上的主體位置,這樣就會很容易忽略了學生的真實音樂學習感受,學生的音樂學習成績將會很難得到進步。因此,中職音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并且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發展規律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其中,以此讓學生真正地成為音樂課堂上的主題學習位置。這不僅可以活躍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學習思維和意識,而且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中職音樂理論知識的有效性。
比如,在學習“七和弦”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音樂接受能力將其分成若干個音樂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并且結合之前學過的三和弦知識來共同探究七和弦的相關知識點。其次,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用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成為真正的學習小主人。最后,教師可以適當地針對本節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做一個具有條理化的總結,以此來鞏固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體系。所以,中職音樂教師通過開展小組合作的課堂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音樂課堂參與度。
綜上所述,中職音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合理實施各種有效教學方法來不斷地激發出學生對中職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以此促使學生學習中職音樂理論知識的效率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提高,最終為學生下一步的音樂學習打好理論知識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會文.對改進中職學校音樂素質教育的深入探討[J].濰坊學院學報,2017,17(06):80-81+91.
[2]黃重寧.信息技術在中職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