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漢市教育局通過出臺《關于名師工作室組成人員的通知》《關于廣漢市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發展,使名師工作室成為廣漢教師培訓和發展的“賽馬場”“發射臺”和“孵化器”。
關鍵詞:名師工作室;“賽馬場”;“發射臺”;“孵化器”
自2012年起,廣漢市教育局出臺了《關于名師工作室組成人員的通知》《關于廣漢市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教師隊伍建設人才新政,在對外引進高端、專業人才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培養本土優秀教育人才的實踐探索。廣漢市“三名”工作室建設就是這一系列實踐探索的成功舉措,為培養本土優秀教育人才做出積極貢獻。
一、廣漢市“三名”工作室實施架構
在市教育局的統籌管理下,由廣漢市研培中心牽頭,各學校推薦優秀教師、班主任和校長自主申報,自2012年以來,廣漢市先后成立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工作室27個。其中學科教學名師工作室23個,中小學名班主任工作室2個,教學管理名校長工作室3個,先后選拔了324位青年教師及學校中層干部,與名師共成長,齊進步。至2019年3月,廣漢市第三批名師工作室已結業并成立第5批名師工作室。
實踐證明,在對名師工作室建設的探索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師專業發展受限、學校班主任隊伍建設滯后和中層干部成長的問題,在學科建設、科研建設和隊伍建設三個方面卓有成效。共培養優秀教師220人次,優秀班主任100人次,學校中青年中層干部60人,輻射引領5000人次。
二、“三名”工作室的角色及功能定位
(一)角色定位
“三名”工作室的室主任是導師,既是青年教師成長的引路人,又是工作室發展壯大的發射塔。既要發揮自身的引領輻射作用,又要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三名”工作室的室成員是由各學校有強烈的發展愿望和良好塑造潛力的校級骨干教師、班主任和學校中青年中層干部組成。在選拔過程中廣漢市教育局打破年限和職稱限制,選出一批有強烈上進愿望的青年骨干作為培養對象,進行為期三年的培養。在培養期滿以后,推薦成為高一級別的骨干教師或從事學校管理工作的相應職務。
(二)功能定位
橫向對比四川省其他縣市區的“名師工作室”建設,廣漢市的“三名”工程具有啟動時間早,持續時間長,涵蓋面廣及內涵豐富的特點。“名師工作室”主要集中在同學科、學段的學科范圍內。“名班主任工作室”立足于同一學段學校德育工作長效化和制度化建設,不拘泥于學科,但注重對學生的德育、心理的指導。“名校長工作室”著重培養學校管理者,主要體現在學校課程建設管理,學校發展規劃等方面,打破對學科和學段限制的要求。
三、廣漢市“三名”工作室運行機制
在“三名”工作室建設中,根據廣漢市教育局的要求,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培養機制,加快對優秀人才培養。建立導師培養制,既要兼顧全體成員共性培養,又要求對個別學員的個性培養。加強室成員間的交流,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要求每個名師要建立一項市縣級科研課題,以工作室室主任的學科專長或管理經驗為基礎,以室成員的集體智慧為依托,結合廣漢市教學實際,對中小學科建設、班主任和學校管理進行專題性研究。擴大科研成果輻射效應,特別是具有實操性和可復制的成果,以各種形式在全市范圍內介紹、推廣,或與相關學校建立合作交流輻射關系,推廣較成熟和富有實效的成果。對工作室成果的評價機制,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既強調對工作室日常活動開展的過程監督,又注重對室成員的成長發展的終結性評價
四、“三名”工作室實踐意義
(一)教師成長的“孵化器”
教師發展具有有其規律和階段性。一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三年——‘入格適應期”“五年‘升格——勝任期”“十年‘形格——提升期”“成熟之后‘升格——創新期”。在教師發展的不同階段都面臨不同的困境。實踐證明,廣漢市三名工作室建設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第三批結業的小學語文學科鐘基如名師工作室圍繞“提升與輻射”兩大目標展開工作,深入踐行“領悟表達,讀寫結合”教學理念,依托市級課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五環三步”課堂教學模式探究》展開課題研究,積極與廣漢市研培中心小語組傾力打造“名師鄉校行”系列活動,形成了“師帶徒,共提升”的培訓機制,2015—2019共計培訓105名新入職的小語教師,助力新教師的專業成長。2018年成立的黃若慶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堅持聚焦小學數學課堂,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各立項四川省級、德陽市級課題一項。工作室成員的研究成果參加省市級優秀論文比賽共有12篇分獲一二三等獎。其中獲得四川省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四項,三等獎五項,德陽市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
(二)專業提升的“賽馬場”
三名工作室建設激發了名師的二次成長,開啟職業發展的新里程,同時帶動了一批區域內學科、班主任及學校管理者的整體提升。2016—2019年三年間從張興述名校長工作室共走出6位校級干部,2位校長4位副校長。來自初中英語名師工作室的羅雨老師獲得了四川省2017年初中英語課堂展評一等獎。以“班級管理與小組建設”見長的楊守玉名班主任工作室,在立足市內班主任工作建設的基礎上,輻射到了德陽市的十余所中小學,舉辦三十多場專題講座。
(三)優秀教師的“發射塔”
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來看,教師的成長既具有其規律性和階段性,在空間上看,優秀教師的成長一般要經歷校級骨干——區縣骨干——地市骨干——省級骨干——國家級骨干的階梯式發展過程。高中語文王本志名師工作室室主任王本志老師被評為正高級教師。劉道學藝術工作室以藝術學科發展為中心,下設5個工作站音樂、美術、書法、攝影、校外工作站,以“一總五分”的運行模式,極大地推動了廣漢市藝術學科的發展。工作室的17位成員分別獲得了國家級榮譽6次、省級獎勵14次,地市級獲獎11次。參與“四川省學校藝術教育區域整體改革試點”和“藝術素質測評網絡題庫建設”命題工作。2人被評為德陽市特級教師,1人被評為德陽市知名教師。
八年探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廣漢市教育不斷完善對“三名”工作室的制度建設和加強經費保障,著眼于學科教師、班主任和學校管理干部發展的時間節點和空間結構,堅持成熟一批發展一批的原則,為廣漢教育持續發展提供了新鮮血液和有力支持。
作者簡介:
王薇,四川省德陽市,廣漢市教學研究教師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