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憲華


【摘 要】 目的:探究與分析臍療聯合熱敏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方法:選取我院自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8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4例,對照組給與熱敏灸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臍療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腸道癥狀尺度表評分(BSS)、P 物質( SP) 和 5 - 羥色胺( 5 - HT)水平。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臨床總有效率較高,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BSS評分較低、SP及5-HT水平降低,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上述指標改善更加顯著,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臍療聯合熱敏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改善BSS評分,調節SP及5-HT水平。
【關鍵詞】 臍療;熱敏灸;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 R543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082-01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上多表現出腹痛、腹部不適感或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被認為是一種慢性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1]。據調查資料顯示,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在我國范圍內的發病率可達5%以上,且隨著近年來生活水平及質量的不斷提高,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發病率隨之升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較大的影響[2]。曾有研究報道指出,SP及5-HT水平的失調能夠導致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胃腸激素失調,引起疾病的發生發展[3]。現我院將熱敏灸治療與加用臍療治療分別應用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中,旨在取得較好的效果,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8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22至62歲,平均年齡為(41.25±6.24)歲,病程3至12個月,平均病程為(6.54±0.58)個月。觀察組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21至60歲,平均年齡為(40.36±5.98)歲,病程2至10個月,平均病程為(6.27±0.6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與熱敏灸治療,方法為:穴位選擇天樞穴、中脘穴、下腕穴、關元穴、氣海穴,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增加脾俞穴、胃俞穴、腎俞穴及大腸俞穴,按照以下四個步驟進行操作,首先進行回旋灸2min進行溫熱局部氣血,隨后使用雀啄灸2min加強敏化,循經往返灸2min以激發經氣,再給予溫和灸以發動感傳,達到開通經絡的目的。當穴位出現透熱、擴熱、傳熱等感傳時則認為是熱敏化穴,對所出現的所有熱敏化穴進行探查之后,選擇1至3個熱敏穴給予灸療直至感傳消失。治療時間通常在數分鐘至1小時之間,每日治療1次,以10日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臍療治療,方法為:選擇12g的防風、各10g的人參、五倍子、茯苓及龍骨,各6g的白芍及白術,將上述藥材烘干之后研磨成細末,裝入瓶中備用。每日取2至3g,用醋調和成膏狀敷貼在神闕穴,后使用紗布覆蓋,并用膠布對其固定。療程同對照組。
1.3 療效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腸道癥狀尺度表評分(BSS)、P 物質( SP) 和 5 - 羥色胺( 5 - HT)水平。
1.3.1 療效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判斷[4],分為痊愈、顯效及好轉共三個等級,以痊愈及顯效之和作為總有效。
1.3.2 BSS量表共包括5個評價項目,分別為腹痛、腹痛時間、腹痛程度、排便情況及生活干擾,每個項目得分在0至100分之間,滿分共500分,得分越高說明病情越重。
1.3.3 SP及5-HT水平 抽取患者靜脈血5ml后,行離心處理,取上層清液之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 P<0.05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臨床總有效率較高,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BSS評分、SP及5-HT水平對比 兩組治療前相比BSS評分、SP及5-HT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BSS評分較低、SP及5-HT水平降低,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上述指標改善更加顯著,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作為臨床上一類發病率較高的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多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及腹瀉等癥狀,易表現出持續性發作,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有研究報道指出,引起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發病機制較多,包括胃腸動力障礙、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機制異常、腸道感覺異常等,其中SP及5-HT作為可代表神經、內分泌機制中的常見代表因子[5]。其中SP作為一種神經遞質調節因子,通過促進增加胃腸道蠕動,對笑話平滑肌的收縮產生較強的促進作用,從而對小腸及結腸黏膜進行刺激,分泌出更多的水及電解質。5-HT則是通過對腸道平滑肌運動進行有效的調節,誘導環磷酸腺苷生成的同時對氯離子外流進行有效的促進,從而促進釋放出各種遞質以促進腸道分泌,對大便形狀進行調節[6]。
現代中醫認為,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屬于腹痛、泄瀉等范疇,多與先天不足、情志不暢、脾胃運化失健、飲食所傷有關,因此,在治療該病時需要以溫腎固本、健脾養胃、燥濕止瀉為主要原則。熱敏灸作為一種中國最古老的治療方式,應用較為廣泛,現代中醫研究指出,由于腧穴具有著獨特的敏化特征,能夠充分反映出疾病及治療疾病的功能,通過針灸刺激敏化態的腧穴,能夠產生較大的反應,更好的調節了人體內源性的反饋調節功能,達到更好的治療疾病的目的。另外,中醫將臍作為神闕穴,刺激該穴位可具有較強的溫通元陽、化濕消積及運腸胃氣機等功效,加之臍下并無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靜脈網以及腹下動脈分支,具有較強的滲透力,在此處應用藥物更容易被吸收而進入到體循環內,具有較高的臨床優勢。結合本次結果顯示,臍療聯合熱敏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可獲得更好的臨床療效,BSS評分也明顯降低,SP及5-HT水平也明顯降低,證實了兩種方法聯合治療的應用價值,更好的緩解臨床癥狀及體征,充分發揮了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溫經通絡等功效。
綜上所述,臍療聯合熱敏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改善BSS評分,調節SP及5-HT水平。
參考文獻
[1] 方亮,張凡勇,吳繼雄. 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結直腸黏膜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和 P 物質表達及與臨床癥狀的相關性[J]. 疑難病雜志,2017,16( 1) : 64 - 67.
[2] 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 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共識意見[J]. 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 ( 7) : 1062 - 1065.
[3] 高春波. 參苓白術散加艾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 陜西中醫,2016,37 ( 8) : 944 - 945.
[4] 張狄,吳華軍,李鵬,等. 溫和灸大腸俞募穴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 12) : 1096 - 1098.
[5] 譚振云,張正,賈超,等. 點穴配合針刺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J]. 吉林中醫藥,2016,36( 8) : 841 - 843.
[6] 王磊,張盛. 頭針聯合體針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2016,35( 4) : 405 -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