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蕾 王蘭 高敏

【摘 要】 目的:探討撳針療法對混合痔患者手術中牽涉痛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本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0例行混合痔手術患者,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術中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撳針療法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術中牽涉疼痛評分,對比兩組患者的術中牽涉疼痛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術中牽涉痛評分明顯較對照組的低,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撳針療法可減輕混合痔患者手術中牽涉痛,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撳針;混合痔;術中牽涉痛;護理措施
混合痔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患者保守治療無效后,多采用小劑量鞍麻下外痔切除內痔套扎或內痔結扎手術治療,而較多患者會在術中內痔套扎或結扎時出現牽涉痛。有研究發現,痔瘡因其病變特點,容易反復發作,其是肛門黏膜與直腸底靜脈叢發生曲張形成的靜脈團,病變范圍局限于肛周會陰區,而單獨采用小劑量鞍麻容易出現阻滯不全,術中容易出現牽涉痛,既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影響其術后生活質量,也會使患者對痔瘡手術產生恐懼[1]。目前術后疼痛研究較多,而對術中牽涉痛的研究較少,尋找一種可有效緩解肛腸手術術中牽拉痛的治療措施非常重要[2]。本院將撳針療法用于混合痔患者手術疼痛治療中,療效顯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0例行混合痔手術患者,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且保守治療無效;排除手術治療禁忌證者、伴有急慢性內科疾病者、肛門直腸占位性病變者、傳染病患者、感染性疾病者、依從性較差者等。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將60例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2020年1月至2020年4月)及對照組(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各30例,觀察組中包括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在25~64歲,平均(50.14±10.98)歲;對照組中包括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在26~65歲,平均(50.21±11.21)歲,兩組一般資料可進行對比分析,P>0.05。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經醫院的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手術時均給予小劑量的鞍麻并且采取了常規護理措施。抗感染治療、理療、相同藥物熏洗坐浴、換藥,每天1次。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撳針療法治療,取穴天樞(位于腹中部,平臍中,臍中旁開2寸),天樞穴的作用是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可緩解治療腹痛、腹脹、便秘、繞臍痛等。取穴承山(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承山穴的作用是緩解腓腸肌痙攣,主治便秘、脫肛、痔瘡等。術中操作由經過科內培訓考核合格的護士使用1.2mm微針針刺治療及埋針治療4次,雙側天樞、雙側承山。每10min按壓1次,即點按20下。在醫生操作內痔結扎或套扎時持續按壓。使用撳針時,拆開封紙,屈折塑料容器,將撳針從剝離紙中分開后再從塑料容器取出,將針用于已消毒皮膚上,按壓粘附扎好,再取出剝離紙,將撳針粘附穩妥。
1.3 觀察指標
1)采用數字分級法對比兩組患者術中牽涉痛評分,總分為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3];2)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治療期間患者的疼痛積分不高于4分,疼痛減輕,且未出現水腫、感染時為顯效;治療期間患者疼痛評分在4~7分,疼痛感略有減輕,術后無明顯水腫、感染等并發癥為有效;治療期間疼痛積分超過7分,疼痛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或出現繼發水腫、感染等癥狀為無效[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s)用t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術中牽涉痛評分
觀察組術中牽涉痛評分為(5.09±1.21)分,對照組為(5.99±1.43)分,觀察組術中牽涉痛評分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
通過觀察對比可以發現,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3 討論
肛腸手術操作并不復雜,且手術的風險小、預后良好,小劑量鞍麻麻醉后患者術中無切割痛感,卻容易出現牽涉痛,疼痛在祖國中醫屬于“痛證”或“金傷”領域,祖國醫學在金傷疼痛方面治療方法齊全,有中藥熏洗、口服、針刺、坐浴、艾灸等,而撳針療法最早記錄在《黃帝內經》一書,它的原理是“靜以久留……以得氣為故”,首先將微型針具刺入人體相應的穴位,然后固定留置一定時間,從而持續刺激穴位,激發人體的正氣,達到祛除病邪的作用[5],因此本文分析了撳針療法減輕混合痔患者手術中牽涉痛的影響,為降低肛腸手術患者術中牽涉痛提供依據。
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術中牽涉痛評分明顯較對照組低,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為80.00%,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高,觀察組平均牽涉疼痛評分明顯較對照組低,表明撳針療法可減輕混合痔患者手術中牽涉痛,主要是由于承山屬于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別“別入于肛”,承山注針諸痔漏,記錄了許多承山治療痔瘡的針灸方法,“刺灸心法要訣”中記錄:血箭痔與內痔同……宜灸承山穴”;《醫學綱目》中記錄:“針灸痔,獨取足太陽,經云:足太陽之脈……后世取承山穴者”,靜脈所過,主治所及,從而疏導肛門局部氣血、調節臟腑功能、促進盆底神經傳導,撳針埋針于穴位時,可不斷刺激穴位,從而達到止痛效果;此外撳針皮下留針時間較長,可對穴位進行持續刺激,從而強化治療效果;再次,撳針針身短小,留針期間不影響患者的生活、睡眠,刺法安全,均可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的術中牽拉痛;其針體微小,針尖銳利,針身光滑,淺刺體穴,疼痛微小,容易接受,作用于表皮神經末梢及穴位,激發機體的自我修復功能,并且方便進行按壓刺激,以達到快速精準地緩解牽涉疼痛,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使用撳針還可刺激患者的十二皮部,調節衛氣,達到通經止痛、行氣活血的目的,從而顯著降低患者術中牽涉痛。
綜上所述,撳針療法可有效減輕混合痔患者手術中牽涉痛,并且具有簡便易行、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的特點,非常值得臨床中應用。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由于臨床病例偏少、實驗所選樣本量低,所以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分析。
參考文獻
[1] 馮永娟.個性化護理干預對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及相關癥狀康復效果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05):165-167.
[2] 周麗.中藥熏洗對緩解混合痔術后患者疼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醫藥界,2019,05(07):173.
[3] 何穎華,智建文,賈菲,等.撳針耳穴療法治療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疼痛的臨床效果[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8,24(09):1280-1282,1308.
[4] 王偉.撳針配合雷火灸對混合痔患者術后創面疼痛、水腫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8,37(12):75-76.
[5] 尹堯麗,曹鐵民,常久,等.撳針療法在圍手術期快速康復的應用進展[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9,41(0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