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衛紅
甘肅省成縣文化館
書法藝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形式之一,在悠久歷史中彌留了大量書法藝術作品,并誕生了王羲之、顏真卿等書法大名家。書法藝術作品是基于漢字框架,以詩歌為主要內容,通過黑白點畫方式構造藝術格局,并在其中表達書法藝術的意境美。因此,對于中國書法藝術作品創作而言,要準確表達書法家的創作情懷,并賦予書法藝術作品一定的意境美,使得其成為經典之作,要求書法家在書法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必須追求造型手法和情感藝術的相結合,既要外在表現形式,又要深層次的內涵。
所謂“意境”,指的是藝術作品或者自然景物中所表現出的富有內涵的境界,既是中國藝術特征的專有術語,又是中國藝術美學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不僅如此,在現代中國美學思想研究中,意境已經成為研究者熱議的重要課題。意境理論最初形成于文學創作和批判[1]。但意境的內涵就一直受到歷代文人、藝術家的爭論,尤其在明清兩代,針對“意”和“境”之間的關系問題的討論,更為激烈。以明代藝術家朱存爵的主張為例,其在《存馀堂詩話》作品中,通過“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對“意”和“境”之間的關系進行描述,主張“意境融徹”;以明代詩人和文學批評家葉夔的主張為例,其認為“意”和“境”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意、境并重,強調“舒寫胸臆”與“發揮景物”的相結合;以文學家林紓的主張為例,其認為“唯能立意,六能創建”,美學家王國維認為創辭應服從于創意,力倡“內美”,主張以意勝的“有我之境”和以境勝的“無我之境”[2]。由此可見,截至目前,文藝理論學術界對“意境”的基本含義缺乏一個明確、統一的說法,而是各抒己見,但眾學者和藝術家對意境的理解并非完全不同,針對“意境”是屬于主觀范疇的“意”與屬于客觀范疇的“境”有機結合的一種藝術境界的說法,則形成了共識[3]。
藝術作品中的“意境”既指的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內涵豐富的詩意空間,又是客觀世界升華后的主觀意象。書法藝術則是以漢字為基礎,以點畫線條為造型元素,不受具體物體的局限,通過點線的規則組合、用筆的筆勢和筆力,表達出情感和情緒。意境美是書法藝術作品的精髓,是當前評價書法藝術作品水平高度的至高標準之一[4]。
書法藝術作品中若缺乏融入其中的氣質和精神,則不可能形成意境美。通常來說,優秀的書法藝術作品既要每一個字有美的線條和結構,又要確保全幅作品是一個整體,才能體現出意境美。簡單而言,全幅書法藝術作品中的每一個字的用筆和結構共同體現出的美的意境,主要包括音樂美、詩意美兩種美的感受,具體如下:
“一切的藝術都是趨向音樂的狀態”受到我國現代美學大師宗白華的認同,并且其主張“書法乃是替代音樂的抽象藝術。”由此說明,書法意境美中應蘊含一定的音樂美。
音樂與書法雖然同在藝術范疇內,但屬于不同藝術領域,如同孿生兄妹,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5]。眾所周知,音樂的基本構成是不同的音符,而書法的基本構成是點、線。線條的長短、曲直、粗細等形狀;墨色的濃、淡、潤、枯;用筆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如同音樂的旋律一般,給人一種十分有節奏地韻律感。基于此,書法被藝術名家稱之為“無聲的音樂”。書法中的行書,誕生于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發展黃金時期為魏晉時期,具有行云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的特點,如同音樂中的韻律,流暢、通順。不僅如此,書法在整體方面,如同音樂一樣講究整體美和局部美的共生與和諧,若書法作品中某個字缺乏這種銜接,則會導致整幅書法藝術作品氣韻不通。因此,書法藝術作品的關鍵是筆斷意連,使得書法作品富有表現力的同時,具備一定的含蓄感。除此之外,書法藝術作品中蘊含了書法家個人的思想情感,具體是通過線條的律動來產生旋律,構成點與線的交響曲,章法上的疏密虛實,更是展現出書法作品意境的音樂美。
我國是傳承數千年文明的國家,是詩的國度,可以說是詩是中國一切藝術的魂。我國古代詩人蘇軾曾經言道:“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余。”這是對中國藝術的通俗詮釋。書法與詩歌同屬于藝術范疇,并歸屬于不同藝術領域,但自古有著密切相關的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書法增添了詩詞的意蘊。書法作品以詩詞為主要書寫內容,并增添了詩詞的意蘊。以書法大名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為例,其中散發出的蕭散簡遠、
淡雅柔逸的魏晉風度,與詩詞主題相輔相成,使得其書法作品受到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的青睞,并受到子孫后輩的供奉。再以顏真卿的書法作品為例,其作品既有雄古深邃,傲岸磅礴的書氣,又有“雄壯博大,骨氣奇高”的藝術風格。總而言之,任何書法藝術作品若能夠讓欣賞者營造出詩的意境,則可說明此書法作品的創作是成功的;詩的意境的深厚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書法的深厚程度。
(2)詩詞是書法作品書寫的主要內容。詩詞是書法作品書寫的主要內容。詩詞作為文人抒發內心情感的文學藝術,自古有“詩言志歌詠情”的說法。無論是詩人,還是詞人,都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并按照韻律要求,運用凝練的語言、嚴謹且綿密的章法、豐富的情感和意象來集中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總之,詩詞作品既有豐富的意境,又有豐富的情感與哲理。通常來說,詩更“言志”,詞更“抒情”。書法家在詩詞書寫過程中,往往會受到詩詞中蘊含的哲理、情感等的影響,導致書法家內心的詩境發生了變化,繼而在此詩境驅使下書寫出一幅幅不同意境的書法作品。以蘇軾的《梅花帖》為例,在結尾書寫時,筆法突變為狂草,其主要受詩歌的奔放特征所決定的。總而言之,詩歌所體現出的審美意識結構是多維度、多面的,為書法作品提供了意境美的豐富內涵。
綜上,書法與詩歌息息相關,優秀的書法作品往往蘊含了豐富的詩意,正因如此,書法的意境因詩詞內容而呈現出特殊的詩意美。
綜上所述,書法藝術是中國藝術文化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以漢字為載體,以詩歌為主要書寫內容,并將詩歌意境通過書寫方式進行體現和傳播,具有形式和內涵雙重意境美的藝術。意境美是書法藝術作品創作者所追求和實現的最高藝術目標,具體包括音樂美、詩意美兩部分的內容。因此,無論在書法藝術作品創作活動中,還是在書法審美活動中,應將音樂美、詩意美貫穿于活動的始終,才能全方位體現出中國書法藝術作品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