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潔玉
廣東省城市建設技師學院
以中國繪畫元素指導玉雕造型設計在很早之前就有嘗試,如子岡牌,正面為畫,反面刻字,詩與畫巧妙融合,帶來玉雕的匠心獨運。我國傳統的繪畫元素較多,也都有自身的特色,將其應用到玉雕設計制造領域能讓玉雕作品更生動傳神,更具藝術表現力。因此系統探討中國繪畫元素在當代玉雕中的運用情況具有其積極意義。
中國繪畫題材元素十分豐富,既有花卉、鳥獸、山水、樹木等自然之景,也有人物、故事、場景等非自然場景,這些題材內容元素都可以作為玉雕創作的雛形,但在題材內容元素的運用中不能簡單地照搬,應真正把握這些題材內容元素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內涵,根據玉雕設計意圖進行再創作,可以提煉、簡化、概括地表達,以帶有現代審美意蘊[1]。在玉雕設計中經常會對中國繪畫題材內容元素進行拆分或重組,進行簡化或概括,以突出造型設計的獨特意蘊。
中國繪畫講究筆墨技法,無論是線條的疏密、虛實、韻律等,都有一定的藝術展現力,對應著物體空間與深度的綜合表現。繪畫者對線條細致入微的觀察對于玉雕創作具有積極借鑒意義。在玉雕創作過程中應突出線條的美感,使得線條打造有利于創設物象造型,使得作品更形象生動。特殊的線條和金屬材料肌理的表達相得益彰[2],給人以極致的觀感體驗。例如金伯利作品《湖光瀲滟》就汲取了南宋畫家馬遠山水圖中的筆墨技法表達靈感,選擇繪畫作品中水紋樣的筆墨線條,在簡化與概括后生動演繹“湖光瀲滟晴偏好”的西湖美景,線條輕快流暢,如同跳動的水波,而點狀刻畫又描摹出風吹起的波紋模態。
我國繪畫中也強調“置陳布勢”,這就對應著繪畫的構圖,構圖也被認為是情感整合、巧妙構思的產物,在玉雕中應合理運用空間布局元素,以獲得構圖上的創意靈感。例如山水畫常用的構圖方式是C形、S形、之字形,在玉雕作品中可以借助它的構圖方式,主次分明、黑白虛實、疏密一致,帶來極富層次感的審美觀感。玉雕設計正是基于合理的構圖讓主次相生,突出玉雕的美感和設計的特色。
繪畫作品中也力圖展現獨特的民族氣息,進行個性化的審美表達,這也使得中國繪畫色彩語言多樣,有水墨、淺絳、青綠等色彩風格[3],傳遞著濃郁的主觀情感。在玉雕設計中應做好色彩搭配元素的運用,結合設計主題進行情感表達的合理取舍,要么夸張、要么簡化概括,提高玉雕作品的藝術表現效果。例如玉雕作品《兩宋山水》在造型上選擇靈動的曲線,而色彩搭配上則選擇青綠山水畫的經典配色,翡翠、藍寶配以石綠、泥金等色彩,呈現出玉山水畫的獨特意境。此外在一些玉雕作品中也經常會使用黑白配色,讓人聯想到水墨山水畫般的意境美,不僅對比鮮明,且給人以清新雅致之感。玉雕中也關注繪畫中的筆墨暈染,追求色彩的自然過渡,漸變色鑲嵌帶來玉雕作品水墨山水般的視覺震撼感。
中國繪畫的精髓在于獨特意境的打造,正如我們常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強調的是心與物的融合,繪畫作品中寄寓了創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或借景抒情或歌詠意象,讓觀賞者感同身受,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玉雕設計中也應合理借鑒其詩畫意境元素,借助玉雕外形讓觀賞者獲得情感的觸發,讓觀賞者在有限的空間中感受到無限的意境美。例如玉雕作品《山情水韻》,江山的繁茂與巍峨[4],水的浩蕩與旖旎相融合,借以表達淡泊名利的君子情懷,既給人青山綠水盎然的生機活力感,又給人尋山問水、悠然自在的歸隱之趣。畫面將山水提煉為簡約的幾何形,綠色的翡翠傳遞青綠山水畫悠遠的意境,而整個作品又簡約大氣,給人哲學的啟發。中國繪畫元素有著內斂的意蘊特色,在玉雕過程中應挖掘其獨有的意境主題,借助題材內容的選擇、空間結構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展現詩畫意境,傳遞玉雕作品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也建構設計者與使用者、觀賞者情感交流的橋梁。
南陽玉雕藝術既有北派的雄渾豪邁,又有南派的婉約細膩,且講求技巧的靈活、色澤的顯貴,繼承并發揚了中國繪畫作品中的形、神、意、氣、韻等核心元素,是中國繪畫元素在玉雕作品中的典型應用。
玉雕作品基于繪畫元素,追求形似與神韻之間的融合[5],以神韻融形象,以意蘊融于形,展現創作者對生命、自然的感悟。一方面。在藝術創作中打造獨特的物象造型,中國畫的物象造型強調古法用筆,虛實、長短、濃淡等相宜,同樣玉雕也強調作品中物象的精準造型,對人物比例、花卉姿態、葉子層次都有明確要求。在玉雕創作中,非常注重線條變化,陽刻與陰刻相結合,著重突出物象的意蘊形態。另一方面,玉雕作品中注重多維視角的對比變化,中國畫講究物象的粗細、長短變化,色澤濃稠、深淺差別[6],而玉雕創作也從多維視角進行研讀,以玉雕作品《醬豬蹄》為例,天然玉料色彩斑雜,以醬色白色為主進行俏色處理,醬色對應豬蹄肉質,白色則對應骨,以立體圓雕的方式將豬蹄肉多骨少,膠原蛋白多的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意”對應的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詩意空間的打造。而“象”而則是客觀范疇,是物象。在玉雕創作中,追求意與象的融合,讓玉雕作品在形神之際之間徘徊,體現物我相融、神與物游的意境。例如玉雕作品《三個和尚》選擇天然玉石進行線條的簡潔處理,借助線條的疏密有致、長短相依刻畫出面相飽滿圓潤、憨態可掬的和尚形象,達到了人我物化的境界。
中國繪畫也強調氣韻的兼顧來凸顯作品的內涵,其對應的是創作者的人文修養和藝術素養的藝術表達。而玉雕創作中也強調氣韻的統一,氣韻統一也成為玉雕創作貫穿始終的思路。不同的玉雕藝術大師在審視同一玉料的時候,會有不同的審視體驗,會進行差異化的構思,并進行感悟、理解、聯想、想象,最終于大腦中形成作品的輪廓、模糊的圖形,然后敲定作品主題,借助玉雕玉石的天然屬性進行主題的具象處理。例如,南陽玉雕大師潘永奇先生創作的玉雕作品《白天藍觀音》以獨山玉白天藍為原材料,選擇浮雕、鏤雕、透雕等綜合雕刻技法,其雕刻出的觀音左手是無畏印,右手觸地印,并基于俏色技藝將深色刻畫為繚繞的祥云以及蓮花寶座、舞動的佛珠[7],達到了動靜結合的程度,頗有藝術韻味,這就做到了氣韻的統一,玉雕創作過程中加入了創作者對佛的感悟、體會和獨有的審美情趣。
繪畫與玉雕藝術創作同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基于獨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兩者具有審美價值、審美意識上的一致性。因此在創作與發展中應相互借鑒,相互交融,實現一些共同元素的有效穿插。特別是玉雕創作中應汲取中國繪畫的一些特色元素,以生成獨特的創作理念,讓玉雕創作扎根于文化、繪畫的沃土追求形神兼備、意象融合以及氣韻統一,形成別具特色的玉雕作品,不僅給人直觀的藝術美感,也讓人獲得情感的陶冶,產生心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