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海鹽縣文化館
據不完全統計,海鹽縣文化館微網站已有訪問量2.4萬,網絡云直播累計觀眾人次,微信公眾號訪問量17.6萬,網站用戶注冊量達505人,發布文化信息累計達到1400余條,優秀文藝作品50余件。通過第三方政府購買服務,采購各類文化慕課達3萬余課。從后臺數據上顯示自2020年以來,網站用戶注冊量、微信公眾號訪問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雖然數字文化館建設已初見成效,但未來仍有漫長的道路需要探索。
計劃經濟時代,公共數字文化供給具有壟斷性、單向性和短缺性。而如今,隨著全球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的迅猛發展,在網絡上形成了多元混雜的“大文化”現狀,各種層次的文化資源從“稀缺”變成“海量”,人們的文化選擇也從原來的“沒得選”演變成“選擇困難癥”,人們對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判斷的最終依據就變成了文化體驗。通過培育、塑造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品牌,能夠幫助人民群眾從眾多的文化產品中做出快速的判斷和信賴的選擇,用高質高效的數字文化服務對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地予以主動回應,從而大大提高文化館的文化服務質量以及群眾的文化體驗感。
由于數字文化館的特點打破了以往文化館文化服務對空間和時間限制,在普遍情況下數字文化館能夠穩定的、隨時隨地的為群眾帶來“點單式”的文化服務。并在數字文化館功能不斷完善后,數字文化館將會發出更大的能量逐步代替傳統的文化服務模式。由此可見,數字文化館將作為文化館強有力的網絡文化陣地,進一步為群眾提供隨時隨地的文化服務。
當下從年輕一代到祖輩們,對抖音、快手等傳播媒體的接受度、喜愛度可以說是過去幾十年來之最,網絡文化演變成一個龐然大物,也使群眾能夠通過網絡更多了解本土文化,喜愛本土文化從而獲得對自身的文化自信。目前,文化館數字文化品牌作為本土品牌的星星之火,例如2020年嘉興市文化館推出的“群眾藝術網絡大學”等欄目,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提升數字文化館服務水平,從各方面加快數字文化館運行和發展。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是一個功能完備的開放性體系,不僅要求文化成果的普惠共享,更強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共建共治,同時,也強調開放包容,以社會力量推動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發展。因此,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借鑒市場,對接企業,融合商業模式,強化成本控制,注重服務反饋,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我們的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中開放度不夠、體系不完善、保障不健全、活力不足的現象較為明顯,具體表現為:①建設主體單一,社會力量參與較少,未能形成跨部門、跨機構的高效合作機制。②建設模式創新不足,未能與其他文化服務體系形成有機融合、靈活多樣的合作模式。③評估機制不夠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的數字文化服務標準以及多方共商共建共享的評價機制,影響數字文化服務的發展。
隨著各級各類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程的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體系初具規模,服務成效明顯。但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徘徊不前、文化館知名度低的情況也客觀存在,具體原因為:①服務意識不強,服務用戶不夠主動深入,未能立足用戶的有效需求設計服務。由于宣傳和推廣力度不夠以及一部分數字文化服務供需不對接,導致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未能迅速形成對公眾的吸引力,使用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②服務方式有待改進,資源的豐富性及獲取的便捷性是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優勢所在,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中,用戶更為青睞的是一體化、一站式的服務平臺,各類資源平臺相互獨立的現狀仍舊無法幫助用戶跨越信息壁壘,獲取其所需的信息,信息價值無法充分發揮。總體而言,共享不足、傳輸不暢、使用不便將直接導致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低效以及知名度低下。
為社會大眾提供優異、豐富的文化服務和產品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這一方面,文化館盡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經費不足、設備落后等各種,無法為公眾提供有特色的數字文化產品,加上自身能提供形式相對比較陳舊、內容全調、創意全無的文化服務形式和服務內容,對社會工作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導致服務形式和內容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
數字文化館的基礎設備設施是其專業化建設的基礎,數字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作用的發揮需要依托一定的資源和物質基礎支撐。隨著政策的不斷變化,在經費方面文化館在未來幾年依然要過“苦日子”,但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必定需要政策的支持,經費的投入及上級部門的重視才能使數字文化館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機制健全方面,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可以“搭乘”文化館總分館的東風,形成村鎮(社區)縣三級一體化的數字文化服務模式,并納入總分館評定的機制中,既能擴大總分館建設的成果,也使文化館的數字文化服務不再是單打獨斗。
雖然文化館是為了普及文化知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文化館的文化就是脫離群眾,而應該是以大眾文化為著力點,力求讓最多人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因此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必須充分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發展主題,以大眾文化為著力點,充分發揮輻射作用,讓本縣的優秀文化資源作為傳播對象,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社會文化引導人民群眾發現更高雅的文化內涵,同時也能夠發揮其輻射作用,讓文化教育的覆蓋面更廣,更易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同時利用熱門媒體的力量進行多渠道宣傳。
眾所周知,文化是拓展價值輻射、提升綜合影響力、延拓戰略縱深空間的重要渠道。信息爆炸的當下,群眾在接收到網絡信息的2到3秒就決定了這個文化產品會不會被關注,如果文化館被動地等待群眾來獲取數字文化產品,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質量平平的數字文化產品會被淹沒在五花八門的網絡文化產品中,更別提數字產品的影響力了。如何使海鹽的數字文化產品脫穎而出,需要文館人轉換思維從群眾的角度來思考,什么樣的數字文化產品能夠獲得群眾的廣泛關注。需要配備更全面數字化設備,從而提高數字化文化產品的呈現。更需要在文化館人的努力下將本土特色文化轉變為具有觀賞性、記憶點的特色數字文化產品。
推進第三方與數字文化產品融合,讓數字文化平臺兼顧“詩和遠方”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發展方向。本著專業負責的態度而言,現下文化館本身的業務干部并不涉及數字化的專業,對于數字文化館的建設猶如“盲人摸象”,且文化館的業務干部人數和涉及專業門類有限面對數字文化館所需的龐大的文化產品需求如“滄海一粟”,如不借助“第三方”力量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將會進展緩慢。我館于2020年同“超星”合作購買了大量的文化慕課,大大豐富了我縣數字文化服務的多樣性。未來如何讓數字平臺成為詩和遠方的兼容載體,就需要文化館人用責任意識和大智慧來促進第三方文化與數字文化的融合。
歸根結底,數字文化館的工作要以人民為中心,不僅僅是唱給人民聽、跳給人民看,更重要的是要讓人民群眾成為真正的參與者,主動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并且在文化活動中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所以變革在所難免,數字文化服務的戰略應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這是未來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主線。高質量發展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時代為我們文化館人提出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