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薈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文化館
音樂美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緩慢發展。如今,關于音樂美學這個思想,音樂學科已經對其有極高的重視。音樂美學隸屬于音樂學科,是音樂藝術的一種研究,而藝術研究是較為抽象的。關于音樂美學下的音樂藝術形式,旨在表達音樂藝術形式不宜空洞,應結合音樂美學,讓音樂的表達更具思想。
音樂學科從大眾的對其的感官中發現,它是自由且更具創造性的。其中音樂學科中的音樂美學是較為嚴謹的,它經過漫長的挫折發展至今。音樂美學旨在解答音樂作品中的問題,但對于音樂美學給到的回答,人們是有質疑產生的。到如今,音樂美學在接受人們的質疑和反駁中,逐步總結了精準的藝術表達規律。
音樂美學與其他藝術一樣,是見證過歷史長河的。在古希臘時期,音樂美學出現萌芽,即使是人類史上最黑暗的時期,音樂美學也沒有被拋棄。隨后經過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這些具有代表性時期對音樂美學的不斷補充,直到如今流行音樂時期。
相比西方音樂對于音樂美學的重視,它加入我國音樂學科較晚,但我們對音樂美學的重視程度是一樣的。想要對音樂美學有更深刻的認識,可以查閱《論音樂美學的思想》這本書。
(1)音樂美學是以人民的審美層面為研究主旨,重視音樂藝術表達和音樂藝術形式體現等。音樂美學以人為本的探究方式,解決了新時代下新青年對音樂審美和音樂藝術形式表達難題,并且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積極引領作用。
(2)音樂美學不能僅表現為理論性感念,要與現實相結合,從音樂美學史出發。音樂美學的哲學發展體現在人們思維的轉變,這種轉變有利于音樂的發展,并且形成適應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美學理論[1]。這樣看來,適用我國發展,也對我國人民的民族精神有促進作用。
(3)現如今,音樂美學處于我國音樂課程體系中,對我國傳統文化、國民智慧、貢獻價值等方面有重要表達。而且還順應馬克思主義思想,適應我國國情。據觀察發現,音樂美學理論體系更加全面,從理論到實踐、從體系規則到實施辦法、從美學設計到表達形式等無不以實現我國核心價值觀,和達成我國中國夢為準則。
(4)音樂美學的理論對于音樂學科的學習有重要價值。它可以對音樂的創作提供思想佐證和思想引領。例如:無論是音樂創作時美學意義的體現、音樂表演時美學場景的表達、學習音樂作品,還是美學思想的分析和對于美學成品的鑒賞力等,都可以在音樂美學中找到啟發。
1.基礎要素
在音樂藝術表達形式中,具體基礎要素有:表情和音色。
第一,表情。這個要素在所有表演形式中,都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而在音樂藝術表現中,它屬于主導性要素,并且這個要素的重要性甚至能超過音樂的聲音要素。通常,表情的演繹會根據音樂的音響結合呈現。音樂在各個階段的情緒表達是不一樣的,且有情緒的遞進過程。所以表情的表達狀態會在整個音樂中隨著音響或高低或快慢或長短或強弱。想要讓音樂有很好的藝術體現,必須對表情的展現有很好的研究。一般完美的音樂藝術表演中,表情和整個音樂的所有表達要素是配合有序的,給聽眾的情感沖擊是最生動和直觀的。
第二,音色。這個要素對于表演者的要求較高。而且音色在整個音樂表達中是最不可忽視的要素。因為這個要素想要融合的好是非常需要智慧的。從古至今,許多演奏者都致力于讓音樂變得更具創新性,但音樂創新需要建立在整個音樂的和諧上。古典樂器、現代樂器、中國傳統樂器、西方樂器,樂器的分類多象征著樂器種類繁多,演奏者對于樂器音色的總結其實是對音色的積累和理解。像近代音樂家,作曲家致力于使用更新奇的音色元素讓曲子達到美麗且情感深刻地效果。在創作過程中,他們突破自我,打破限定,在各種音色中選擇再融合,期望音樂表達更具個人魅力和更準確。
2.組織方法
組織方法也是音樂藝術的有關表達形式之一,它一般體現在建造音樂構架方面。音樂中有旋律、人聲演繹、曲式、作曲技巧、十二音序列等重要要素,為了讓整個音樂表達更加完善和情感渲染更加具體,這些元素在融合過程中的組織方法非常重要。
3.規范類法則
規范類法則是屬于音樂藝術變現形式中的媒介。它的具體作用是連接上面兩個,即通過長期的審美建立和美感形式概括,形成連接基礎要素和組織方法的法則。在創作音樂時,起到規范和引導的作用。總而言之,任何藝術表達形式都離不開規范性的引導,單純地依靠主觀美感創作,雖然足夠自由,但是其呈現的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人們經過長期的音樂感受總結到,有序的旋律和和諧的音樂是極具美感和感受深刻的。
創作者在創作時,要運用規范類法則,將想要表達的美感要素進行專業的音樂技巧排列,而不是簡單呈現。任何藝術呈現都是經過深思和規范性斟酌的,簡單的處理是得不到的。規范性法則還要求創作者在音樂的時間序列中有技巧表達時間,特定時間段放置最合適的要素,從而讓整個音樂表達的延續性效果直接豐富人們的感受。
音樂表達一般是以音樂發生,有些感情很難用語言訴說,便可以用音樂來抒發情感。一般音樂表達有兩種:人聲和樂器。當然獨木不成林,這兩種表達形式不是說僅有人聲或僅有樂器。人聲的表達形式是以人聲演奏為主,樂器伴奏。一般考驗演奏者的歌唱能力和演繹能力[3]。樂器表達方式則以樂器為主,不同的樂器能表達的范圍不盡相同,演奏者需要選擇更恰當的樂器,以它的聲音為主。這需要演奏者對于樂器的熟練度較高,和對所有樂器的屬性了解得足夠全面。
音樂是藝術表達的一種,關于音樂美學下音樂藝術的內容,大概可以概括到音樂情緒、音樂風格和音樂想要表達的精神這三方面。
首先,音樂的情緒,演奏者必須做到情緒把握準確,因為音樂是很直觀的聽覺沖擊。聽眾通過聲音深受感染,有時在進行現場表演時,還可以輔助表情和動作來詮釋情緒。
其次,作品風格要有具體的體系,通過音樂美學的理論加持,在創作時就要有準確的風格定位。當然一些很有經驗的演奏者,會根據現場觀眾情緒,對作品風格進行著重凸顯。
最后,音樂精神層面的表達是涉及音樂美學占比最重的方面之一。一般,創作者會根據時代背景結合音樂美學進行音樂描述,這其中,作者想要抒發的精神層面在整體作品中是很突出的。想要在創作過程中找到精神內容的創作辦法,離不開對音樂美學理論知識的學習研究。其中可能會包含時代背景下心理層面的充足和現實生活的反省等等,音樂內容充實了,展現出來的作品是飽滿且有靈魂的。
非音樂藝術形式會包括到很多,大致有:畫面性表現內容、文字性表述內容等,這些內容從現實意義來看,具有很大的主觀感受。
以畫面性內容來說:通過繪畫的方式,結合音樂表演和現場氣氛,讓參與者有震撼的視聽覺享受,這種對于參與者的觸動是極深的。現如今,大家對于精神層面的充足十分看重,進而對一切表演形式的要求會更高。所以為了滿足參與者的需求,在音樂表演時,經常會采用畫面性形式。畫面性形式的加入需要大智慧,要對參與者的需求有了解,還要結合音樂并突出音樂。總的來說,畫面的呈現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比如:配合表演者的燈光和LED屏等等,只有掌握音樂美學理論知識,運用這些才會游刃有余。
以文字性內容來說:主要用于抒情表達和畫面感渲染或者音樂背景解釋等。一般在現場時,文字性內容會體現在表演的任何時間段,也就是說,文字性內容是較為靈活的,制造沖突、情緒渲染等。與畫面一樣,運用文字很容易,但運用得當非常考驗表演者音樂美學功底。
音樂美學在對于音樂表演者的輔助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其為音樂作品創造的價值是極重大的。對于聽眾群體來說,音樂作品越來越好肯定是一大幸事。所以,創作者通過對音樂美學的提升,使得音樂藝術形式更加成熟,能夠促進音樂行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