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傲
中國藝術研究院
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從劇場觀演到網絡觀演。戲曲藝術經歷了從演出到傳播的全方位革新。同時,隨著擁有大批青少年用戶的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成為各類藝術傳播的重要載體,戲曲藝術如何借助時代的東風,給人以娛樂,予人以振奮,并在新媒體時代“云”出一片新天地,甚至“突破”劇場的限制,還需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新媒體一直是各類藝術的重要傳播載體之一,其中線上傳播對于影視等非劇場藝術好似十分“般配”,而對于劇場藝術(這里指戲曲)來說,似乎成為一塊短板。若只作為單純的傳播(這里指宣傳)手段,戲曲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但若作為一種演出載體,更依賴現場感的劇場藝術(包括戲曲在內的舞臺藝術)應何去何從,逐漸成為業界探討的熱門話題。就文旅業來說,自賀歲電影《囧媽》首次開創春節檔“網絡院線”以來 ,電影這一藝術品種是否只應在院線上映成為熱討話題。而劇院較之電影院,因其對現場感要求較高,將戲劇改為線上演出在當今無疑是個挑戰。同時,隨著院線片轉向線上播映逐漸呈上升趨勢,兩者的界限被進一步打破。就戲劇來說,一門劇場藝術的“網播”形式與影視有很大不同。其線上播映大多采取“直播”及“轉播”的方式呈現在網絡或電視媒體上,而觀眾早已坐在劇場里。電影則是“錄播”,是將拍攝好的膠片置放于放映室內,影院觀眾看到的已是剪輯好的作品,觀眾并沒有參與影片的拍攝。觀眾與影片拍攝人員的互動幾乎為0,而且電影一經上映,很難在觀眾那里汲取“交流”經驗,回爐重造。最好的結果只是為下一部全新的影片提供經驗教訓。而戲劇則具有劇場內實時表演的特性,這不僅為演員與觀眾在現場的互動提供了可能,形成一種“無聲”的默契,更為下一次“相同”的演出提供小修小改,形成“不同”的觀劇體驗,不斷提高劇團藝術水平。
此外,就戲曲線上傳播的現狀而言,抖音、愛奇藝等短視頻平臺極少有收費的戲曲視頻。劇團或演員在電視、網絡上很少包裝自己,宣傳部門在微信等平臺推送的內容很不“精致”,很難貼近當下年輕觀眾的審美需要。如很多劇院的推文,從封面內容上看就較為老套,基本是“大字報”,很難吸引年輕觀眾眼球。而現在的很多網絡營銷號,它們的點擊量和閱讀量非常之高,很多是在封面上下足了功夫,以致被網民們戲稱為“標題黨”,也就是通過博人眼球來增加點擊量。雖然這種營銷手段在道德上有待商榷,但卻有折中學習的需要。因為一定程度的“營銷”是戲曲走向觀眾年輕化、普及化的“常規”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戲曲界也開始逐步重視網絡傳播等“云”手段,一些劇團推出的學戲、觀戲等線上直播和視頻得到了戲迷們的肯定和喜愛。這說明屬于傳統藝術的戲曲,在新媒體時代也能與現代科技及現代觀眾碰撞出“愛情”的火花。由此,創新戲曲的傳承與傳播手段,以及開發“云”端戲曲這一“新”途徑可謂“亟不可待”。
戲劇歷來與時代發展結合緊密。早在20世紀初期,面對全民族的命運走向,以及全國抗戰的嚴峻形式,抗戰戲劇應運而生。抗戰時期,田漢先生曾給抗敵宣傳隊以“演員四億人,戰線一萬里,全球作觀眾,看我大史戲”①四句詩為寄語。因此,作為文藝工作者,精神堅守和人文關懷始終是藝術追求的永恒價值。而從抗戰戲劇到抗疫戲劇,偉大的文學往往產生于它所“適宜”的時代。進入新時期,戲劇的發展迎來了春天。但其中既有挑戰,也有機遇。說是挑戰,因為新生活帶來的新題材對于戲曲表演藝術來說需要全方位的更新,一些傳統戲的身段動作很難滿足現代生活和現代人的行為體態。同時,又因一部經典作品一定包含著人類懸而未決的哲學問題。所以,如何抓住現實生活中的新主題、新思想、新人物,體現出戲劇的人文關懷和藝術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說是機遇,擁有大量青少年用戶的新興網絡平臺多以短視頻為主,它雖可作為一種宣傳手段出現,但往往因時長過短等緣故很難推送有價值的文藝作品。因此,制作一個既能濃縮全本劇目精華,又能吸引青少年觀眾的短視頻,這對于戲劇創作者而言,會是一個很好的宣傳和傳播手段。也就是說,戲劇的創作和傳播,如果不能表現出比影視更高層次的“真實”,不能將其精華和“懸念”留給如預告片般的短視頻,是很難在新媒體時代贏得與影視相媲美的接受地位。
戲曲藝術既具有假定性,也具有真實性,兩者既對立,又統一,這與影視藝術有顯著不同。因為影視(這里指現實題材)的拍攝手法往往采用實景,演員也是生活化裝扮,與人們日常生活差距不大,觀眾基本不需要“培養”,更容易表現現實中的“真實”。但戲曲是一種節奏化、程式化的藝術形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拉開了距離。因此,如何使戲曲新作(這里指現代戲)成為傳世經典,將真實發生的事件“真實”地反映在舞臺上,避免概念化搬演現實中感人涕下的真實事件,戲劇創作者更應從“常規”的題材出發,深度發掘“非常規”的思想內涵。值得注意的是,戲劇作為劇場藝術,它與影視的接受方式有所區別。空間是劇場藝術的鮮明特征之一,只有當演員進入劇場后,實體空間才會轉化為劇情空間,進而成為兩者交流的心理空間。因此,戲劇創作者在編創新作時,要盡量避免用影視等“直白”的“拍攝”手法創作戲劇,而是要真切地把握戲曲的藝術規律,才有可能產生時代佳作。也就是說,紀錄片、時代報告劇可以在“真實”的場景下還原時代真實,而戲曲如何在假定性的真實下表現出更高層次的“真實”,從而將人文關懷和藝術精神傳達給觀眾?這就要求劇作者盡可能少一些集體贊歌,多一些審慎反思,既要注重戲曲的美學特征,又要辯證地看待新媒體等線上傳播手段,才能為新時代的戲劇發展添磚加瓦。
新媒體時代,戲曲新作不應只考慮創作,傳播也十分重要。作為一門劇場藝術,戲曲傳播似乎在當下“捉襟見肘”,很難與影視,甚至話劇“一較高下”。而現今戲曲界談到“現代化”問題,大多只從戲曲本體及創作上著手,對于運用新媒介進行傳播的探討相對較少。現實情況表明,劇場藝術雖然以其“劇場”的特質而與其它藝術形式有很大不同,但戲曲現代化的實現,不僅是創作的問題,也是傳播的問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戲曲界也想出諸多辦法進行商業及藝術推廣。但值得注意的是,現今戲曲作品的傳播手段雖然在網絡時代得到全方位拓展,但線上市場實在難以盈利,以公益性質的傳播居多。
若不論戲曲劇目表現“現代精神”的“現代化”,劇場藝術如何面向現代,一是科技,二是觀眾。而這首先需要適應現代人的生產和生活習慣,從中找到貼合的部分,才能邁入時代發展的快車道。隨著電視戲曲、網絡戲曲等新媒介的使用,以及5G、AR、VR等高科技時代的到來,“浸沒式”體驗等新觀劇方式沖擊著傳統劇場。與傳統的“錄播”和“直播”方式不同,科技帶來的變化使觀眾的眼睛不在受于單個或多個固定鏡頭的視角限制,而是以第一視角或360度全景的方式無限接近演出和演員,但這種演出方式是否能夠稱為“劇場演出”,劇場一詞是否還需被重新定義,值得深思。此外,抖音、快手等網絡短視頻平臺的出現,在加速戲曲界思考新傳播手段的同時,也改變了觀眾的接受方式。因為傳統劇場自戲劇誕生之日起,觀眾一直是坐在劇場里看戲,雖然千百年來的劇場形制有所變化,但這種變革畢竟還在劇場內部進行,其基本規則沒有太大改變。觀眾在劇場通過“碰頭好”、“喝倒彩”等形式直接反饋于演員,這是戲曲特有的交流形式。因此,傳統劇場的實時交流不僅能夠通過觀眾的現場反應獲取靈感和修正演出,甚至可以即興創作,使表演錦上添花,最終共同完成藝術創作,而這與虛擬劇場的交流有著本質不同。所以,如果說電影創作是“完成時”,那么戲劇創作則是“進行時”。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雖然戲曲的傳播和演出手段到現在還較為老舊,但隨著戲曲界對于新媒體傳播方式的“被迫”重視,以及逐漸“發覺”年輕人對于新媒介有著較高使用率和接受率的現狀。那么,相信新時代的演出市場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簡言之,對于中國戲曲的研究,不僅要有歷史經驗的總結,也要有現實經驗的歸納,更要有對未來發展的預測。當今時代,戲曲現狀的研究更應得到重視。新的戲曲創作必然要針對新素材、新題材、新媒介、新大眾進行全面的探索和實驗,將以往戲曲界認為的“非常規”手段變為“常規”手段,才能在“云”時代里“闖”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