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麗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民俗素材在動漫作品中的應用,雖然能夠使民俗文化元素有效融入到動漫作品之中,實現作品文化內涵的提升,但也同樣會對動漫作品的情節安排、人物形象塑造、場景畫面設計等提出更高要求,大大提高作品創作難度,如果未能在這些創作環節中對民俗素材進行有效處理,那么不僅很難提高動漫作品的整體質量,甚至還可能會引發受眾的反感,而要想解決這方面的創作難題,則需要在借鑒國外相關動漫作品的基礎上,對動漫創作中的民俗素材處理技巧進行不斷探索。
漫畫家岸本齊史在創作《火影忍者》這部漫畫作品時,雖然對很多民俗素材進行了巧妙地加工處理,但從整體上來看,作品中仍然有不少內容屬于對民俗素材的直接利用,這樣的創作方式雖然看似簡單,但卻將作品的民俗文化特征凸顯了出來,并對眾多民俗文化愛好者產生了更大的吸引力。例如動漫中的一尾守鶴,其原型為民間傳說《分福茶釜》中的貍貓,雖然其形象與人們印象中的貍貓存在較大差距,但從相關設定中可以得知,其本身的確是一只貍貓,就連一尾守鶴人柱力的分福和尚,也同樣是以《分福茶釜》中的同名和尚為原型[1]。而動漫中的木葉傳說三忍,原型則來源于童話故事《兒雷也豪杰物語》,自來也、綱手、大蛇丸三個動漫形象分別與童話故事中的主角兒雷也、綱手公主以及一位善于操控蛇的反面角色相應。
除了對民俗素材的直接利用外,岸本齊史還從多個民俗素材中提取了部分元素,并以拼接融合的方式對其進行了重組,最終將其融入到《火影忍者》這部動漫作品中,使作品變得更具創新性,更符合青少年群體(主要受眾)喜歡幻想、樂于創新的心理特點。例如在尾獸九尾妖狐這一動漫形象的設計中,岸本齊史一方面以傳說中善于魅惑人心的九尾妖狐為原型,確定了九尾這一尾獸的大致形象與主體設定,另一方面又從其他與狐貍相關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中提取部分元素,將其作為九尾妖狐的補充設定(如渾身毛發可放出火元素隕石的攻擊、習慣轉動九條尾巴產生強大風力等),使多種民俗素材能夠實現有機融合。而動漫中一尾守鶴與九尾妖狐關系不睦的背景設定,則來源于日本古代的民間傳說,即貍貓(日語中通常指貉)與狐貍兩種動物間存在仇恨,經常會在野外互相爭斗。
岸本齊史在創作《火影忍者》的過程中,對于民俗素材的利用十分靈活,不僅經常將多種民俗素材融為一體,同時還習慣于以民俗素材的某一部分元素為基礎展開大膽創新,以擺脫民俗素材對于作品情節設計、人物形象塑造的約束[2]。例如尾獸七尾重明從名字上看,其原型應為《拾遺記》中的重明鳥,但在《火影忍者》中,其形象卻被設定為擁有三對翅膀、一條長尾的蟲子,與昆蟲獨角仙十分類似。二尾又旅的名字僅在鳴人傳中出現過,在日本的傳統鬼神文化中也稱成為貓又,傳說中是江戶時代家貓在年老后變化而成的一種雙尾怪獸。但在《火影忍者》中,二尾又旅卻被設定為渾身燃燒著熊熊火焰的巨大貓妖,體型、特異功能等都與神鬼傳說中的貓又存在不小差異。六尾犀犬的名字來源于《搜神記》中一種體型大、眼睛小的怪犬,但在《火影忍者》中則被設定為鼻涕蟲的形象。
從民俗主義的角度來看,未來國產動漫作品要想實現對各種民俗素材的有效利用,首先就必須要突破當代各種常見民俗素材的局限,扎根于民俗文化之中,對民俗素材展開深入挖掘,以免出現民俗素材利用同質化的問題。例如在《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近幾年比較成功的國產動漫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基本都取材于《西游記》《封神演義》等比較著名的古代神魔小說,且均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形象。雖然在國產動漫發展的初級階段,這樣的民俗素材應用方式本身并無問題,但隨著未來優秀國產動漫作品的不斷增多,相關創作者在取材上如果仍局限于這些常見民俗素材,那么就很容易使受眾出現審美疲勞,并對作品口碑產生負面影響。
在動漫創作中,民俗素材的創新應用并非是對神話人物設定、民間傳說故事情節等方面素材的簡單調整,而是要在不影響人物形象核心設定、故事情節發展邏輯的情況下,將民俗素材中的部分元素融入到作品細節中來,同時充分發揮想象力,根據實際創作需要求來對其他的相關作品內容加以改進,這樣才能夠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并對民俗文化及動漫作品產生熱愛之情[3]。因此對于國產動漫作品的創作者來說,要想實現對民俗素材的有效利用,同樣還需要堅持為作品服務的基本原則,轉變“為創新而創新”或“為迎合受眾而創新”的民俗素材創新應用形式,在明確實際創作需求后,再深入了解各種民俗文化,以期從中獲取靈感,找到民俗素材的可行創新形式,使創新后的民俗素材能夠真正成為動漫作品的一部分,對作品整體質量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在國產動漫作品的創作中,對于民俗素材的應用雖然極為常見,但其應用領域卻是比較局限的,通常僅集中在故事背景、情境以及動漫角色的設定、造型等領域,其他領域中的民俗素材運用雖然偶有出現,但卻并未被諸多創作團隊視為主要應用領域,相關應用方式也是比較簡單、淺顯的。面對這一現象,未來國內動漫作品創作團隊還需拓展創作思路,借鑒國內外優秀動漫作品或是影視劇等其他類型作品的創作經驗,對將民俗素材的應用領域拓展到場景設計、色彩設計、音樂設計等方面,使民俗素材能夠更為深入、全面地滲透到動漫作品之中,并對觀眾產生更大吸引力。例如在色彩設計方面,可充分利用色彩在民俗藝術中的主觀性特征及象征意義,根據故事情節推進、氛圍渲染等方面的創作需求,對畫面整體、場景乃至人物的色彩進行合理設計,以達到引人聯想、傳遞情感等目的。而在場景設計方面,則可以通過特殊道具運用、花紋圖案融入等方式,來凸顯出場景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動畫《功夫熊貓》雖然并非是國產動漫作品,但作為以武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為題材的中國風動畫,其在“神龍大俠比武場”“鴨子爸爸的面條店”“英雄寶殿”等場景的設計上,仍然融入了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器具、圖案、紋樣、建筑,對國產動漫創作中的場景設計與民俗素材運用都十分具有借鑒意義。
總而言之,民俗素材在動漫作品中的應用雖然具有著較高難度,但只要能夠吸取國外動漫作品在民俗素材運用方面的經驗,學習其在民俗素材直接利用、拼接重組、大膽創新等方面的創作技巧,并在民俗素材挖掘、民俗素材創新形式轉變等方面采取合適的策略,就必然能夠取得理想的民俗素材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