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
福建省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
漳州布袋木偶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藝術內涵和豐富的生活氣息,是民間藝人結合社會生產生活經驗與智慧,凝練而成的藝術瑰寶。幼兒教育是每個人人生教育的初始階段,是形成人生觀和美學感知的起步階段,布袋木偶戲以偶為戲的獨特表演形式,對于尚處于人生成長初始階段的幼兒而言,具有明顯的優勢,探討布袋戲與幼兒教育結合的主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布袋戲是木偶表演的一種形式,長期以來,針對木偶表演與幼兒教育結合的研究,在眾多關于木偶表演與各階段教育融合的問題研究中,處在相對薄弱的狀態。除了來自一線的幼兒教師、木偶劇團的專業演員,還有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研究隊伍的壯大使得研究成果能夠體現教育實踐與理論研究的充分結合。再次,研究成果的主題,涵蓋了木偶表演在幼兒教育的運用、教學案例分析、體系建構與實施、以及木偶教育課程資源庫建設等,說明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正在進一步發展。在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規定,對幼兒的藝術培養目的在于能使其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1]。布袋木偶戲作為十分重要的傳統藝術門類,自身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和社會底蘊,以及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優勢,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幼兒教育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通過對研究現狀的分析能夠發現,關于木偶戲與幼兒教育的相關研究正在日益受到重視,并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2歲至7歲孩子生長發育旺盛,身體機能處于快速成長的時期,但同時各個器官和軀干等組織的發育雖然迅速卻不完善,比如在骨骼發育方面,就表現為骨骼細小,雖然柔韌性好但容易變形,這就使得兒童在進行與手部相關的運動時,雖然可塑性強但是也容易受傷,也不能承重或進行過于復雜的動作。由于兒童大腦皮層活躍度高,一方面他們好動易興奮,但也不易集中精力,忍耐力差和持續性不強,不宜長時間進行單調重復且枯燥的活動。漳州布袋木偶戲,也稱為“掌中戲”,是以輕盈短小、套于手掌之上的布袋木偶為表演載體,只需針對兒童的手部特點進行簡化,就能便于兒童進行操弄,有較高的適應性。
其次,從心理層面看,這一階段的幼兒處于自我意識開始形成的初期,自我意識剛剛開始萌芽,獨立性不強,容易對新鮮事物產生好奇也愛相互模仿,極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心理調適能力較差,易產生興趣也會很快失去興趣。布袋木偶戲中,惟妙惟肖的偶人形象,能夠有效吸引孩童的注意力。
漳州布袋戲表演,作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性也擁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性,將木偶戲表演融入幼兒園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與現實意義。
幼兒階段,手部發展迅速,但同時由于骨骼細小,也存在容易變形甚至是損傷的風險。布袋木偶戲主要是以手部表演為主,是一項需要通過肢體密切配合進行的藝術表演形式,要求表演者有較高的手眼協調能力,所以十分強調手部動作的訓練。幼兒在進行木偶戲表演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借助操縱木偶,對手部及手指的靈活性與協調性進行有效鍛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兒童的手部還處于生長發育的早期階段,所以進行木偶表演練習是,動作不易過于復雜,難度不易過高,應注意避免造成兒童手部損傷。
木偶戲表演具有極高的擬人性特征,它是通過指掌的操縱,模擬人物或者動物的行為特征進行表演,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以武戲見長,歷來擅長模仿人和動物的各種動作,插科打趣、惟妙惟肖,例如經典布袋戲《大名府》、《雷萬春打虎》等劇目中,就有頂缸、耍盤、打虎等情節,栩栩如生、引人入勝,符合幼兒階段孩子們的欣賞特點,能夠充分吸引兒童投入到表演和演繹之中,并通過虛實變幻的表演,拓展他們對情節的聯想和表達能力。
漳州布袋戲起源于宋代,直至明清時期發展到鼎盛,并且傳播至臺灣甚至是海外,與南派泉州布袋木偶戲一起成為閩南地區布袋戲的典型代表,其承載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內涵不言而喻。作為閩南地區獨特的“京班底”,漳州布袋戲“北派”風格集中體現在偶形雕刻、操縱表演、音樂奏唱、舞臺美術四個方面,反映著閩南民間傳統藝術的個性,巧妙地將地方性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融為一體[2],其所承載的聯絡族群、道德教化、傳播正能量的社會功能,通過藝術表演的形式傳達給觀眾。
幼兒時期正是人生觀產生的初始階段,加之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面對幼兒園的老師、同學,這是一個全新的環境,是幼兒社會性培養的起步階段,對幼兒將來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影響。漳州布袋戲的許多經典劇目,雖然劇情簡單,但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思和對是非善惡的褒揚批判,是藝術家們對世間悲歡離合的洞察與凝練。雖然道理深刻,但是又能夠以簡練、明快的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出來,嬉笑怒罵間,道盡人生百態,正是適合幼兒欣賞與接受的良好形式。將布袋戲表演融入幼兒教學過程中,少了幾分刻板生硬,多了更多的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逐步建構起對人與社會的認知。
幼兒木偶是新時代的產物,是在傳統的布袋木偶基礎上為適應幼兒心理和表演需要而加以簡化、概括、提煉后延伸出來的一種木偶形式。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幼兒的戲劇學習應該充分圍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展開[3]。因此,在將布袋戲表演融入幼兒教育過程中,應根據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多以動物或者植物等對幼兒具有較強吸引力的事物為表現對象,適當加以擬人化;在劇目選擇中,選擇一些適合于兒童欣賞趣味的故事、寓言和一些科學小常識,對兒童進行美學和道德教育,啟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并注意篇幅不易過于冗長,以短小精悍的短劇或者折子戲為主,寓教于樂,點到為止。
將布袋戲融入幼兒教學中,除了表演和演示外,更重要的是能調動兒童的積極性,讓兒童參與到木偶戲的表演中,親身體驗木偶表演的樂趣,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互動,培養兒童的興趣,這才是讓布袋戲進入幼兒園的根本目的所在。可以有針對性將操縱木偶的動作進行簡化,編排一些符合兒童生理特征、適合兒童駕馭動作,比如“行禮”、“鼓掌”、“舉手”、“踱步”等簡單易學的動作,鼓勵兒童通過觀察和實際操演,培養孩子們的專注力、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
在劇目編排和選擇時,可以盡量挑選充滿童趣,適合兒童理解力的節目,例如漳州木偶劇團著名的表演劇目《雷萬春打虎》,劇情較為簡單,情節引人入勝,人物與動物的聯合刻畫,容易調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兒童參與的興趣。同時應注意,兒童觀察事物的能力還處于成長階段,往往過于被一些顯而易見的事物所吸引,缺乏綜合觀察和連貫的敘事能力,教師應加強引導,由點及面,從個體的、單個角色或場景出發,逐步引導學生形成較為全面的視角和表述能力。
另外,在制作木偶戲時要考慮到是表演給兒童看的這一點,抓住木偶及劇目的主要特征,進行必要的藝術夸張和變形,不要過于寫實,只限于臨摹實物,要大膽地將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加以刪除,使其帶有濃厚的兒童氣息,以引起兒童歡樂的情緒。兒童木偶戲在形象上盡量不要給兒童恐懼感,即便是表演兇惡的動物,如老虎、獅子、狼等,在表現這類動物時,應盡量弱化此類形象的兇惡感,減少感官刺激。
布袋戲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又是漳州地區極富地方文化特色的表演形式,它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付出努力。讓布袋戲表演進入校園,融入幼兒文化教育的活動中,讓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就接觸我們的傳統優秀文化,培養對家鄉文化的興趣,形成保護與傳承的自覺,不啻為讓傳統優秀文化活起來、發展起來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