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亮,麻文效,溫開琦
(內蒙古工業大學 輕工與紡織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隨著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圍內的推崇,可再生、可降解的紡織原材料越來越受到終端消費者和品牌商的關注。聚乳酸(PLA)纖維是一種新型可再生、可降解材料,以玉米、木薯等可再生植物為原料,采用發酵法生產,原料來源廣泛,并且原料的利用及轉化率高,環保、無毒、天然抑菌,在服裝、家用紡織品、醫療衛生等領域應用具有明顯優勢[1-4]。
為拓展PLA纖維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作者以異佛爾酮異氰酸酯(IPDI)、環氧類交聯劑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EGDE)分別與殼聚糖(CTS)分子外端羥基、氨基等活性基團、PLA纖維末端羥基反應,使CTS固定于PLA非織造布之上[5-8],采用單因素實驗方法考察了CTS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的反應工藝條件;研究了CTS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的性能。將CTS接枝在PLA非織造布上既賦予了PLA非織造布良好的抗菌保健、親濕護膚等生物功能,滿足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同時也拓展了PLA纖維的應用領域。
PLA非織造布:50 mm×50 mm,廣州新迪非織造布有限公司提供;CTS:西安仁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醋酸、EGDE、IPDI:上海梯希愛化成工業發展有限公司產;蒸餾水、無水乙醇、丙酮、金黃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天津工業大學微生物實驗室提供。
101-OAB型電熱鼓風干燥箱:惠州市天卓儀器設備有限公司制;YG022D 型全自動織物硬挺度儀:溫州百恩儀器有限公司制;LDZH-150KBS型立式壓力蒸汽滅菌器:上海申安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制;HZ-9211K型空氣恒溫振蕩器:常州恒隆儀器有限公司制;BJPX-H88型電熱恒溫培養箱:濟南歐萊博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制:Omega DT-03 型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儀:南通宏大實驗儀器有限公司制;KK/HWS系列恒溫恒濕試驗箱:北京雅士林試驗設備有限公司制;SG461-III型數字式織物透氣量儀:常州市雙固頓達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制。
為了將生物源功能劑CTS接枝到PLA非織造布上,首先對PLA非織造布進行等離子體預處理[9],之后進行功能劑固定。具體處理方法:PLA非織造布先進行等離子體處理、干燥后浸入有生物源功能劑的CTS燒杯中,再加入不同交聯劑(IPDI或EGDE)于恒溫水浴鍋中反應,反應完成后焙烘,再進行適當潤洗、自然干燥。實驗過程中,生物源功能劑CTS溶液量為30 mL,經等離子體處理的PLA非織造布在CTS溶液中的浸泡反應時間為6 h,焙烘前進行預烘,溫度為100 ℃,時間為3 min。PLA纖維與生物功能劑CTS接枝交聯反應示意見圖1。

圖1 PLA纖維與生物功能劑接枝交聯反應示意
接枝增重率(ηm):生物源功能劑CTS在PLA非織造布上的固定效果可采用ηm來評判[10],ηm按式(1)計算。
ηm=(m1-m0)/m0×100%
(1)
式中:m0為接枝前PLA非織造布的質量;m1為接枝后PLA非織造布的質量。
吸水性:將被測織物試樣在60 ℃烘箱中烘10 h后稱取質量(W0),然后將織物試樣在蒸餾水中浸泡1 h,取出后用洗衣機脫水3 min后再稱重(W1),按式(2)計算織物試樣的帶液率(X)。X越大,則說明織物吸水性越好,反之則越差。
X= (W1-W0)/W0×100%
(2)
透氣性:在錐形瓶放入100 mL的蒸餾水,用5 cm×5 cm的PLA纖維非織造布覆蓋瓶口并用橡皮筋扎好口,置于水浴鍋中加熱至100 ℃,加熱20 min后,待錐形瓶內液體冷卻后,測定錐形瓶剩余水量,計算加熱逸出的水分。采用逸出水分質量占原有水分質量之比(P)來表征透氣性,P按式(3)計算。
P=A/B×100%
(3)
式中:A為逸出水分質量;B為原有水分質量。
導濕性:將被測織物試樣剪成50 mm×50 mm的試樣條,布條垂直插入20 ℃水中5 mm,測定10 min內液面沿試樣上升的高度(H)來表征導濕性。H越大,說明織物的導濕能力越好。
硬挺度:按照 GB/T 18318.1―2009《紡織品彎曲性能的測定 第1部分:斜面法》進行測試。將一定尺寸的PLA非織造布試樣(2 cm×20 cm)固定在實驗臺上,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平均抗彎長度(B)來衡量其硬挺度[8]。
抗菌性:參照 GB/T 20944.3—2008 《紡織品抗菌性能的評價 第3部分:振蕩法》,采用細菌菌落計數法對被測織物試樣的抗菌活性進行檢測。將邊長約5 cm的正方形PLA非織造布試樣放置在含有菌種的液體培養基容器中,于37 ℃以100 r/min振搖24 h;后把測試的稀溶液小心接種到富有營養瓊脂平板上;將平板在37 ℃下培育24 h,依據形成的菌落數進行計數。 抑菌率(Y)按式(4)計算。
Y=(A-B)/A×100%
(4)
式中:A,B分別為空白樣及試樣的單位菌落數。
2.1.1 CTS濃度
在浸漬溫度(Td) 60 ℃、浸漬時間6 h、焙烘溫度(Tb)120℃、焙烘時間3 min的條件下,交聯劑分別為0.2 g EGDE、0.2 g IPDI時,CTS質量濃度(ρCTS)對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的ηm及X的影響見圖2。

圖2 ρCTS對CTS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的ηm和X的影響
由圖2可以看出:PLA非織造布經CTS交聯改性,用醋酸和蒸餾水潤洗后,EGDE的交聯效果總體優于IPDI的交聯效果;從接枝效率和吸水性的變化來看,改性PLA非織造布的ηm和X隨ρCTS的增大均表現為先增大后降低,在ρCTS為10 g/L時ηm和X均存在最大值。對比分析EGDE、IPDI兩種交聯劑的交聯性能,選擇EGDE為交聯劑,ρCTS為10 g/L,CTS接枝改性效果較好。
2.1.2 交聯劑用量
在ρCTS10 g/L、Td60 ℃、浸漬時間6 h、Tb120 ℃、焙烘時間3 min的條件下,交聯劑EGDE用量(mEGDE)對CTS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的ηm及X的影響見圖3。

圖3 mEGDE對CTS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的ηm和X的影響
由圖3可以看出:mEGDE對交聯效果影響很大,沒有交聯劑,CTS不會與PLA發生交聯反應,加入0.2 g交聯劑EGDE時,PLA非織造布的ηm達到15.3%,反應效果最佳;從吸水性變化趨勢來看,PLA非織造布的X隨著mEGDE的增大逐步提高,但在mEGDE大于0.2 g后X出現下降,而ηm卻未下降,這是因為交聯劑與非織造布發生反應,對纖維損傷較大,所以選擇EGDE 0.2 g為較佳交聯劑用量。
2.1.3Td
在ρCTS10 g/L、交聯劑EGDE 0.2 g、浸漬時間6 h、Tb120 ℃、焙烘時間3 min的條件下,Td對CTS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的ηm及X的影響見圖4。

圖4 Td對CTS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的ηm和X的影響
由圖4可以看出,隨著Td從40 ℃升至60 ℃,PLA非織造布的ηm從11.4%增至15.3%,但當Td高于60 ℃以后,ηm開始下降,這是因為高溫會使反應速率變快,反應進行不完全,CTS無法均勻的分布在PLA非織造布上,從而導致ηm下降,引入親水性基團減少,X下降。故選擇較佳Td為60 ℃。
2.1.4Tb
在ρCTS10 g/L、交聯劑EGDE 0.2 g、Td60 ℃、浸漬時間6 h、焙烘時間3 min的條件下,Tb對CTS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的ηm及X的影響見圖5。

圖5 Tb對CTS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的ηm和X的影響
從圖5可以看出:Tb對接枝效果影響較大,隨著Tb升高,CTS接枝改性PLA非造布的ηm越來越大,可見高溫易于使發生交聯后的CTS固定在PLA非織造布上;但Tb高于120 ℃后,雖然ηm沒有太大的變化,但PLA非織造布的X明顯下降。這是由于Tb過高會使交聯反應后的反應產物粘接在纖維縫隙或表面,雖然仍在PLA非織造布上,但由于表面覆蓋等原因,會影響水分與CTS的接觸,從而導致吸水性下降。 故選擇較佳Tb為120 ℃。
從表1可以看出:在前述較佳接枝工藝條件下,CTS接枝交聯改性PLA非織造布的P為14%,略低于與未改性PLA非織造布的P,這主要是因為交聯后部分產物固定在PLA非織造布的表面或分子間間隙所致,但改性后的PLA非織造布透氣性相對其他合成纖維織物的透氣性仍較為優異;CTS接枝交聯改性PLA非織造布的H為15 mm,比未改性PLA非織造布提高3 mm,說明改性后織物的導濕性有所上升,這是由于交聯改性后引入了部分親水基團,吸水性增加,有利于導濕性的提高,另外,交聯改性后纖維的間隙有所改變,也是導濕性提高的原因;與未改性PLA非織造布相比,改性PLA非織造布的B提高了1.5 cm,說明CTS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更硬挺;改性后PLA非織造布對大腸埃希菌的Y為77.1%,對金黃葡萄球菌的Y為64.5%,說明CTS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的抗菌性有了明顯提升。

表1 CTS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的性能
a. 以EGDE為交聯劑,CTS可接枝到PLA非織造布上,其較佳工藝條件為:EGDE 為0.2 g,ρCTS為10 g/L,Td為60 ℃,Tb為120 ℃,焙烘時間為3 min,使用醋酸和蒸餾水進行潤洗。
b. 與未改性PLA非織造布相比,CTS接枝改性PLA非織造布的P為14%,略有下降;H為15 mm,提高3 mm,導濕性上升;B為16.82 cm,提高了1.5cm,硬挺度更高;對大腸埃希菌的Y為77.1%,對金黃葡萄球菌的Y為64.5%,抗菌性明顯提升,有助于應用在醫療衛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