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教育學家洛克曾經說過,“人的心靈如同一塊白板,知識來源于后天的經驗。”由此可見,教育和溝通對孩子的重要性。
在之前的實習中,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讓我認識了許多孩子。“老師,陽陽又打我。”接二連三的告狀聲讓我在第一天就記住了這個孩子。陽陽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總是蹦蹦跳跳的,唯獨有一點,他喜歡打人,總是亂發脾氣。“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陽陽邊哭邊說。
我從班主任那里了解到,“這個孩子經常會做出攻擊性行為。有時候我們還在上課,他就會無緣無故地跑過去打小朋友。”班主任的語氣摻雜了一絲絕望。
作為一名頂崗實習教師,我完全沒有帶班經驗,遇到這樣的學生,有點束手無策。于是,我和班主任老師商量后決定進行一次家訪。
在家訪過程中,我了解到,陽陽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母親不在身邊,父親的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管他,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奶奶教養的,奶奶對孩子比較寵溺。孩子犯了錯,父親非打即罵。在了解這些情況后,我請教了一些幼教行業的前輩。前輩告訴我,“這個孩子處于不會與人交流的狀態,他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博取老師、同伴的關注,且他發現做出攻擊性行為是引起老師、同伴關注的最好方法。我們能做的就是多創造機會,讓孩子多和家人、同伴交流溝通,增加他的親社會行為。”于是我們做了以下努力。
家庭方面,家長要創設和諧的親子關系,盡可能地多與幼兒溝通交流,改變教養方式和態度。家長在與幼兒交流過程中,盡可能以朋友的身份與之交流,避免權威性、放任性的教養方式。在教育幼兒時,家長要弄清楚幼兒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耐心與幼兒溝通交流,而不是遇到問題就打罵孩子或是包庇孩子的過錯。同時,家長需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幼兒園方面,教師要為幼兒創設溫馨的人際交往環境,每天注意觀察幼兒行為。當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即將發生或正在發生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鞏固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在開設角色游戲時,鼓勵幼兒自己解決協商矛盾和沖突,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社區可以多組織一些服務性活動,如組織幼兒進入社區的福利院、養老院等社會福利機構,讓幼兒為他人服務,增加幼兒與人的溝通和交流,發展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起初我們沒有發現孩子的變化,直到那天下午。我因為感冒渾身難受,吃了藥后,整個人也沒有力氣。陽陽跑過來對我說:“老師,你怎么了?我給你倒了杯水,放這邊了。”“老師,你的手怎么這么涼,我給你捂一捂好不好?”說著,把他肉嘟嘟的小手放到了我的手上。“陽陽,你去哪兒了?”班主任喊道。陽陽沖我笑笑,跑開了。
在我離開幼兒園的前一天,陽陽已經不打人了,上課也會認真聽講。午飯后,陽陽跑過來對我說:“老師,你明天要走了嗎?要去哪里呀?什么時候回來?”他用真摯的眼神望著我,我的眼淚刷一下就落下來了。“也許在你們畢業那天,我會回來吧。”“老師,那我們說好了,拉鉤。”但是畢業那天我因為一些事耽誤了時間,忙完已經下午一點了,我不抱任何希望來到了幼兒園。“老師,我在這兒。”一個清脆的聲音從遠處傳來,放眼望去,正是陽陽。“老師你怎么才來呀,我等了你那么久。”陽陽撲到了我的懷里,“我再也不調皮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作為園丁,我們能做的就是給花朵澆灌、修剪,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