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曼,朱怡恬,趙仕成,孫燕群,曾 玉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是女性妊娠期特有的一種并發癥,主要發生在妊娠中晚期,常表現為皮膚瘙癢、膽汁淤積和黃疸等臨床癥狀[1-2]。主要危及胎兒健康,導致早產、胎兒窘迫,增加羊水污染率、死胎等妊娠不良結局,ICP的發病率較高,增加了圍產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3-5]。而目前ICP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可能有多種發病因素,ICP在臨床的產前常規監測中無法預測,缺乏特異性。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對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非常重要[6-7]。本研究通過分析ICP孕婦血清中總膽汁酸(TBA)、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的水平,及其對妊娠結局的影響,以助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出院診斷為ICP孕婦164例(ICP組)的臨床資料,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29.3±3.21)歲;孕周32~41周,平均孕周(38.19±2.14)周。按照其建卡時檢測血清中TBA水平,將164例孕婦分為輕度組84例、重度組80例,ICP分級[8]:輕度ICP10≤TBA<40 μmol/L,重度ICP:TBA≥40 μmol/L。從同期就診的出院診斷為正常妊娠孕婦中隨機抽取145名孕婦作為對照組,年齡21~40歲,平均(29.0±2.81)歲;孕周31~42周,平均孕周(38.7±1.20)周。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妊娠期在我院進行正常產檢;資料完整;ICP孕婦符合2015年《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綜合征診療指南2015》提出的診斷標準[9],產后瘙癢等癥狀自行消失。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肝膽疾病患者;伴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合并癥患者;既往有慢性肝臟疾病等。
1.3 方法生化指標檢測:所有孕婦在孕24~28周建卡時于早晨八點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以離心半徑15.92 cm轉速35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奧林巴斯全自動生化分析儀(OLMPS-5400型)及配套試劑檢測血脂及肝功能水平。統計各組血清中總膽汁酸(TBA)、血脂及肝功能的水平,分析比較各組間檢測指標及孕婦的妊娠結局。

2.1 血清血脂、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ICP輕度組和重度組孕婦血清中TBA、TC、TG、LDL、ALT、AST、TBIL、DBIL的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ICP輕度組和重度組孕婦血清中HD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ICP重度組孕婦血清中TBA、TC、TG、ALT、AST、TBIL、DBIL水平明顯高于ICP輕度組(P<0.05);ICP重度組孕婦血清中HDL、LDL水平與輕度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入組孕婦血清血脂、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2.2 入組孕婦妊娠結局及圍生兒結局比較ICP組孕婦妊娠結局中剖宮產率和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ICP組圍生兒胎兒宮內窘迫、胎兒生長受限、早產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圍生兒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孕期TBIL、DBIL對ICP診斷的最佳臨界值及其診斷效率的分析根據ROC曲線得知,TBIL臨界值在6.05 μmol/L時,約登指數最大為0.657,ROC曲線下面積為0.890(95%置信區間為0.852~0.929),此時的診斷敏感性為93.3%,特異性為72.4%。DBIL的臨界值在2.88 μmol/L時,約登指數最大為0.73,ROC曲線下面積為0.935(95%置信區間為0.907~0.963),此時的診斷敏感性為90.9%,特異性為82.1%。見圖1。
ICP是妊娠中晚期常見的特發性肝臟疾病,危及孕婦和胎兒的健康,導致早產、新生兒宮內窘迫、胎兒生長受限、死胎等不良妊娠結局,但其發病機制及因素尚不明確[10-11]。因此如何盡早診斷、盡早治療ICP對孕婦和胎兒都至關重要。
ICP患者表現為TBA水平升高,其與肝功能損傷有緊密的關系,孕婦肝功能損害越嚴重,圍生兒預后的不良發生率就越高[12-15]。文獻指出,血清總膽汁酸是檢測孕婦胎兒宮內情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可以觀察到胎兒的宮內情況發生的變化,是早期診斷的重要指標之一,對孕婦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診斷、后期的治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6-17]。本研究顯示,ICP組孕婦血清中TBA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組與輕度組比較,TBA水平明顯升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隨著ICP程度的加重,對孕婦和胎兒的不良影響加重。
ICP孕婦患者肝毛細膽管內膽汁淤積可損傷肝細胞,而肝臟在維持脂類代謝動態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隨著肝臟的損傷其可以加重體內脂類代謝的異常[18]。本研究顯示,ICP組孕婦TC、TG、LDL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ICP組孕婦HD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ICP孕婦體內血脂水平的增高異于生理性妊娠期血脂升高,ICP患者血脂調節功能異常,與文獻[18]結果一致。
ICP患者TBA水平升高會損傷細胞膜及線粒體膜,使生物膜受損程度加重,AST、ALT水平升高會進一步導致TBA水平升高[12]。體內的衰老紅細胞裂解出的血紅蛋白可產生TBIL,其通過肝細胞的作用生成DBIL[19]。本研究顯示,ICP組ALT、AST、TBIL、DBIL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比較ICP組與對照組妊娠結局及圍生兒結局時發現,ICP組剖宮產、產后出血、胎兒宮內窘迫、胎兒生長受限及早產的發生率高于對照組,表明ICP患者不良妊娠結局及圍生兒結局的發生率高。
有研究表明,膽紅素本身具有較強的細胞毒性,可協同增加TBA的毒性作用,國際上通常將TBA和膽紅素水平作為最常用的ICP診斷和治療后的病情監測指標。本研究顯示,TBIL的最佳臨界值為6.05 μmol/L時,ROC曲線下面積最大為0.890,此時的敏感性為93.3%,特異性為72.4%。DBIL的最佳臨界值為2.88 μmol/L時,ROC曲線下面積最大為0.935,此時的敏感性為90.9%,特異性為82.1%。
本次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比較膽汁淤積癥孕婦的總膽汁酸、血脂及肝功能的指標,發現輕重度膽汁淤積癥孕婦的各指標的臨床分布特點,確定總膽紅素及直接膽紅素對膽汁淤積癥診斷的臨界值,有助于臨床早發現、早診斷,達到早治療的目的。通過分析孕婦妊娠結局,提示臨床早診斷早治療的重要性。但因未能持續追蹤分析產婦產后總膽汁酸、血脂及肝功能指標,缺乏對膽汁淤積癥產后指標的分析,不夠完善。
目前臨床對于ICP治療沒有確切的藥物[20],因此依據實驗室臨床數據的動態監測盡早發現、盡早診斷、采用適時適當治療ICP尤為重要。本研究發現,肝功能損害對ICP患者發生不良妊娠結局及不良圍生兒結局有密切的相關性,ICP患者TBA及肝功能、血脂指標變化明顯,因此檢測TBA及肝功能、血脂指標對診斷ICP、提高孕婦生活質量、有效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