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濤,李春雨,王靜,李曼麗,吳瑞,陸玲,楊杰,劉穎
(江蘇大學附屬第四人民醫院,江蘇 鎮江 212001)
弱視是兒童生長發育階段的一種較為常見的眼部疾患,發病率約為3%[1]。人類視覺發育敏感期是從出生到12歲,2歲前是發育最快、對環境變化最敏感的時期,即視覺發育關鍵期[2]。兒童青少年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若始終存在弱視,會延長視覺的正常發育期,若是錯過治療最佳時機,將會影響兒童視覺功能發育,進而影響到兒童身心健康發育[3]。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其弱視通過治療可以矯治[4],其矯治效果的可逆轉年齡上限通常與兒童視覺發育敏感期有關,視覺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則可塑性很高,反之則困難,長期的視覺發育異常也會導致各種成年后眼病的發生發展,故兒童弱視需要盡早引起關注,積極開展治療。視感知覺刺激是一種將視覺刺激、認知功能、感覺統合、協調能力融于一體的綜合性視覺功能訓練方式,本研究探討其與耳穴貼敷相結合的療法在兒童弱視治療方面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弱視患兒65例。所有患兒通過隨機數字表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2例(60眼),其中男性患兒18例,女性患兒14例;年齡(8.16±2.81)歲。對照組33例(60眼),其中男性患兒18例,女性患兒15例;年齡(8.48±2.91)歲。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弱視類型和弱視程度在治療前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參照1996年中華醫學會兒童弱視斜視防治學組通過的《弱視定義、分類及療效評價標準》[5]。排除眼部器質性病變,遠視≤0.8同時不能矯正者。輕度:矯正視力為0.8~0.6;中度:矯正視力為0.5~0.2;重度:矯正視力≤0.1。
符合弱視診斷標準;年齡3~12歲;既往未做過弱視治療,自愿接受本試驗并能配合治療。
不符合本試驗納入標準;合并其他眼病和既往有眼部手術史;嚴重全身性疾病、智力障礙、癲癇、過敏等。
不能按照要求進行治療或資料不全;受試者中途退出試驗;納入后采用其他治療方法。
全部兒童入組時進行常規遠近視力、屈光度及視功能等相關檢測,剔除眼部器質性病變,每天以阿托品眼膏涂眼2次,連續3天,然后進行檢影并驗光確診為弱視[6]。
1.6.1 對照組
視感知覺刺激治療主要包括在傳統弱視治療基礎上,如紅光閃爍訓練、遮蓋療法、光柵刺激訓練,以及精細目力訓練、融合訓練、同時視和立體視訓練等,對患兒按照年齡再進行相應的認知功能訓練、感覺統合訓練和協調運動訓練。上述治療,1天1次,1個療程15 d,完成1個療程后兒童休息2 d,然后再進行下1個療程,總治療周期為4個療程。
1.6.2 治療組
采用視感知覺刺激結合耳穴貼敷治療,即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進行耳穴貼敷進行視感知覺刺激治療。耳穴敷貼取患兒雙側耳部的眼穴、目1、目2、肝穴和腎穴,穴位局部常規消毒,用王不留行籽貼壓并按揉5 min,使患兒穴位出現酸麻感后進行相應感知覺刺激治療。上述治療,1天1次,1個療程15 d,完成1個療程后兒童休息2天,然后再進行下1個療程,總治療周期為4個療程。
治療期間囑患兒注意用眼衛生,忌用眼疲勞,忌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使用,戶外活動2 h及以上。
1.7.1 標準對數視力表
所有患兒治療前后采用國際標準對數視力表進行視力測定。
1.7.2 圖形視覺誘發電位(P-VEP)
所有患兒在治療前后進行圖形視覺誘發電位(P-VEP)檢查。檢測P100潛伏期、B振幅、M振幅,計算B/M比值。
治療后兒童視力退步、不變化或矯正視力僅提高1行為無效;矯正視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為進步;矯正視力提高至0.9或以上者為基本痊愈。
有效率(%)=(進步+基本治愈)/本組樣本數×100%
總有效率(%)=(進步+基本治愈)/總樣本數×100%
治療后,治療組32例(60眼),基本痊愈18眼(30%),進步36眼(60%),無效6眼(10%),總有效率90%;在治療組中輕度弱視治療的有效率為97.4%,中度弱視有效率為85.7%,重度弱視有效率為62.5%。對照組33例(60眼),基本痊愈14眼(23.3%),進步31眼(51.7%),無效15眼(25%),總有效率75%;在對照組中,輕度弱視治療的有效率為87.5%,中度弱視有效率為61.5%,重度弱視有效率為28.6%。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χ2=7.213,P<0.05),兩組治療不同弱視程度患兒療效比較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弱視程度患兒治療效果的比較[眼(率)]
兩組治療前視覺誘發電位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組內視覺誘發電位水平比較,P100潛伏期明顯降低(P<0.01,P<0.05),P100波幅明顯升高(P<0.01,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P100潛伏期明顯低于對照組,P100波幅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視覺誘發電位水平的變化情況比較
弱視是危害兒童視力的一種常見的、發育性疾病,若不及時矯正治療極易進展為近視。兒童自出生到12歲均處于視覺發育敏感期,對弱視治療有敏感性,但隨著年齡增長,視覺發育可塑性逐漸降低,治療效果也隨之降低[7-8]。因此,弱視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本研究中,3~6歲弱視療效優于7~12歲兒童也表現出這種現象。
現代醫學的弱視治療主要包括遮蓋、紅光、光刷、后像照眼和多媒體治療等[9-13],療效肯定,但方法局限。因兒童自控力差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對中、重度弱視和遠期治療效果更不顯著,治療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視感知覺刺激是在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依據其生長發育規律,給予患兒不同年齡階段的視感知覺刺激,不但重視單純的視覺刺激,更關注于兒童視覺知覺統合的發展,進而促進患兒的整體發育水平。視感知覺刺激中視覺刺激主要包括紅光閃爍訓練、遮蓋療法、光刷訓練、光柵訓練,以及精細目力訓練、后像增視訓練、融合訓練、同時視訓練及立體視訓練等;感知覺刺激主要包括認知訓練、感覺統合和協調運動訓練等。視感知覺刺激是一種將視覺刺激、認知功能、感覺統合、協調能力融于一體,有助于吸引患兒特別是低齡兒童注意力的綜合性視覺功能訓練方式。
中醫學常將弱視歸于“青盲”范疇,病因多為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于調攝,精血虛少,光華不藏,目竅失養所致[14]。本研究采用視感知覺刺激結合耳穴貼敷治療方法治療弱視,即在視感知覺刺激的基礎上結合耳穴貼敷進行治療。耳穴療法歷史悠久,操作方便,臨床應用范圍較廣[15]。“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脈都直接或間接上達于耳。同時,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也與耳密切相關, “肝開竅于目”“腎氣通于耳”。因此,筆者根據耳與眼目臟腑氣血的聯系,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選取患兒雙側耳部的眼穴、目1、目2、肝穴和腎穴采用王不留行籽貼壓并按揉,以調節因先天不足,后天失養所致的眼部功能異常,加強治療效果。本研究中耳穴貼敷結合視感知覺刺激治療方法針對不同弱視程度患兒治療總有效率90%,輕度、中度和重度弱視治愈率分別為97.4%、85.7%和62.5%,說明臨床效果隨著弱視程度加重而減低。從治療前后視覺誘發電位水平的變化情況來看,治療后視覺誘發電位水平P100潛伏期明顯降低,P100波幅明顯升高,且治療組的P100潛伏期明顯低于對照組,P100波幅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在現代醫學弱視治療基礎上結合傳統醫學的耳穴療法可以提高兒童弱視治愈率。耳穴療法操作方便,沒有副作用,療效確切,具有可行性,可以在兒童弱視治療中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