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廣東廣州51130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性、個性化”。目前,我國“不但需求不同層次的應用型外語人才,更需要大批既懂外語又懂專業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盵1]而且,“外語人才的個性化需求也充分顯現出來。不同部門和行業需要有專攻的外語人才?!盵1]教育部頒發的《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我國高等教育同質化嚴重,畢業生就業難,就業質量低,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秶抑虚L期外語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指出,我國高等教育需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本文在探討復合型外語人才概念的基礎上,探討我國高校在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張紹杰(2015)在總結我國外語教育的歷史沿革時指出,改革開放后,外語人才培養由過去的單一“工具型”向多元的人才培養目標轉變;英語專業由過去的英語語言文學衍生出“商務英語”和“翻譯”兩個新專業,主要培養“復合型”和“應用型”外語人才。穆從軍(2002)指出,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外語人才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1)具有扎實的外語語言功底和合理的跨學科專業知識、技能結構[2]10-13。李伯和(2013)指出,復合型外語人才是指同時掌握外語專業和另一專業的人才。他們不僅掌握外語專業人才必備的外語技能與“被載體”(注釋:1998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從根本上來講,外語是一種技能,一種載體;只有當外語與某一被載體相結合,才能形成專業?!北惠d體如語言學、文學等)相關知識,而且還具備另一專業知識或技能[3]198-201。董曉波(2019)指出,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并不是簡單地將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機械地“拼盤”,而是要實現學科、專業之間的資源整合,促成內在勾連和深度融合。要體現外語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要深度融合,實現外語和政治、金融、貿易、管理、法律等相關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4]。
由此本文認為:“復合型”外語人才即為具備扎實的外語專業技能和系統的外語學科知識,同時將外語與另一專業知識(指跨學科專業知識,本文統稱為“另一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在一起的人才。這類人才首先須突出其外語專業特色。其次,須具備另一專業知識。最后,必須是將外語與另一專業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即需要具備運用外語技能去理解、表達另一專業知識,達到“應用”的目的。對我國高校而言,實現前兩項目標并不難,但是,要實現第三項目標卻是難上加難。這也是導致目前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產生諸多問題的根源。
每個國家都有其優勢產業,這影響著其對外投資的領域。如美國在2008年以后對華投資主要在消費電子產品、機械等領域的制造業[5]。日本對華投資主要集中在電氣機械設備及汽車產業等制造業[6]。2008至2015年,韓國對華投資仍以制造業為主,其中IT產業和汽車產業占55%[7]。由于各國對華投資領域的不同,其對外語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也必定有所不不同,除了需求懂商務貿易、法律、管理等文科類知識的外語人才外,也需要具備一定生產制造相關理科類專業知識的外語人才。然而,一直以來,我國高校主要培養的是外語與文學、外語與語言學結合的傳統型外語人才。進入新世紀之后,隨著復合型人才培養理念被逐漸采納和實踐。作為復合型外語人才代表的商務英語異軍突起,已成為與英語專業并駕齊驅的另一外語專業。除此之外,還興起了翻譯專業,也出現了將外語與經貿、金融、法律、管理、傳媒等學科復合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卻鮮見將外語與制造業相關專業知識相結合的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這導致市場上此類外語人才稀缺,根本不能滿足各對華投資企業的用人需求。
如汽車產業是日本對華投資支柱產業之一,尤其在華南地區,豐田、本田、日產幾大世界知名大型汽車生產制造企業的投資形成了一大產業鏈,也帶來了大量外語+汽車生產制造相關專業知識的外語人才需求。然而在該地區的眾多高校中,卻沒有一所學校培養這類外語人才,導致市場上此類人才嚴重缺乏,翻譯公司甚至需要向成功介紹此類日語人才的人發放介紹費。另一方面,該地區也存在部分高校培養的日語人才就業質量低、工作與專業不掛鉤的現象。出現這種背離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高校培養的大部分日語人才缺乏汽車生產制造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詞匯積累,使得他們畢業后不能立馬為企業所用。
王鳴陽、劉華杰兩位科技翻譯前輩曾同時在《中華讀書報》中發表文章表示,當前中國科技文化出版物90%以上存在翻譯問題[8]。范武邱2012指出:“對于一個具有語言潛質的外語人才來說,科技術語和科技知識是制約他更好地從事科技翻譯的瓶頸?!盵9]雖然兩位前輩是單純從科技翻譯的角度闡述觀點,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具備制造業等理科類專業知識的外語人才的匱乏。然而,我國高校目前除了仍舊偏重于培養傳統外語人才外,在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方面也只重視外語與人文科學類專業——尤其是與商務相結合的外語人才的培養,忽視了各母語語種國家的對華投資產業特點及相關涉外企業的具體用人需求,結果導致培養的外語人才同質化嚴重,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如上所述,外語類復合型人才的復合不是簡單的外語+另一專業知識,而是要很好地運用外語技能進行另一專業知識領域的相關交流與工作。外語與另一專業知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達到完全的滲透、融合,并非簡單的拼接,也非部分地融合。要達到此效果,對師資、教材、教學方法與手段、考核方式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高校目前都難達到相應要求。
1.復合型外語教師欠缺
“師資隊伍是人才培養的決定因素?!盵10]要培養出合格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教師僅擁有外語教學能力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還必須具有語言與另一專業知識融合式教學的能力。然而,我國高校外語教師大部分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多數是外語與文學或翻譯、語言學結合的傳統外語人才。且科研壓力大,企業實踐經驗不足,真正能夠達到將外語與其他專業知識有效融合、能有效地運用外語去教授另一專業知識的教師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師照本宣科、現學現教。
以商務英語專業教師為例,2016年“全國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教學協作組”委托湖南大學課題組對全國商務英語師資狀況進行調研的結果顯示,商務英語教師隊伍呈現出年輕化、教齡短,博士學位教師少,教授職稱比例低等特點。且商務英語教師本科專業方向主要是語言學(30%)、文學(23%)、商務英語(17%)、翻譯(5%)和商科(7%)。研究生教育階段的碩士專業方向以語言學(30%)、翻譯(18%)、文學(17%)居多。工作時間分配方面,商務英語教師深造的時間較少,備課和上課的時間較多,教學負擔沉重。作為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的代表的商務英語專業已經有相當長的發展歷史,其規模也已相當龐大,但是師資方面仍舊存在上述問題。其他類型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在師資方面存在的問題自不必言。教師隊伍不合格,自然難培養出合格的復合型外語人才。
2.學習另一專業知識學時有限
目前我國高校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外語專業獨自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二是通過選修、輔修制或雙學位制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前者主要是通過減少外語專業基礎課程學時,開設另一專業知識相關課程。這種培養方式只能在少數一流高校培養出合格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在大部分高校,這種培養模式只會導致學生外語技能及專業素質被削弱。李伯和(2019)指出:“正是由于普遍采用這種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造成了我國目前外語專業學科屬性模糊,畢業生人文素養弱,人才質量不高的現狀?!盵3]198-201后者則是外語專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市場需求有目的地選擇選修課或跨學科輔修專業,使自己掌握另一專業知識。這種方式表面看似沒有影響到外語專業的課程體系,學生也能更深入、全面系統地學習另一專業知識。但是,筆者認為,這種培養方式只是將外語與另一專業知識進行簡單的拼接,兩者沒有任何的交叉、融合。隔著專業詞匯的屏障,學生還是無法達到短期內即用外語進行該專業相關領域工作的溝通、交流。而且,因為選修課學時有限且所學課程不系統,而輔修專業需要額外支付一定的學費,真正選擇輔修專業的學生數量非常有限,所以要想全面培養合格的復合型外語人才,還需要外語專業或外語學院自身的努力。
但是,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在保證不削弱外語基礎課程的前提下開設另外一門專業知識課程,以培養出合格的復合型外語人才,這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也是需要克服的一個難題。
3.缺乏合格的“外語+另一專業知識”教材
教材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支撐工具,教材的好與否直接影響到師生“教”與“學”的效果。然而,除正處于發展旺盛期的商務英語外,市場上適用于培養其他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另一專業知識”教材很少,甚至沒有。
劉彥奎、溫建平(2010)對1980-2006年中國內地出版的商務英語翻譯教材的整體狀況調查顯示,滿足調查條件的45本商務英語翻譯教材中有“商務”類翻譯26本,“經貿”類翻譯11本,法律翻譯3本,旅游翻譯2本,經融翻譯1本,企業翻譯1本,報刊經濟文章翻譯1本,商務、經貿類翻譯教材的比例約占總數的82%?!盵11]該研究指出:“當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外經貿關系全方位、多角度展開,不僅外經貿領域需求大量既懂商務又懂翻譯的專業翻譯人才,旅游、金融、商法、海關、會展等很多相關涉外專業領域也亟待建立相關應用英語專業及專業教材體系,然而專業翻譯教材之匱乏甚或缺失卻成為這些專業發展的瓶頸[11]?!庇⒄Z專業作為我國學習人數最多的外語專業,尚存在上述問題,其他外語專業可見一斑。
日語是目前我國學習人數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外語專業。筆者以日語圖書為調查對象,在全國知名的大型購書網站——當當網上以“圖書——外語——日語——行業日語”為檢索條件,共檢索出30頁,1749件商品。然后隨機選取其中10頁、共591個商品(除去《日文書刊目錄》共5個商品及《手繪日語》共4個商品)進行統計,商務以外的其他行業圖書數量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日語+另一專業知識”的書籍中,商務方面的書籍占了絕大多數。其他行業相關的書籍不僅出現頻率低,且版本數量非常有限。這也說明我國高校在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方面,存在“商務”類復合型外語人才一枝獨大的情況。
其次,統計結果顯示:上述圖書的出版社五花八門,其中由外研社出版的書籍只有3種,圖書質量不能保證;而且同一行業知識相關的系列教材幾乎沒有。

表1
由此可見,我國高校想要培養商務外語人才以外的復合型外語人才,首先在教材選擇方面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因為“商務”以外的復合型外語教師的缺失,也導致編著此類外語教材難度很大。
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可分為三個階段:外語綜合能力培養階段、學生復合性能力培養階段、實習及聯系工作階段[2]10-13。有限的學時內,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外語素養,突出外語專業性,又要培養學生運用外語工具將另一專業知識的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的能力,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在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方面,目前我們面臨著以下主要問題:商務外語人才一枝獨大,各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同質化嚴重,復合型外語人才類型單一,不能滿足市場實際需求。復合型外語教師隊伍薄弱,人才缺乏;教材種類少、質量不高。除此之外,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校企聯合培養、考核方式等方面也需要不斷摸索,不斷改進。培養合格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滿足市場需求變化的舉措,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目前為止,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尤其是商務外語人才之外的其他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相關的研究幾乎沒有。今后,學術界應加強商務外語人才之外的其他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相關的理論、實證研究。各高校也應根據自身條件及特點,培養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同類型復合型外語人才,以便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促進我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