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于莎莎
摘要 ? ?本文闡述了生態文明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聯系,對林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促進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對策,以期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林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 ?F326.13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7-0132-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近年來,國民經濟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物質需求也有了極大改善。但由于近幾十年經濟發展腳步的加快和城市建設土地使用面積的不斷擴張,生態文明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環境污染、自然資源緊缺等問題的出現使社會各界再一次重視起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觀完美地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隨著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可供開發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少,呼吁人們暢行綠色、保護自然成為現階段社會建設發展的重要內容[1]。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開展能夠極大地提升森林資源儲備量,促進自然資源的可循環使用,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沙塵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高效開展還需要從過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困難點出發,符合新時期背景要求,才能使生態文明建設與林業可持續發展協同發展。
1 ? ?生態文明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聯系
通過實施林業可持續發展能有效改善社會生存環境,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處于新的平衡狀態。在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不斷深入的條件下,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得到更加深入的發展。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生態文明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發展林業可快速復蘇生態文明、可以多渠道實現生態文明、可以促進生態文明多元化發展。通過提高人們生態環保的意識,加速林業生產產業鏈的快速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將以一種新的形勢呈現,新時代背景下林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間的聯系將更加緊密。面對過去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更應通過引進先進技術手段和優秀專業人才來解決,同時也應拓寬林業產業的投資渠道,在資本市場的融入下開發出更多的產業應用,從而實現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的協同發展。
2 ? ?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 ?森林覆蓋率低,人均占有率不足
林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規劃,是生態環境薄弱地帶展開有效治理的方式[2]。隨著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的深入,我國森林資源將得到極大的改善和提升。在過去的森林資源建設活動中,工作重心更多的是立足于林業生態建設而忽視了森林資源植被覆蓋面積的提升,導致人工的生態調控效果較差,難以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就近幾年的林業調查結果來看,我國森林覆蓋率不足20%,人均占有僅有0.128 hm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國人均占有率低所反映出的是森林面積少,未來可供人們利用的森林資源嚴重不足。我國森林生態系統逐漸呈現出衰退趨勢,森林資源匱乏的嚴重性亟須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2 ? ?資金籌措渠道單一
林業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大規模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和穩定的資金融入才能促進工作的持續開展。但對于目前的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而言,林業建設資金的籌措渠道相對單一,只能依靠國家和政府,社會資金及資本市場無法融入,使得林業建設缺乏活力。林業可持續發展并不只是進行植樹造林、保護森林生態,更多地還需要通過一定宣傳和推廣讓社會大眾產生環保意識,主動參與到森林資源保護之中。但由于投資渠道的單一化,許多社會企業根本無法介入到林業資源建設中,缺乏財力支持,林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困境與挑戰。
2.3 ? ?技術手段落后,專業水平偏低
在新時期背景下,社會各行業的生產經營工作已經朝向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通過對先進設備和管理技術的引入,既能實現生產工作的突破和提升,也能極大緩解工作人員的壓力和負擔。然而,在現階段的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中,相關的專利技術較少,真正投入科研的專業性人才嚴重不足,林業可持續發展建設仍沿用過去落后的工作方式將難以體現林業建設工作的時代性和先進性,難以有效處理和應對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林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偏低也是造成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效率無法提升的重要因素。由于林業建設工作具有建設周期長、成效反應慢、生產資料空缺等特點,使得林業工作開展只能依靠和沿用過去的知識體系及前人的經驗總結。在處理新的困難和問題時,林業技術人員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加大對林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作。
3 ? ?提高林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對策
3.1 ? ?建立健全的林業產業發展體系
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的有序進行離不開合理的產業規劃及發展體系,應明確林業產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聯系,并清晰規劃好階段性目標[3]。在穩定可靠的體系支撐下,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林業產業發展體系應圍繞著管理人員、種植人員、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進行建立,使得林業產業各環節間能夠形成緊密且互促的發展關系。在政府部門的有力監督下,實現林業的生產經營,給予林業產業更多的融資渠道和活動應用權限,優化林業產業的稅收和政策內容,使林業產業在新的體系下實現快速提升和發展。此外,在林業產業的發展體系中,管理、種植、護林人員等的工作布置應避免孤島效應的產生,積極組織林業技術人員進行相關的專業培訓和交流活動,使其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3.2 ? ?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
隨著信息技術的成熟與發展,現代信息設備在各行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當前生態文明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協同發展中,也應強調對先進技術設備的引入,一方面需要通過加大對林業產業技術的資金投入,為林業技術部門開展研究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持;另一方面則應處理好先進技術設備與森林資源建設之間的矛盾關系,使二者能夠形成一定的共促作用,在先進設備的投入使用下加速森林生態的形成和改善。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并不意味著技術人員的工作將被現代化設備所代替,而是需要技術人員合理利用現代技術來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并針對林業產業生產部門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展開深入的科學研究。先進設備的引入和實際應用也應實現與可持續發展觀統籌一致,避免過度依賴現代設備而忽略了生態自然規律,林業產業的最終形成還需要林業技術人員在實際工作中不斷記錄與總結來實現。
3.3 ? ?創新發展森林文化,促進林業新經濟體系的建立
林業產業最終形成離不開獨立文化的形成,結合區域文化特點來建設起屬于自身的特色森林文化。在旅游經濟、娛樂經濟、商品經濟的共同作用下將形成一條完整的林業產業鏈,從而為林業保護措施建設提供更多的資金。同時,森林文化充分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關系,森林文化的形成過程即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完成的過程。此外,森林文化也應注重創新性,一方面應結合時代發展背景將時代元素與區域文化元素融入到森林文化之中,另一方面還應充分落實生態文明觀。通過對森林文化的宣傳推廣,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創新森林文化的形成將促進林業新經濟體系建立,為林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觀建設提供巨大推力。
4 ? ?結語
加大生態文明觀建設是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而林業產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通過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開展將加速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4]。面對現階段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森林覆蓋率不足、融資渠道單一、技術手段落后等問題,應通過建立新的林業產業體系、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及發展特色的森林文化等措施來促進林業產業相關工作的有序進行。
5 ? ?參考文獻
[1] 黃崇斌,吳錦趙.淺析生態文明與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4,34(2):62.
[2] 樊緒富.生態文明與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解析[J].農村科學實驗,2016(5):44.
[3] 溫愛亭.生態文明與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6(15):174.
[4] 潘舉云.生態文明與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種子科技,2017,3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