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利
摘要 ? ?隨著氣象事業現代化快速發展,如何創新發展氣象科普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了分析基層社會化氣象科普體系的構建方法和策略,并對氣象科普工作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以期為更好地促進基層氣象科普工作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氣象科普;社會化;體系建設;基層
中圖分類號 ? ?P4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7-0192-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為氣象業務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氣象服務更加精準、及時、高效。如何引導社會大眾合理利用氣象有效信息資源,讓氣象高科技成果應用惠及民生,有效減輕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達到防災減災救災的目的和效果,研究并建立完善的社會化氣象科普工作體系尤為重要。
1 ? ?建立社會化氣象科普宣傳體系的構架
1.1 ? ?強化政府主導,推進氣象科普納入當地政府工作體系
隨著氣象和環境的變化,氣候極端事件頻繁發生,氣象災害日趨嚴重。各級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氣象服務和氣象科學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推進地方政府對氣象科普工作的整體規劃和部署,納入當地政府工作考核體系,在人員編制、財政投入、市政規劃等方面給予傾斜。由氣象部門負責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工作和設施建設,要求相關部門和農村、社區、基層單位將氣象防災減災氣象科普工作納入當地政府工作計劃[1]。逐步實現氣象科普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組織管理序列,氣象科普經費納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完善科技館、博物館、少年宮等公共場所氣象科普展示區的建設,聯合相關部門在風景區、旅游區、人員密集區等區域建設氣象科普項目,提升氣象科普的宣傳力和影響力。
1.2 ? ?強化資源融合,促進氣象科普融入現代氣象業務
注重加強氣象科普與業務服務的聯動,強化氣象服務產品的科普屬性。在公共氣象服務產品中增加氣象科普內容,在展現服務產品的同時普及氣象知識;制作當地《公共氣象服務白皮書》《氣象災害防御手冊》《氣象服務指南》等,成為氣象服務的“導航圖、說明書、公開欄、科普本”;發生重大氣象過程時,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新聞通稿、制作電視氣象節目以及利用短信、微信、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渠道,最大限度地將科普融入氣象服務中,發揮公共氣象服務的效能。
1.3 ? ?強化媒體互動,依托地方媒體資源提高氣象科普的時效性與覆蓋面
與現代化氣象傳播體系相融合,充實和完善氣象科普宣傳工作體系[2]。各級氣象部門逐步形成以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微視等為主要內容的融媒體結構。快速發展的新媒體在氣象信息傳播方面有傳播快速、受眾人群廣泛、覆蓋面廣等特點,為氣象科普宣傳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平臺。
1.3.1 ? ?與當地政府融媒體中心建立業務合作關系。借力地方主流融媒體更為廣泛地傳播氣象信息;定期召開各新聞媒體參加的氣象工作座談會,通報實時氣象服務重點,開展面向媒體記者的氣象基礎知識培訓。
1.3.2 ? ?強化媒體的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新媒體,適時推出社會公眾關心的氣象熱點話題,圍繞話題展開討論、普及氣象科普知識,同時增加微博、微信粉絲點擊量及轉發量,快速擴大氣象科普宣傳覆蓋面,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如2019年4月24日18:00德州地區出現大風雷雨強對流天氣,重要天氣短臨預報一條信息,微博閱讀量就達20.5萬人次,傳播服務效果非常好。
1.3.3 ? ?重視網上科普的優勢。探索建設網上氣象科普館和網上直播平臺的優勢,網絡直播具有方便快捷的特點,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移動終端即可獲取網絡直播節目,并且能夠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快速實現二次傳播發布。其傳播內容形象、生動、豐富,具有圖、文、聲、光等立體傳播效果,傳播優勢很強。
1.4 ? ?強化教育引導,以重點人群氣象科普宣傳帶動社會氣象科普的應用
1.4.1 ? ?重視和加強面向各級黨政領導、氣象服務重點用戶、災害敏感人群的宣傳引導。應當將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宣講納入地方黨校進修班培訓固定課程[3]。
1.4.2 ? ?氣象科普列入氣象信息員工作職責。氣象信息員負責所轄村莊氣象災害預警及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向農村鄉鎮村民普及氣象科普,讓更多的農民學會正確使用科學氣象信息,指導其農業生產和生活,讓氣象科技成果惠及農村[4]。
1.4.3 ? ?發揮校園氣象科普作用。將氣象科普納入中小學學校教育活動,與學校建立長期科普教育合作關系,舉辦校園氣象科普輔導員培訓班,組建校園氣象網;舉行形式多樣的中小學氣象災害防御應急演練和氣象科普知識競賽等;充分發揮氣象部門科普館實踐基地作用,讓科普館成為當地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基地。
2 ? ?社會化氣象科普工作體系產生的效應
2.1 ? ?營造全社會“關心氣象、理解氣象、應用氣象”的氛圍
通過氣象科學知識、氣象服務產品渠道獲取和使用、氣象法律政策宣傳等,全面展示氣象事業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和效益,為推進氣象現代化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從地方政府至社會公眾,人們了解氣象、理解氣象,也更加關心和支持氣象事業的發展。注重宣傳氣象服務的產品種類、基本功能、使用范疇、獲得渠道和應用方法等,進一步普及氣象預報預測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引導公眾正確理解和使用相關氣象信息。
2.2 ? ?擴大氣象信息覆蓋面,公共氣象服務綜合效益得到提升
借助媒體資源特別是融媒體體系,官方氣象微博、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有平臺、覆蓋廣、速度快”的優勢,提高氣象宣傳覆蓋面和影響力,最大限度發揮氣象公共服務作用,充分發揮了氣象在服務百姓、保障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2.3 ? ?推進城鄉氣象科普均等化,全面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將氣象科普工作體系納入政府工作總體規劃和部署,氣象信息員發揮重要作用,充實了社區、農村的科普教育資源,大力增強了縣級、鄉級基層大眾氣象風險意識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逐步縮小城市與農村氣象科普工作的差距,有利于形成主動防災、科學避災、有效減災的社會環境。
2.4 ? ?社會化氣象科學普及,提升氣象部門服務品牌形象
為社會提供更為精準、及時、高效的氣象服務是氣象部門的根本和核心,也是氣象部門的服務理念和終極目標。全方位、多渠道、“接地氣”、多形式的氣象科學宣傳普及,方便了社會各個階層人們了解氣象服務理念,充分利用氣象優勢資源,提升氣象服務品牌的影響力[5]。
3 ? ?氣象科普體系建設社會化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3.1 ?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各地不均
爭取政策與資金投入是實現氣象科普社會化的基礎保障。各地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均、財政收入不均等因素導致氣象科普社會化在實施過程中會出現進展不均現象。因此,應該積極爭取地方財政和相關部門給予支持,加強氣象科普館及科普示范工程設施建設,并且適當增加數量,建設集展示、操作、視聽為一體的多功能科普基地,適應多層次社會公眾的需求。
3.2 ? ?氣象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氣象科普工作普遍存在人員匱乏現象,阻礙了氣象科普社會化的進程。氣象科普要真正實現社會化,就要完善氣象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氣象部門除學會組織科技工作者外,應重點發揮社會組織、新聞媒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同時加強與社會團體、教育、科技、科協等部門合作,加大與環保、環境、交通、衛生、旅游等相關部門的科普資源共享力度,建立社會各界通力合作的科普工作體系。
3.3 ? ?氣象科普作品不夠豐富
科普創作作品枯竭是制約科普工作普及大眾的瓶頸。如何創作具有吸引力、新穎生動的作品是關鍵。加大對優秀科普作品的扶持和獎勵,鼓勵科技、教育、傳媒工作者和社會科普愛好者等相關人員參與氣象科普的創作,基于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創作生動直觀、交互參與性強、動靜結合、采用實物與模型展示等功能和特點的新作品,充分利用社交平臺與網絡直播平臺的交融,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氣象科普體系中。
4 ? ?結語
隨著全球各類氣象災害頻繁發生,推進氣象科普社會化、普及氣象科學、傳播氣象防災減災知識,以增強社會公眾避險自救能力和保障人們生命和財產安全極為重要。只有建立健全社會化氣象科普工作體系并不斷完善和推廣,才能提高全民的氣象科學素養,有效提高全民防災減災和自救互救的意識和能力,起到氣象科學造福社會、惠及民眾的重要作用。
5 ? ?參考文獻
[1] 黃華,謝輝鈺,劉美,等.縣級氣象科普創新體系建設經驗與思考[J].農技服務,2017,34(6):5-6.
[2] 劉林霞.對做好新時期氣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氣象,2005(2):8-10.
[3] 王玉潔,孫睿,王德民,等.氣象科普推廣體系建構與實施[J].干旱氣象,2015,33(4):711-720.
[4] 趙斐苗,王建國,楊國鋒,等.氣象科普機構建制現狀分析及發展建議[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5,36(3):110-114.
[5] 周榕貞,林榮惠,王祎婧.互聯網時代氣象科普的傳播[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6,37(4):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