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哲 申珅 王俊玲
摘要 ? ?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是一種新型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其授課基礎為知識點碎片化的微課視頻。微課是以視頻為載體,配合精心設計的場景、文字、旁白、圖片,以多樣化、靈活、實用的方法來展示教學內容。本文以一個植物學課程的微課視頻為例,展示微課的設計思路、制作方法和經驗心得,以期為建設高水平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精品課提供參考。
關鍵詞 ? ?SPOC;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微課;植物學
中圖分類號 ? ?G642.0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7-024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 ?Small-scale restricted online course(SPOC) is a new type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Its teaching is based on micro video of fragmented knowledge points. Microlecture use video as a carrier, with carefully designed scenes, text, narration, and pictures, to display teaching content in a variety of flexible, practical ways. This paper took a microlecture video of a botany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show the design ideas, production methods and experience of the microlectur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building high-level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courses.
Key words ? ?SPOC;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icrolecture; botany
當前,“互聯網+”已經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代信息技術、傳播手段飛速發展,高等教育逐漸進入數字時代。這些都要求高校教學方法也要向著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不斷改進[1]。
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的概念最早是2013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提出并應用的。更早出現的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MOOC)主要是面向公眾進行的在線教育,強調遠程、開放、無限制等因素。MOOC是由教師構建網絡教學平臺,以碎片化的知識點講解視頻為主體,還包括資料、練習、討論、評價等板塊,公眾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并完成自主學習,具有門檻低、規模大、時間靈活等特點。
SPOC可以看作是MOOC的一個分枝或改進,更適于傳統校園中的教學活動。與MOOC相比,SPOC更加強調“小規模”和“特定人群”。在高校中,“特定人群”指的即為教師所帶的班級,或者是選擇此門課程的所有學生。SPOC是教師帶領學生,利用MOOC的在線視頻、資料、習題、評價、討論等功能,將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混合教學模式,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更靈活、更有效率、更有針對性。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清華大學等名校均已開展SPOC這種小而精的課程類型[2-3]。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借助于互聯網傳播的,具有快速、高效、碎片化等特點的網絡教學手段,更容易被新一代“00后”大學生所接受[4]。教師必須適應和利用這一互聯網教學手段,為自己的教學工作服務。了解微課的種類、特點、原則,有助于教師在制作微課作品中把握核心、突出重點,從而制作出更能吸引學生興趣的微課作品[5-6]。
河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學系長期探索植物學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建設并完善了網絡教學平臺,拍攝制作了70余部微課作品用于線上教學,除此之外還建設了試題庫、討論區等網絡教學資源。本文以植物學課程中使用的一個微課視頻為例,講解適于SPOC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微課設計與制作。
1 ? ?微課作品“根的加粗——次生結構及其形成”設計與制作
植物學是農林、生物相關專業學生大一期間的專業基礎課。從細胞、組織出發,逐一講解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解剖結構和功能。根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器官,根的整個發育過程,需要學生真正理解。正確理解根次生結構的形成過程以及次生結構的組成,既是本部分的重點所在,也有助于學習莖、葉等器官的發育過程。根這一章的難點有2個部分:根是如何伸長的?如何增粗的?本微課作品詳細講解根次生分生組織(維管形成層、木栓形成層)的產生、產生之后的活動過程(次生生長)以及活動結果(形成次生結構),讓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根是如何增粗的。本微課作品通過小動畫在結構圖中展示次生分生組織形成的動態過程,既生動活潑,又形象直觀,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理解次生生長的過程。
本微課作品使用啟發式教學與實物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首先通過設問引入正題;接著講解理論,闡明原理;之后采用動畫與結構圖相結合,詳細講解維管形成層和木栓形成層的產生和活動;然后根據顯微鏡視圖講解植物老根從外向內的各個部分;最后總結整個知識點。全長10 min 11 s,配有完整的片頭、片尾、字幕等。
1.1 ? ?開場白(設問引入正題)
對于微課設計來說,應盡可能短小精悍,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而開場白一定不能過于繁瑣。本微課開場白為教師畫面和PPT結合,一方面回憶與本知識點相關的前期所學內容;另一方面通過設問,引起學生對本知識點的思考和興趣。既能回顧前文,又有引入下文,同時配合示意圖與解剖圖展示,讓學生對本視頻將要講解的內容產生期待。
1.2 ? ?導入(講解理論,闡明原理)
對于根的次生生長部分,有很多涉及邏輯概念的名詞,如初生分生組織、初生生長、初生結構、次生分生組織、次生生長、次生結構等,學生很容易搞混或不知其先后順序及對應關系,因而本微課作品首先對于這部分理論知識進行闡明。同時這部分視頻,既有教師出鏡的畫面,又有流程示意圖,盡可能地把枯燥的理論知識圖片化,讓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不同概念名詞的相互關系和前因后果。只有在頭腦中對這部分理論知識有了完整的認識,在后續學習中才能將各個概念一一對應起來。
1.3 ? ?維管形成層的形成
在傳統課堂上,由于板書和PPT的局限性,教師很難讓學生對于維管形成層的發生和變化在頭腦中形成鮮明可見的畫面,需要教師的大量肢體動作和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對于微課制作來說,這種不易講解且需要學生想象的知識點,可以制作成簡單的動畫,學生一目了然。本微課作品這部分的講解一直與動畫相配合,講解到初生木質部、初生韌皮部、薄壁細胞時,畫面上的解剖結構圖中對應的位置會出現不同顏色的標注;講解到“弧形片段”“波浪形的環”時,畫面中都會出現對應部位的標注,學生聽著講解,看著標注的動畫演示,在頭腦中出現了完整的動態變化畫面,就能較好地理解該部分內容。
1.4 ? ?維管形成層的活動
維管形成層形成之后,由于它的變化會對根的結構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向內產生次生木質部;向外產生次生韌皮部;自身周長不斷擴大;自身逐漸向外擴張;把初生韌皮部頂到外側;最終使皮層、表皮消失等。因此,對這一部分精心設計了動畫效果,能讓學生隨著時間順序清楚地看到維管形成層活動結果。這部分是學生第1次接觸到“次生生長”,所以講解和畫面盡可能詳細和淺顯。學生真正理解這一部分內容之后學習木栓形成層的活動以及莖的次生生長就非常容易了。
1.5 ? ?平周分裂與垂周分裂
傳統講授課上,學生往往很難理解平周分裂、垂周分裂的概念,也不能把平周分裂和切向分裂、垂周分裂和徑向分裂對應起來。因此,微課視頻中特意畫出了形成層的立體示意圖,動畫展示向里、向外分裂,是細胞切向壁方向的分裂,所以叫切向分裂;同時分裂的面又與圓的周長相平行,所以又叫平周分裂。而形成層細胞向兩側的分裂,是細胞徑向壁方向的分裂,所以叫徑向分裂;同時分裂的面又與圓的周長相垂直,所以又叫垂周分裂。通過立體圖形和動畫,學生能非常直觀地理解這些概念。
介紹完平周分裂與垂周分裂,又補充介紹了一部分維管形成層活動結果,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可以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植物生長過程,將很多散碎的知識、概念、過程、變化整合在一起,以達到教學目的。
1.6 ? ?木栓形成層的形成與周皮的產生
介紹完維管形成層的產生和發展,學生已經對“次生生長”這一概念有了認識,因而關于木栓形成層的形成和周皮的產生就不用花大量時間去講解。為了活躍視頻教學氛圍,介紹這部分前設計了一個小的過度部分“隨著維管形成層的活動,根不斷增粗。外側皮層和表皮也被逐步向外推出。皮層和表皮本身是成熟組織,它們的細胞數目不會增加,因而隨著根的加粗,外側皮層和表皮細胞逐漸被擠壓脫落,此時,根就失去保護結構。沒有保護結構是不行的,所以在皮層和表皮完全脫落之前有新的分生組織出現,進而形成新的保護結構。此時,木栓形成層就出現了”。既總結了前文,又把皮層、表皮的去向交代清楚,還引導后面將要出現的內容。
1.7 ? ?雙子葉植物根的次生結構
學習完維管形成層、木栓形成層的產生和活動過程,學生已經知道根的次生結構從外向內分為哪些部分。因此,這一部分展示一個老根的橫切結構顯微鏡視野圖片,直接敘述各部分名稱,隨著語言介紹同時有對應的名詞和箭頭予以指示。
1.8 ? ?微課的結語
最后是結語部分,一般為了微課的整體效果,開頭和結尾部分教師都應該出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整個微課視頻中教師也可以更多的出鏡,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本微課的結語部分簡單總結了整個知識點,照應了前面開場白的設問,做到有始有終。
2 ? ?SPOC模式微課制作的經驗與心得
SPOC混合教學模式是2013年出現并興起的“后MOOC時代”概念。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等名校均已開展SPOC授課模式的實踐。作為依靠網絡平臺的教學方法,SPOC既具有MOOC的大規模效應和豐富資源;又具有小班授課,教師學生面對面交流,更適合傳統校園教學的特點。植物學課程包含了大量實物展示和實踐教學環節,更加適于SPOC教學模式的實施,同時包含線上和線下教學,既有網絡視頻、圖片資源,又有教室內互動交流、討論,可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制作微課,就相當于拍攝一部微電影。教師獨立制作微課,就相當于把電影的編劇、導演、演員、攝像、燈光、配音、后期制作等工作集于一身。注意事項總結如下:一是腳本的撰寫。腳本是微課作品的整體構想、設計和指導,必須在正式拍攝之前撰寫好盡可能詳盡的腳本,包括鏡頭、場景、臺詞、注意事項等部分。二是時間長度。一個微課視頻一般長6~10 min,太短不能把知識點介紹清楚,太長學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三是形式多樣化。微課視頻沒有固定的形式要求,一切以利于展示所教內容為先,只要是視頻中可以展示的形式,都是微課制作中可以選擇的對象。比如演播室、教室、實驗室、藍/綠幕摳屏、外景、演講、訪談、情景模擬、手寫,乃至網絡上可以找到的動畫、視頻、圖片等,都是制作微課時可以選擇的形式與素材。
本微課作品“根的加粗——次生結構及其形成”參加了 2019年全國高校生命科學類微課教學比賽,經過多輪初賽、復賽、決賽,獲得了全國總決賽三等獎的成績,在線觀看網址:http://weike.enetedu.com/play.asp?vodid=191869&e=33。
3 ? ?參考文獻
[1] 王末英,顧期斌,蔣芳.自助式教學微視頻的制作和應用[J].科教導刊,2018(30):29-30.
[2] 吳珍,王新軍.基于SPOC的植物學交互式教學課程設計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8(3):58-59.
[3] 楊薇,張瑄,劉文富.基于“微課+SPOC”的“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9(5):75-76.
[4] 廖文波,石祥剛,凡強,等.植物學基礎知識點與植物多樣性的微課教學模塊設計[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7(4):54-58.
[5] 畢建杰,張吉旺,霍學慧,等.微課在農業高校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與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9):68-70.
[6] 楊文權,寇建村,慕小倩.微課在“植物學實驗”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林業教育,2017,35(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