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瀅瀅 沈國函
牙齦退縮是因為炎癥、機械及解剖等原因造成牙齦緣向釉牙骨質界方向退縮產生的根面暴露,除對美觀造成影響外,具有較高的患齲率、食物嵌塞等并發癥發生率。據相關資料顯示[1],>30 歲人群中,58%左右口腔中伴有≥1 顆的1 mm 以上的牙齦退縮[2]。針對該類患者而言,更容易出現牙本質敏感病癥,同時根面覆蓋難度也隨之增加。臨床上,針對牙齦退縮合并非齲性牙頸部缺損的治療,大部分進行充填修復治療,盡管該方法可使根面敏感改善,但是關于牙齦退縮的問題無法解決,有些甚至加重病情[3,4]。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MTUN 在牙齦退縮合并非齲性牙頸部缺損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具體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接收的76 例存在MillerⅠ度牙齦退縮患者,以是否合并NCCL 將其分為對照組和NCCL 組,每組38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8 例;年齡18~57 歲,平均年齡(30.26±8.76) 歲。NCCL 組男22 例、女16 例;年齡19~56 歲,平均年齡(30.36±8.7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術前指導所有患者開展牙周基礎治療與病因有關治療,同時結合口腔衛生知識宣傳,牙周基礎治療2~3 周后,對其口腔衛生狀況進行評估,明確出血位點≤20%,且治療位點牙周探診深度<3 mm 的患者,可開展膜齦手術治療。
1.2.2 手術操作 ①MTUN:口含3%過氧化氫溶液,以0.5%聚維酮碘溶液口腔消毒,局部浸潤麻醉采用必蘭麻,通過15C 刀片于牙唇側中央作一內切口,將溝內上皮去除,黏骨膜瓣翻起,潛行分離雙側齦乳頭,齦乳頭禁止離斷。根方超過膜齦聯合。于患牙膜齦聯合的根方作一水平切口,寬度大約是2~3 mm,確保齦瓣全部冠向復位,邊緣盡可能處于CEJ 部位。根面平整,根據需求適當縮減根面弧度。通過12%乙二胺四乙酸對根面處理,時間約5 min,而后采用生理鹽水沖洗,時間60 s。②上皮下結締組織移植。于第一前磨牙到第一磨牙腭側牙齦與邊緣距離約1.5~2.0 mm 位置作一水平切口,以受區面積為依據適量增加20%,全厚瓣翻起,銳性分離,獲取結締組織移植瓣后進行上皮復位,間斷縫合腭側傷口。于術區放置移植瓣,懸吊縫合,黏骨膜瓣全部翻開向冠方復位,盡可能是移植瓣全部覆蓋。③齦瓣固定。沿唇側牙齦中央位點與齦緣距離約1~1.5 mm位置穿過縫線,利用鹽水紗布對齦瓣輕輕按壓,保證冠向復位穩定、齦瓣充分。于患牙唇面1/3 與切1/3 交界位置,通過37%磷酸酸蝕,時間約30 s,然后沖洗、吹干,并涂抹粘接劑,光固化時間為10 s,通過流動樹脂在牙面固定縫線,光固化時間為20~40 s,拋光,必要時對咬合進行調整。
1.2.3 術后隨訪 術后2 h 內禁止飲食,食用溫軟食物,對手術部位實施冰敷。阿莫西林口服3~5 d。術后2 周內,禁止手術位置刷牙,可采用復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3 次/d。對于非手術部位可輕微刷牙。術后14 d內,平均2 d 復診1 次,由醫生負責開展口腔清潔。術后14 d 拆線,拆線后14 d 內采用超軟毛牙刷進行清潔,非手術部位可正常刷牙。術后第1、3、6 個月復診。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術前、術后第6 個月牙周參數,牙周參數包括AGW、PD、CAL、GRW 和GRH。②比較兩組術后6 個月MRC。③比較兩組CAL-Red6、GRW-Red6、GRH-Red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前、術后6 個月牙周參數比較 術前,兩組PD、GRH 和CAL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GRW、AGW 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個月,NCCL 組GRW、AGW 均低于對照組,PD、GRH 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NCCL 組CAL(1.57±1.02)mm 低于對照組的(2.03±0.98)m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 組CAL-Red6、GEH-Red6 和GRW-Red6 比較 兩組CAL-Red6、GRW-Red6、GRH-Red6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術前、術后6 個月牙周參數比較(,mm)

表1 兩組術前、術后6 個月牙周參數比較(,mm)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CAL-Red6、GEH-Red6 和GRW-Red6 比較(,mm)

表2 兩組CAL-Red6、GEH-Red6 和GRW-Red6 比較(,mm)
注:兩組比較,P>0.05
2.3 兩組術后6 個月MRC 比較 術后6 個月,對照組MRC(66.00±21.54)%,NCCL 組MRC(63.41±28.05)%,兩組MRC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牙齦退縮的治療,不僅需要根據具體病因開展治療,同時也要結合膜齦手術,使退縮的牙齦及早恢復。膜齦手術方法有很多,包括側向轉位瓣、冠向復位瓣和信封瓣技術等[5]。隧道技術是在信封型冠向復位瓣技術的基礎上改良形成的,操作期間,未將頰舌側齦乳頭離斷,同時也沒有作垂直松弛切口,其可以保證良好的血液供應,加快傷口愈合速度,與微創牙周手術理念相符,不僅可以獲得顯著治療效果,同時可以緩解創傷造成的不適[6]。
MRC 是評價牙齦退縮患者接受根面覆蓋治療的主要指標。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6個月MR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本文所選的是NCCL 較淺及CEJ 可識別的患牙,NCCL 較淺并不會顯著影響根面覆蓋效果。術后GRH 減小程度與患者對美觀的評價存在直接關系。本實驗中,患牙GRH 術后均伴有減小現象,但是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NCCL 的出現并不會對GRH 的改善造成影響。除此之外,有關資料顯示,GRH 的增加要想將根面全部覆蓋,難度較大,而且4 mm 以上的牙齦退縮的完全根面覆蓋預測難度較大。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觀的要求越來越高,膜齦手術除了需要達到根面覆蓋的目標,還要保證其余周圍軟組織顏色質地相同。為了滿足這一需求,根面覆蓋美學評分(RES)系統逐漸被應用于手術中,其能夠從5 個角度評價膜齦手術后患牙美觀程度,包括牙齦顏色、齦緣水平、膜齦聯合、齦緣外形及軟組織質地等。有學者認為[7],NCCL 邊緣往往以扁平形態呈現,致使膜齦手術后牙齦輪廓以扁平形態呈現,所以通常建議術前進行充填修復。但是有學者[8]通過隨訪2 年發現,50%左右患者充填材料的顏色發生改變,進而對美觀效果造成影響。
牙齦退縮除對患者美觀造成影響外,也會誘發牙本質敏感問題。臨床上,部分患者由于牙本質敏感問題,對合并NCCL 者采取充填修復,而不是牙周膜齦手術。單一的充填修復后,盡管可以改善牙本質敏感,但是并不能及早恢復牙齦退縮,對美觀造成影響,而且伴有繼續退縮的風險[8]。所以,針對牙齦退縮合并較淺NCCL 者,往往建議采取膜齦手術治療,其不僅能夠使退縮的牙齦恢復,同時也可以將由NCCL 造成的牙本質敏感問題及美觀問題解決。
總之,MTUN 可使牙齦退縮等問題解決,而且對于較淺的NCCL 也不會對MTUN 治療效果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