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建, 羅 紅, 胡 林, 陸莎莎, 吳良標
(1.貴州省都勻市氣象局, 貴州 都勻 558000; 2.貴州省黔南州氣象局, 貴州 都勻 558000; 3.貴州省獨山縣氣象局, 貴州 獨山 558200)
貴州省委、省政府結合省情實際和脫貧攻堅戰略任務,為進一步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在全省范圍大力推進實施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結構調整,并將其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和重大舉措。都勻市結合實際,重點打造15個500畝以上壩區,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強化經營主體招引培育,帶動農戶增收,決勝脫貧攻堅。氣象災害是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的不穩定因素之一,2019年以來,貴州省氣象局要求開展縣局500畝以上壩區氣象服務,以提高農業生產者“趨利避害”的能力。筆者以都勻市氣象局開展500畝以上壩區氣象服務工作為例,根據都勻市500畝以上壩區現狀、主要氣象災害、實地調研服務需求等進行探索、分析,提出做好500畝以上壩區氣象服務的精細化措施,推動都勻市氣象局為農服務工作的有序開展,助推500畝以上壩區農作物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決勝脫貧攻堅,為縣局氣象部門做好500畝以上壩區氣象服務提供參考。
都勻市位于貴州東南部地區,地處東經107°7′~107°46′、北緯25°51′~26°26′,總面積為2 285 km2,海拔一般在800~1 200 m,最高海拔1 961 m,最低海拔540 m,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境內包括丘陵、山地、河谷盆地等多種類型。根據市委、市政府相關文件精神,2019年都勻市重點打造15個壩區(表1),帶動14 707戶44 121人貧困人口發展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水稻、煙草等特色產業,實現農業產業發展增收致富,決勝脫貧攻堅。

表1 都勻市15個500畝以上壩區的基本情況
都勻市500畝以上壩區屬于中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區。根據1981—2018年氣候資料統計分析,都勻市多年年均氣溫16.2℃,年降雨量1 406 mm,年日照時數 1 106.7 h,年極端最高氣溫36.3℃,極端最低氣溫—6.9℃。都勻市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有倒春寒、秋綿雨、冰雹和凝凍等,部分500畝以上壩區的主要氣象災害見表2。

表2 都勻市部分500畝以上壩區的主要氣象災害情況
倒春寒一般指3月21日至4月30日,日平均氣溫小于等于10℃,持續3 d或3 d以上,其中從第4天開始,允許有間隔1 d的日平均氣溫大于等于10.5℃,為一次倒春寒天氣過程。據都勻市歷史統計資料,都勻市倒春寒一般出現在3—4月,其中,江洲壩區主要氣象災害倒春寒的發生頻率輕級為23%、中級為15%、重級為7%、特重級為3%。江洲壩區是都勻市高品質茶葉都勻毛尖茶的主要產區,每年極易發生輕至中級倒春寒,若發生將導致茶葉嫩芽凍傷或凍死,而高品質春茶的采摘期通常也正處于3—4月,這對茶葉采摘影響較大,延遲茶葉采摘時間會造成春茶產量大幅降低,嚴重影響茶葉品質和產量[1]。
秋綿雨是指入秋以后(9—11月),連續5 d或5 d以上逐日降雨量大于或等于0.1 mm的持續陰雨天氣。據都勻市歷史資料統計,都勻市秋綿雨出現在9—11月,對水稻、玉米農作物的收獲有嚴重影響。其中,平浪大壩氣象災害秋綿雨的發生頻率輕級為14%、中級為15%、重級為10%、特重級為21%。平浪大壩是都勻市優質大米的主產區,發生秋綿雨的頻率屬重級和特重級,水稻生產受秋綿雨的危害較重。
冰雹是指直徑5 mm以上的固體降水。都勻市冰雹主要出現在3—6月,據氣象資料統計顯示,1987—2019年都勻市全市共發生降雹40余次,年平均冰雹日數為1.2 d,發生期正逢茶葉采摘與生長期,同時也是烤煙的旺長期,冰雹會砸傷嫩芽、毀壞煙田,致使茶葉、烤煙受災減產,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凝凍指當環境氣溫低于0℃時空氣中的過冷雨滴、霧滴或濕雪在近地面物體表面凝附凍結而形成覆冰層的現象,其形成過程中一定有液態水向固態冰的轉化。據都勻市歷史統計資料,平浪壩區發生輕級凝凍的頻率為16%、中級為21%、重級為6%、特重級為11%。表明,平浪壩區發生輕級、中級和特重級凝凍的頻率較高,易發生凝凍災害,對冬季蔬菜生產影響較大。
農作物生長對氣候的依賴性較大,影響壩區農作物生長的冰雹、倒春寒、秋綿雨等災害性天氣的發生頻繁較高,做好氣象為農精細化服務對農經作物生產的趨利避害幫助極大。經實地調研,并與壩區種植人員、管理人員、主要負責人等多渠道溝通交流,發現壩區氣象服務產品需求主要有農作物生育期天氣預報,農作物主要生育期專題天氣預報,農作物的重大災害性天氣評估、預估,經濟作物引種氣候可行性論證報告[2],農經作物氣候區劃報告。都勻市不同種植作物壩區的具體氣象服務需求見表3。

表3 都勻市部分500畝以上壩區氣象服務需求調研
都勻市氣象部門從為農服務的方法、氣象服務產品的質量、氣象為農服務工作者專業知識的獲取量3個方面開展自查,結合走訪、咨詢、問卷等方式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為農服務工作能力不足,表現為服務方式不夠靈活,提供的氣象服務產品針對性不強;從事為農服務工作者掌握的專業知識不全面,尤其是掌握的農業氣象相關知識環節較薄弱;絕大多數壩區管理人員接收氣象預報信息及時率低;天氣預報準確率有待提高;壩區管理人員自身農業氣象相關知識相對缺乏;重大氣象災害天氣信息向壩區發布手段單一。
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當前自動氣象站點的布局不廣泛,農業園區、壩區的農情實景布點有限,暫時無法滿足需求;二是都勻市氣象局農業氣象業務服務人員短缺,現有業務人員掌握農業氣象服務知識不充分;三是目前制作的農用天氣預報產品內容不夠豐富,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還有待提高。
首先,提高氣象為農服務者的思想認識,把為農服務工作當成氣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加強為農服務工作的理念,尤其是新入職人員,要加深服務意識。其次,提高氣象為農服務人員業務專業技術水平,定期安排人員參加相關業務知識培訓,不斷提高為農服務工作者的理論水平和工作保障。最后,定期或不定期對壩區進行走訪,以積極的姿態和飽滿的精神走進壩區、走進農民、走進基層,按質按量開展走訪工作,及時了解服務需求和查找不足。
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平臺的優勢,與農業、林業、煙草等部門建立信息和資源共享機制,融合共享農、林、煙草等資料,結合壩區的農戶需求,形成實時精細化氣象服務產品,及時為相關部門提供預報預警信息。由農業部門提供相應的田間管理指導意見,充實農用氣象信息發布內容;將農、林、煙草等部門技術專家納入氣象短信發布平臺聯合預警;經常開展農作物調研、重大災害性天氣預估、評估等方面的聯合調研;建立農作物生長指標體系,提供指導產品。
加強與壩區的聯系溝通,及時掌握壩區管理人員變動情況,確定壩區服務對象,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確定服務方式及內容,并聯合農業部門制定農業氣象周年服務方案[3]。針對壩區內種養殖大戶的農作物種類多、需求不同等特點,建設都勻市500畝以上壩區氣象服務專用平臺,包括烤煙氣象服務平臺、水稻氣象服務平臺、茶葉氣象服務平臺、人工影響天氣專用氣象服務平臺,制作不同作物的專題氣象服務材料,解決氣象服務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再通過手機短信、微信、QQ、電話、網絡、現場服務等方式第一時間向壩區內種養殖大戶提供氣象服務產品,增加氣象服務手段,提高都勻市氣象部門“直通式”為農氣象服務能力。
對壩區主要作物的生育期進行氣象服務,氣象部門應從水稻、烤煙、茶葉等作物入手,建立農作物的關鍵生育期、采摘收獲期農業氣象指標[4],連續進行農業氣象條件、重大災害性天氣對農作物高產、優質的影響分析,定期或不定期連續發布各類氣象服務產品。在關鍵性、災害性、轉折性天氣來臨前,通過電話方式提前告之相關服務對象,為相關管理人員制定決策提供參考。
結合壩區主要氣象災害,加強冰雹、秋綿雨、倒春寒、凝凍等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預估與評估[5],為壩區生產者采取相關防災減災措施提供決策依據和咨詢服務。著力加強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前的預報與預警工作[6],重點做好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發生時的監測與預估工作,深入開展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后的評估工作,聯合農業部門開展農業氣象災害指數保險工作。
開展毛尖茶、水稻、蔬菜種植的小氣候監測,提供適時氣象信息服務,通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影響壩區小氣候,確保水稻、毛尖茶、蔬菜、水稻在最佳狀態下生長。
結合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7]。如2018年貴州省氣象局山地研究所聯合都勻市氣象局對都勻毛尖茶開展了氣候品質認證,下一步將開展平浪優質香米的氣候品質認證,為都勻毛尖茶和平浪優質香米的增產增效注入氣象科技元素。
在全市各鄉鎮、辦事處張貼氣象為農服務知識海報,加強為農服務知識的宣傳,與農業部門聯合對壩區及園區負責人、種植大戶進行農業氣象知識培訓,發送氣象為農知識宣傳冊,使壩區及園區負責人、種植大戶掌握氣象服務信息及氣象災害科普知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