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薄叭r”問題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原因較為復雜。鄉村振興是解決“三農”問題最好的辦法和最有力的措施,在鄉村振興中要實現“從農業機械化到農業現代化、從傳統農民到新型農民、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根本轉變。
關鍵詞:鄉村振興;破解;“三農”問題;對策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就一直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并且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提出了“三農”問題?!稗r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三農”地位的總判斷,既有“重中之重”的再強調,又有“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的新定調。充分發揮好“三農”的“壓艙石”作用,農民是主要力量,農村是主要戰場,農業是主要動能。
一、“三農”問題現狀
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開啟的時候,在脫貧攻堅即將圓滿收官之際,縱觀我國的“三農”問題現狀仍然嚴峻,實在不容樂觀。
1.農村的發展不平衡現象依然突出
雖然黨和政府采取了許多強有力的協調發展的措施,但是在大家都有發展的同時,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依然突出,尤其是城市和農村的差距越來越大,就是農村內部也產生了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有的農村發展勢頭很好,有的農村短板和弱項不少。就拿筆者所在的南澗彝族自治縣來說,2019年的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0185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所轄的12個縣市中居中下水平,是云南省11902元的85.6%,是全國16021元的63.6%;況且南澗彝族自治縣的農民人均只有一畝耕地,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好在可以外出務工,否則包產到戶后弟兄多的人家蓋了房子以后是難以解決溫飽問題的。
2.農村的發展不充分現象依然嚴重
一些農村居民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氣、喝不上干凈的自來水、吃不上放心的食品、住不上宜居的環境。一些農村的綠色發展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茶農生產的茶葉達不到有機食品的標準;農民種田栽菜過度施用農藥和化肥,農產品的化肥施用超標和農藥殘留過量的現象比較突出;在養殖中也照樣存在化學飼料和添加劑過度使用的問題,就要出欄的肥豬還依然喂添加劑,不管添加劑的殘留損壞消費者的身體,將要出售的雞鴨也不停止添加劑的喂養,不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至于少排放、低消耗和低污染的綠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更是形不成習慣,總是習慣于鋪張浪費和大操大辦。
3.農民的“三感”依然不強
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民生的加強和改善力度不夠,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強。也就是說,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還樹得不夠牢,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舉措還落實得不夠好,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還有待于進一步增強。
4.農村的基礎設施依然滯后
開展新農村建設和實施脫貧攻堅以來,農村的基礎設施已經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是,一些農村的公路依然坡陡彎急路面窄,出行不方便和行車不安全的現象依然得不到根本改變;有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不能正常發揮作用;美麗鄉村建設由于點多線長面廣,成效不是那么明顯,尤其是排污設施嚴重滯后,污水得不到很好的收集和有效的處理;一些行業協調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實,沒有讓老百姓得到應有的實惠。
二、“三農”問題的原因分析
造成“三農”問題的原因很多,但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城鄉二元體制的阻隔
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設計了有限資源向城鎮居民傾斜的城鄉阻隔的二元體制,這種城鄉二元體制限制了農村的發展步伐和阻隔了農民的上升渠道,曾經形成了“農村像非洲,城市像歐洲;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同時長期向種田的農民收稅及進行各種集資攤派,搞“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等加重了農民負擔。
2.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
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長期以來國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和市場經濟體制初期的工農產品交換中,實行了工業品價格高于價值、農產品價格低于價值的不等價交換關系。據有關學者統計,1950至1978年,國家通過剪刀差從農業取得了5100億元收入,1979年到1994年,國家通過剪刀差又從農業取得了150000億元收入,有力的支持了工業發展,加速了工業化的進程,但是事實上長期造成了對農民的剝奪,也束縛了農業的發展。
所以,剪刀差肯定要縮小甚至要取消。但是,這里有一個“兩難”的問題,一段時期以來,我們有的人從自身的良好愿望出發,認為農產品價格應該與工業品價格形成反“剪刀差”,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國的農產品價格有的已經達到或超過國際市場上的水平了,所以已經沒有多少上漲的空間了,況且人為的提高農產品價格不見得就是好事,只會形成“眉毛長不過胡子”的現象,也就是農產品價格一漲,農業資料的價格會更漲,從而使農民種田除了鍋巴沒有飯。解決的辦法只能是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增加財政資金投入來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
3.農民的小農經濟意識
中國農民長期在封建制度下生存,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農經濟意識,小打小鬧,自給自足,至今難以根除,從而導致了思想觀念守舊,傳統封閉保守,缺乏開拓創新,自身的發展動力不足,難以克服自身的一些缺陷和解決自身的一些問題。
4.對農民教育的缺失
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嚴重的問題是教育人民?!弊詮膶嵭邪a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不僅對農民的教育缺失,而且對農村黨員的教育也跟不上,從而導致了農民集體公益意識缺乏,等靠要的思想嚴重,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意識不強。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破解“三農”問題對策建議
如上所述,“三農”問題屬于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所以,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也就不可能一勞永逸,更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但是,就當前和今后較長的時期而言,鄉村振興是解決“三農”問題最好的辦法和最有力的措施。完全可以堅信,只要按照黨的十九大的戰略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鄉村振興為總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泥l村振興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撐,使農業農村朝著現代化的方向邁進,從根本上實現“五個轉變”,那么許多“三農”問題是會得到有效解決的,“三農”的前景是會更加廣闊的,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以及“三農”現代化是一定能夠全面實現的!
1.農業機械化向農業現代化轉變
現代化是中國幾代人的夢想,從“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到工業、農業、國防、科技“四個現代化”再到今天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已經是全面的現代化。要實現農業機械化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提出來的,在平原地區早已不在話下了,而且實現了跨區作業。而廣大山區實現農業機械化則是強農惠農政策中有了購置農機具補貼后的事情,現在多功能的旋耕機和收割機已經進入了千家萬戶,千百年來耕田種地的耕牛下崗了。
機械化是現代化的基礎。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點和難點,起步晚、底子薄、點多面廣,必須在農民自身努力的基礎上有外力的推動。農業現代化既要發展好田野農業,也要發展設施農業,做到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防治病蟲害,要實現農業的規范化和標準化,要實現農產品的綠色生態有機環保,改善農業的發展環境,減少農業的面源污染。發展現代農業是產業興旺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其重點是通過產品、技術、制度、組織和管理創新,提高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制度化和組織化水平,推動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銜接。一方面,大力發展以新型職業農民、適度規模經營、作業外包服務和綠色農業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農業;另一方面,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不同層次的農產品需求,保持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和增收機會。
2.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
傳統農民對應的是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培養和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同時要把傳統農民轉變成新型農民,也就是說不僅要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且農民也要現代化。所以,要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農業科技水平和生產經營能力,要促進鄉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發展,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要傳承遵規守約、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等鄉村良好風俗,努力實現鄉村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加大移風易俗的力度,如此鄉風文明也就會水到渠成。
3.村容整潔向生態宜居轉變
新農村建設在中提出的村容整潔只是對農村的一種基本的要求,而實現鄉村“生態宜居”,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是農村農民的夢想,同時也是每個國民的夢想。生態環境是宜居的根本,只有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才會得到保障。因此,要發揮鄉村擁有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形地勢,打造城市沒有的綠水青山和遍地多彩野花,使鄉村成為留得住鄉愁的安居樂業之地,并通過保留鄉土氣息、保存鄉村風貌、保護鄉村生態系統、治理鄉村環境污染(垃圾無害化處理、加強排污治污、推行綠色殯葬、進行廁所革命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4.生活寬裕向生活富裕轉變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主要是為解決溫飽而努力,需要的是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追求的是吃飽穿暖和有書讀、有電影看、有電視瞧;進入新時代,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具有多樣化、多元化的特征。人們的吃由溫飽到環保,住由生存到生態,穿由單一到多彩。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要用農民生活富裕程度來評價。為此,要努力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持續降低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的農民群眾和全國人民一起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向著共同富裕的美好目標闊步前進。
5.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轉變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期,曾經有過“包產到戶,閑了干部”的說法,其實不然。干部是閑不了的,也是不能閑的,過去是管生老病死、催公糧和收提留款,尤其是計劃生育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如今真可謂是上過天、下管地和中間管空氣,過去在農村計劃生育被稱為“天下第一難”,如今,殯葬改革、推行火葬又成為了一大難題,疫情防控干部也要沖在前,尤其是在脫貧攻堅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各級干部特別是縣鄉村干部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之一,是村民自治的一種形式,產生了一些積極的效果,但是仍然擺脫不了自上而下的傳統管理方式。所以,在鄉村振興中必須轉變到治理有效上來,必須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努力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斷提升鄉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以實現鄉村的和諧有序和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實踐證明,治理越有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就越好。為此,應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建設法治鄉村,建設平安鄉村。同時,農業農村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有效協調農戶利益與集體利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向大會作的報告
[2]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3]《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2019年5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羅景學(1962--)男,彝族,中共南澗縣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三農”問題,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