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摘要】在面對經濟環境日趨嚴峻,制造業盈利壓力加大的背景下,S公司通過成本核算、考核評價和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的推進,有效提升了供應鏈管理水平。在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成本優化管控的背景下,S公司的做法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成本核算;考核評價;信息系統; 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274
近年來,由于全球經濟環境日趨嚴峻,外部市場需求持續下滑,包括原材料、人工等要素成本持續增長,中國的制造企業盈利壓力持續加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末,全國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總額為77.67萬億元,同比增長4.5%,實現營業利潤4.47萬億元,同比下降1.5%。
2019年制造企業普遍存在增收不增利的現象,有效的成本管控成為眾多制造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隨著全球產業鏈的高度整合和專業化分工的持續深入,成本管控不再局限于產品制造成本,而是貫穿于產業鏈的全過程。包括研發、采購、生產、運輸、營銷、售后等各個環節。各環節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更是在公司的高質量發展和風險控制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S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家紡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企業,主要生產毛毯、件套、家居用品。經過近20年的發展,S公司建立了涵蓋研發設計、加工制造、海外分銷的全產業鏈,產品在美國市場占有率長期位居前列。但由于公司對實業管理缺乏有效管控,導致產業鏈效率和成本管控與業內領先公司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具體表現在:原材料、在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流轉不暢,導致產品停產;海外銷售平臺因為無法獲取生產和物流進度,被動囤積庫存;財務部門由于庫存盤點效率低下,導致成本核算準確率降低。由于內部供應鏈上各業務環節相對孤立,信息不透明、不在線,形成了各環節的等待和無效作業。由此更是造成了產品成本持續增加,競爭力持續下滑的局面,對公司規模擴大和盈利提升帶來一定挑戰。
針對上述情況,S公司對供應鏈系統進行了一體化管理改進,重點從成本核算一體化、考核評價一體化和信息系統一體化三大方面著手。打通端到端的物流和信息流,實現業務高效協同和創新,最終達到業務鏈整體成本最優和效率提升。
一、成本核算一體化
S公司的產品具有明顯淡旺季之分:其中二、三季度為產品旺季,產能供不應求。一、四季度則為產品淡季,產能閑置嚴重。S公司原有的成本核算體系中,單位產品成本包括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而淡旺季的明顯差異,導致淡季產品的單位制造費用顯著高于旺季產品的單位制造費用。業務部門傾向于在旺季接單,從而加劇了生產部門的產能差異。在一體化管控策略中,S公司的成本核算體系有兩大改進。
首先,S公司轉變了原有的產品成本核算方式。將生產部門設計產能所分攤的單位制造費用作為標準制造費用。形成標準單位成本的組成部分。實際制造費用超出標準制造費用的支出全部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考慮到淡旺季的特殊情況,公司將標準制造費用進行了彈性系數分配:二、三季度的彈性系數為1.1,一、四季度的彈性系數為0.9。從而鼓勵業務部門合理分配訂單,促進產能在全年的均勻分布。
其次,S公司形成了涵蓋生產和銷售部門的整體成本分析模型。原有的成本分析模型中,S公司的成本構成在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中相互割裂。生產部門僅關注研發和制造成本,銷售部門僅關注物流和銷售成本,從而導致產品成本在全流程的占比情況并未能及時有效的獲取,影響產品訂單的獲得和客戶的選擇。在一體化管控策略下,S公司以銷售部門下達給生產部門的訂單號作為主數據,以此歸集兩個部門的產品成本。考慮到S公司更加關注營運資本投入和研發投入和售后投入,因此原有的成本分析模型中增加了研發成本、資金占用成本和售后服務成本。從而建立起面向客戶和產品的成本分析模型,為公司合理配置資源,開拓產品和客戶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考核評價一體化
成本核算一體化是優化供應鏈成本控制的基礎。而考核評價一體化則是充分調動各部門積極性,合理配置資源,實現戰略落地的重要保障。在考核評價一體化策略下,S公司將原有的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進行合并,考核評價基于銷量、產量和全過程成本進行一體化考核。在具體考核方式上,引入承包制原則:生產部門作為經營主體,銷售部門作為承包主體,公司作為投資主體。生產部門的年度考核利潤中,采用固定資產的市場平均租金替代現有部門的折舊攤銷成本;同時剔除高于市場平均人工成本的部分。銷售部門的年度考核利潤中,則需要額外承擔超額的人工成本,以及部門整體的營運資金占用成本。公司作為最終兜底方,承擔生產部門的折舊攤銷成本以及固定資產資金占用成本。通過上述考核機制的優化調整,生產部門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激發,銷售部門則對產能的合理安排承擔更多責任。公司則對整體資產的投入負責。從而使得部門的責任更加清晰,目標趨于一致。
三、信息系統一體化
S公司原有的生產、銷售業務系統較為分散,多個系統間的孤島作業造成信息傳播滯后且失真,無形中增加了產品的整體成本。S公司充分認識到信息化、智能化在供應鏈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信息系統一體化的背景下,S公司通過建立供應鏈云平臺,打通信息孤島,統一生產流程,提高信息傳播效率,降低溝通成本,促進降本增效。其中,S公司針對生產計劃、倉儲管理薄弱的現狀,構建了訂單生產數據平臺,并重點升級了智能倉儲系統、智能生產系統和齊套排產系統。
智能倉儲系統重點解決了原材料和在產品在出入庫過程中的在線信息獲取和共享問題。通過RFID標簽系統,可以一次性讀取標簽內的所有信息,并自動運算進貨位和出貨位。同時,倉庫內讀寫器實時讀取在庫貨物標簽信息,并與倉儲信息進行核對,隨時排查,實現實時盤點。
智能生產系統則能夠有效解決訂單生產到產品完工的計劃、執行和監控過程。當生產管理系統接收到銷售部門在數據平臺發出的生產需求后,通過比對BOM信息和原材料庫存,得出所有采購件和自制件的計劃建議,并向倉儲中心和采購中心分別下達物料需求和采購需求,再協同物流中心,及時安排原材料和在產品在生產車間的流轉。
為了防止原材料不齊導致生產線停滯,排產前,通過齊套排產系統對生產訂單的物料齊套情況進行檢查,不齊套不排產,并反饋排查原因。已齊套的直接向倉庫預約物料,已預約物料顯示占用狀態,防止多個訂單搶用。當已齊套的生產計劃指令下達后,智能生產系統將自動獲取生產信息,并在生產線中進行流轉,而所有信息也都將上傳至數據平臺實時查看和處理。
信息系統一體化的建設,實現了訂單獲取到產品完工的全過程在線控制,實現了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的高效協同。極大提升了產品生產效率和質量,并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
S公司的供應鏈管理提升,并未局限于固有環節的改進,而是通過成本核算一體化、考核評價一體化和信息系統一體化的建設,有效改善了原有的粗放、低效的管理模式。在內部供應鏈各環節實現了產品流和信息流的高效運轉。為公司科學決策、精益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