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萍
【摘要】自從進入初中階段,學生開始由兒童期向青春期跨越。心智的逐漸完善和身體的不斷發育,使他們出現了個人意識和萌發了青春欲望。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波動很大,最明顯的表現是封閉自我、迷茫和叛逆。這時期,班主任的教育和心理疏導很關鍵,只有真正打開學生的心扉,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促使學生健康成長。筆者認為,架構師生和諧溝通的橋梁,班主任身上具備的“三心二力”最為重要,那就是愛心、細心、同理心、親和力和人格魅力。
【關鍵詞】有效溝通;愛心;細心;同理心;親和力;人格魅力
初中學生隨著青春期的發育,開始出現和萌發了獨立的個人意識和青春欲望,導致他們心理上發生很大變化。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心理封閉性,他們開始渴望擁有獨立性,不再愿意將內心世界向外袒露。自我意識的萌發,導致學生把父母的關心愛護、學校的教育理解成對自己的一種束縛,對父母以及老師正常的教育有所抗拒,出現溝通不暢的問題。然而,這一時期的學生會出現學業上的升學壓力、在學校里和同學相處出現的問題,身體的成長發育和青春期心理變化帶來的壓抑苦悶以及與父母之間在不同問題上的看法差異引發的矛盾等等問題。如果不及時進行正確引導疏導,往往會走進一些心理誤區,對學生造成傷害。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老師,不愿意與老師開誠相見,那么談論任何教育總歸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因此,學會和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對于初中班主任來說尤為重要。如何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筆者認為,班主任身上體現的“三心二力”就是架構師生和諧溝通的橋梁。
一、班主任的愛心
初中學生由于處在個性的發展和逐漸完善階段,自覺性和控制力不強,在學校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是在所難免的,這也是需要班主任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但此時的教育不應是一種冰冷的紀律教育,而應該是一個師生心靈碰撞的過程。班主任的愛心在此時顯得格外重要,因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班主任的愛心就是這個碰撞過程的催化劑。學生在接受老師的教育過程中,如果能真切地感受到老師的愛,他必將不再抵觸逆反,而是敞開心扉,從心底對班主任產生信賴感。班主任的愛心,不僅要體現在學生學習方面,還應體現在生活方面。若班主任的教育飽含著愛,學生處處都能感受得到,從而自然理解老師對自己的教育,為的就是自己的成長,是真心對自己好。學生也自然將心換心,把班主任當成知心朋友、心靈導師。這樣一來,師生溝通就成了一種心靈和諧交融的過程。
二、班主任的細心
老子在《道德經》告誡人們:“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同樣,在師生溝通當中,班主任的細心也很關鍵。我們知道,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不同,他們性格養成有所不同,所以面對學校的教育,他們接受教育的態度和方式也會各有差異。因此,班主任的細心是與學生進行溝通的前提條件。在溝通之前,作為班主任要心中有數,細心做好溝通的前期準備,包括以下內容:這個學生品性如何、成長經歷、家庭背景,身上有哪些優點和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細心分析學生問題所在,溝通起來針對性強。班主任力爭在溝通交流時,對學生的優點多給予肯定,讓學生感覺老師對自己一直以來都是關注的,也看得到自己的優點,也能準確指出自己的不足,幫助自己改正錯誤,從而使學生對老師的教育自然不會有過多的抵觸。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班主任要細心觀察,注意學生的心理和情緒的波動情況,重視學生的情感需求,采用循循善誘的方式,打開學生心扉,走進學生心靈,進行和諧的心靈溝通。
三、班主任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提出人本主義心理學概念,也稱為“共情,通情達理”。在師生溝通中,蘇霍姆林斯基用一句話把它直觀地表達出來,這就是“時刻不忘自己也曾經是孩子”,也就是說教師要對學生的“孩子性”給予理解和尊重。初中學生由于處在青春叛逆期,很多行為被自身情感情緒所支配,容易和同學、老師發生矛盾沖突,導致師生之間溝通存在障礙。如果教師用單純說教式的教育對學生進行教育,只會起到反作用。雖然學生都懂基本道理,但是他們不愿依照道理去做,只有同理心才能突破師生溝通的障礙。作為班主任,在和學生溝通的時候,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除了主動地俯下身去了解問題所由,癥結所在以及提出解決之道之外,更需要準確地傳達給自己對他的理解。班主任能夠努力站在學生的位置和角度去認知和體驗學生的看法與感覺,讓學生從心理上滿足了馬斯洛需求第四層,感到溫暖、感到安全、感到受尊重,這樣的溝通交流,橫亙在師生之間的障礙自然消弭了。
四、班主任的親和力
《學記》有言:“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親近自己的老師,才會相信、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同一道理,只有具有親和力的老師,學生才愿意和進行心靈溝通,才會接受老師的教育。班主任的親和力指的是班主任身上所具有的一種特有素養,學生跟老師在一起,內心沒有距離感,感到如同親人般親切,如同朋友般友愛,心靈交契而感愉悅平舒暢。一直以來,師道尊嚴是傳統教育所強調的內容。因此,許多班主任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威和尊嚴,總是板起面孔,不茍言笑,與學生保持比較遠的距離。這樣的老師常常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和戒備心理,不利于師生的溝通。因此,為達成師生的和諧溝通,親和力應成為班主任在工作中積極學習和修煉的內容。它具體表現在班主任個性謙和寬容、言語風趣幽默、心態積極樂觀、對學生尊重信任、民主平等、賞識真誠,等等。有親和力的班主任,必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學生必將對其心悅誠服。那么,師生關系輕松愉快,相處融洽、溝通自然也會更為順暢。
五、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師生有效溝通中的根本。人格魅力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在《論語》里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也正因獨具一格的人格魅力感染并影響了他的學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以至于后來被尊為萬世師表。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也認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師的人格作用。因為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包涵了自身情操高尚、作風正派、品格真誠、才華橫溢、態度友善、情緒穩定、有擔當、敢負責等幾個方面。這些都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熏陶,學生和班主任在一起如沐春風,對老師敬仰無比,在心里把老師樹為榜樣。師生間的溝通自然融洽無比,達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班主任身上體現出來的“三心二力”,對于學生而言具有強大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感其誠,摹其行,這樣師生之間心靈相契,溝通自然舒暢,和諧的師生關系必將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柒展明.淺談班主任的談話技巧[J].基礎教育研究,2009,17.
[2]林月紅.新形勢下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溝通技巧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