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娟
【摘要】當前中學生的日常行為,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偏差,這些不規范的行為,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而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家庭、社會及校園內的不良風氣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面對這一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策略入手進行改善:(1)及時建立家庭與教育機構的良性溝通;(2)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3)重視并開展加強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活動。
【關鍵詞】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策略
當前中學生的日常行為,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偏差現象。例如,穿奇裝怪服、不講究衛生、舉止不文明、習慣性說臟話、抽煙喝酒、沉迷于網絡、打架斗毆,等等。這些不規范的行為,不僅直接影響著中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學校的教育管理和社會的進步,甚至會影響到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國家未來的發展。中學生出現這些不良行為的原因主要有:(1)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錯誤的家庭教育理念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2)社會不良文化的影響;(3)學校的管理方面的不足。
初中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家庭、社會、學校三者是分不開的。針對當前中學生日常行為出現偏差的情況,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策略入手進行改善:
一、及時建立家庭與教育機構的良性溝通
常言道:“三歲定八十。”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跟他們幼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息息相關的。
當前社會,人們對學生受教育的意識越來越強,也越來越早,早教機構、托兒所及幼兒園林立。家長及監護人把學生送到早教機構、托兒所及幼兒園以后,并不意味著把對學生教育責任完全托付給他人,以便自己能安心工作。把學生送到一些教育機構,不單是讓學生得到妥當的照顧,或者提前接受教育,同時,家長及監護人也應該在這里學習一些先進的、科學的教育理念。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期要讓孩子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這些教育理念是需要家長們去學習去了解知悉,并且需要踐行。
教育方法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及時建立家庭與教育機構的良性溝通,家長們知道自己的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應該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內容,有著某些特點的學生又應該采取怎樣的教育手段或方式,用科學的教育理念指導自身,讓每一位家長都能做孩子的良師。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
我們都知道成長的環境對個人影響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效果也會間接甚至直接影響社會教育及學校教育。家長們的言行舉止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動態的反映,良好的家庭環境,不僅對學生性格及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有積極的作用,而且對他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是有益的。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學生,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看待某些社會問題,讓學生們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時,有意識地趨向積極向上的、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方面。
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往往不能憑一己之力,它需要大家同心協力去打造。學校經常會采取一些積極措施,雖然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不是學校所能做到的,但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在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方面,學校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學校可以加強與家庭的聯系,例如,經常進行家訪、電訪,或者邀請家長們來學校跟教師們共同探討教育問題,又或者開展家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第二課堂活動。家長們是來自社會各界的,這些措施不僅有利于協調好家校教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協調社會各界力量辦好“家長學校”。
三、重視并開展加強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活動
中學生行為規范教育,主要是引導受教育者以文明素質作為行為準則,教育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負責、學會追求,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行為習慣。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始終應當堅持向學生講明道理、提高認識,讓學生真正認識到《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每一條都有精辟獨到之處,都是科學合理的要求 ,都是中學生在日常行為中應當遵守和必須做到的。認識到行為規范的養成是建立正常教育秩序、社會秩序的基礎,是學校開展工作的保障,也是形成優良班風、校風的基本條件;它對個人成才、對提高民族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搞強制灌輸。否則,學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自律道德,只會造成師生情緒對立,或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可能達到規范教育的目的。
學校可以經常開展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活動,例如,進行跟習慣的養成有關主題的進行在國旗下的講話;進行以培養學生孝敬父母為主題的一些實踐鍛煉;經常進行檢查評比活動,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在班級里開展主題活動或者辯論會,充分發揮班集體的教育功能等。
我們知道,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老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老師的言行舉止,學生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容易被潛移默化;同時,教師又是中學生一代心靈的啟蒙者和塑造者,因此,還要求教師要不斷充實和完善自我。組織教師進行繼續教育的培訓,在校內外進行教研活動等,使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得到不斷提高。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的、教書育人的教師隊伍,這樣更加有利于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從一定意義上說,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中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階段,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是學生從事其他活動的重要前提,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優良品德形成的標志,我們在關注學生的成績和追求升學率的同時,應該加強中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教育,要把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作為一項基本文明工程建設來抓,堅持全面要求,從點滴做起,分布實施,嚴格訓練,常抓不懈。在教育方法上,既要有共同要求,又要有具體目標,還要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區別對待,因人施教。要時時抓、處處抓,使之成為班級、學校的一項長期的一貫的工作,有計劃、有目的地形成制度,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使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長期有效地進行下去。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從而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使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吳海軍.職業中學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J].科教文匯,2010(1).
[2]別忠全,楊麗娟.淺談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