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黃金,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錢!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貨幣天然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然是貨幣。”黃金作為商品交換的等價物——貨幣,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我國,黃金正式成為被國家承認的流通貨幣的正史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
《漢書 · 食貨志》中說:“凡貨,金錢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詳靡記云。太公為周立九府圓法:黃金方寸,而重一斤;錢圓函方,輕重以銖;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故貨寶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又說:“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為名,上幣;銅錢質(zhì)如周錢,文曰‘半兩。”
黃金和白銀在人類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中一直充當著硬通貨幣的角色,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最終的著落點無非就是“金銀”二字,可以說,對黃金價值的認可早已深深刻在人們的骨子里了,千百年來人們對黃金的價值崇拜幾乎達到了迷信的程度。
誠然,黃金作為貴金屬自身價值和它作為天然貨幣的流通性能是不可否認的,其作為大眾投資品備受青睞也是理所當然的。尤其是在其他品類投資風險增大的時候,黃金投資往往會高歌猛進,利好不斷。也正是因為黃金作為天然貨幣的卓越流通性,黃金的價值保值和投資避險功能更是被人們深信不疑。所謂亂世藏金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廣大投資者產(chǎn)生了嚴重的誤導,認為投資黃金是“安全的”、是可以“避險和抗通脹”的。
然而現(xiàn)實往往不會盡如人意,任何投資活動都不可能是零風險,即便是被普遍認為“安全”的黃金也是如此。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自2010年至2019年的10年間,黃金的復合回報率為3.29%。在此期間內(nèi)黃金價格最高漲幅達29.6%,而最大跌幅達28.3%。如果以投資品價值浮動來評價10年間的黃金價格走勢,幾乎可以用“暴漲暴跌”來形容。即便只從這10年間的復合收益率來看,作為投資品種的黃金也可謂是表現(xiàn)平平,僅僅是達到了“不賠”的水準。由此可見,如果僅僅是把黃金作為財富載體而持有和收藏還是可以的,但如果是以盈利為目的投資,黃金的表現(xiàn)就不如人意了。
那么,黃金是不是就不值得投資了呢?當然不是。在理財投資領(lǐng)域,從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規(guī)律可循,任何投資品都是在收益和風險的博弈中體現(xiàn)價值的。作為大眾投資者,無論投資什么品類,都須對投資品本身進行充分的了解和理性的分析,除此還要有合理預期及良好的心態(tài)。
與其他投資品類相比,影響黃金價格變動的因素更多更復雜,分析預判需要的知識儲備也更多。作為普通投資者,如果是以長期保值目的做中長期投資或許是比較理性的選擇,但如果是以短期內(nèi)價格波動來賺取差價為目的,那就需要謹慎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