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股市來說,長期處于低迷的運行狀態,這與以往指數編制方案設置有所偏差等因素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性。不過,對股票市場來說,歸根到底還是經濟的晴雨表,但這些年來,中國股市的波動表現卻與經濟環境的表現有所偏差,并未很好反映出經濟晴雨表的作用。
談及上證指數,對投資者來說,總會產生出一種感慨,即上證指數長期處于停滯不前的運行狀態。10年前中國股市只有3000點附近的點位,但10年后的今天,上證指數仍然處于3000點的位置。假如把時間向前推移幾年,上證指數最早觸及3000點的時間,則是在13年前。
多年來,中國股市長期處于牛短熊長的運行狀態,而3000點更被市場認為是一種強大的魔咒效應。但是隨著指數編制重大改革的到來,這一系列問題可能會得到較好的修正。
滬弱深強成為市場常態化現象
這些年來,對A股投資者來說,感受最深刻的莫過于滬弱深強的運行格局。不過,相對于深市市場,上證指數或者上證綜指在指數編制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差異化的表現。例如,上證綜指的樣本股是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部上市的股票,包括A股和B股,并反映出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價格的變化情況。與之相比,深證成指則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主要股指,且按照一定標準選出500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股。與此同時,深證成指用樣本股的自由流通股數作為權數,采取派氏加權法編制而成的股價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來深市市場出現了一輪轟轟烈烈的擴容過程,中小板以及創業板的擴容速度明顯提升,且聚集了大量的新經濟企業或科技創新企業,為深市市場帶來了新的元素以及新的投資活力。
與之相比,上證指數的樣本股,則更多反映在傳統周期行業身上,且四大行、兩桶油以及一批傳統周期股票占據了上證指數很高的權數比重。但是縱觀這些年來傳統周期股票的走勢,卻出現了陰跌不止或長期筑底的行情,由此導致市場指數的長期低迷,這也是上證指數牛短熊長的真實寫照。
歷史上的三次指數編制方案調整
回顧上證指數的發展歷史,從1991年7月15日開始正式發布,時至目前,已經有29年的歷史。不過,歷史數據顯示,上證綜指經歷了三次重要的指數編制調整,分別是1999年、2002年以及2007年。但是從這三次的指數編制調整方案來看,均與新股計入時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但是從現行的指數編制狀況分析,卻存在著一些漏洞。例如,新股上市后的第11個交易日開始計入指數,但在實際情況下,對不少新股來說,在上市之后的第11個交易日,往往存在一定的價格溢價,待新股創出了一個階段性新高之后,則迎來了漫長的調整行情,后來可以重返這一高點的股票為數不多。
與此同時,因以往上證綜指的樣本股設置原因,卻給予傳統周期股票以及部分大盤權重股很高的權數比重。由此一來,上證綜指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類股票的約束,并導致市場長期低迷的走勢。
實際上,上述兩個原因,也是導致市場指數長期低迷的原因之一。對指數編制的重要性改革,就顯得非常關鍵,甚至稱得上迫在眉睫。
指數編制迎來重要性的改革
千呼萬喚始出來,多年來市場期盼著上證綜指指數編制改革措施的出爐。讓人感到振奮的消息是,上交所從今年7月22日起修訂上證綜合指數的編制方案,將會從一定程度上扭轉中國股市長期低迷的運行格局。
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指數樣本被實施風險警示,將會從被實施風險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將其從指數樣本中剔除。
其次,日均總市值排名在滬市前10名的新上市證券,將于上市滿3個月之后計入指數,而其余新上市證券將會在上市滿1年之后計入指數,從而避免了以往上市第11個交易日計入新股,導致指數波動加劇,市場指數趨向于失真的風險。
此外,針對今年7月22日起的指數編制方案重大改革,增加了更多的新元素,包括紅籌企業發行的存托憑證、科創板上市的證券等,將有望計入上證綜合指數。
雖然歷史上出現了多次指數編制方案的改革,但與以往幾次相比,這一次的改革方案更顯誠意。
例如,對被實施風險警示股而言,將會被剔除樣本股,這將會降低績差股或問題股對市場指數帶來的干擾影響。經過這一輪洗牌,實際上將會提升市場的投資活力。
又如,對以往新股上市后第11個交易日計入市場指數的舉措,卻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場指數的調整壓力。但是,從新方案內容來看,對普通新股來說,在上市滿一年之后計入指數,而對日均總市值排名前十名的新股,則在上市滿3個月后計入,這較好減緩了新股上市初期的大幅波動風險,降低了次新股上市后股價波動對市場指數的沖擊影響。
此外,增加了新的元素,如科創板企業、新經濟企業等,這些企業的納入將會從一定程度上提升整個市場的投資活力。隨著未來科創板市場的持續擴容,估計未來科創板企業對上證綜指的影響也會趨于提升,未來上證綜指也將會逐漸減少對傳統周期股票的束縛與依賴,更有利于提升市場指數的活力。
對中國股市來說,長期處于低迷的運行狀態,這與以往指數編制方案設置有所偏差等因素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不過對股票市場來說,歸根到底還是經濟的晴雨表,但這些年來,中國股市的波動表現卻與經濟環境的表現有所偏差,并未很好反映出經濟晴雨表的作用。由此可見,隨著市場指數編制改革的到來,將會逐漸糾正以往經濟晴雨表功能失靈的表現,并通過增加新的元素、新的標的等,來不斷提升中國股市的投資活力,增強中國股市的長期投資吸引力,此舉具有非常積極的戰略性意義。
郭施亮
畢業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經濟學碩士。曾任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基金經理。現任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與執行總經理,任CCTV-2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
A股編制方案扭轉中國股市的表現
首先,指數樣本被實施風險警示。
其次,日均總市值排名在滬市前10名的新上市證券,將于上市滿3個月之后計入指數,而其余新上市證券將會在上市滿1年之后計入指數。
此外,針對今年7月22日起的指數編制方案重大改革,增加了更多的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