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智


回看2019年,代表互聯網金融模式的P2P絕唱與傳統金融的開放相交織,金融出現了新變革,銀行、券商、保險、資管等行業的發展都在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金融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果說央行“金融科技三年規劃”是點燃行業的一把火,那與之相隨的對大數據的雷霆整治,就是當頭潑下的一盆冰水。
面對國內的嚴監管形勢,很多金融科技企業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海外,更確切點說,投向了東南亞。始于2017年的金融科技企業出海潮,已經在東南亞生根發芽,甚至不乏成長為獨角獸的機構。
3年過去,東南亞的經濟、金融基礎設施、金融監管都出現了極大的變化,金融科技對金融業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20年,東南亞還會是國內金融科技企業出海的好去處嗎?
東南亞經濟增長紅利不再
嚴格意義來講,東南亞包含11個國家,但一般來講,由于緬甸、柬埔寨、老撾、文萊、東帝汶等5個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設施、經濟總量等方面過于落后,故在此不做分析,本文重點分析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越南等6個國家的經濟增長與金融科技發展。
毫無疑問,人口和宏觀經濟發展情況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地位的重要因素,也是金融科技企業出海選擇要考慮的首要因素。經濟發展情況反映基礎設施的建設,關乎金融科技的應用,人口則反映市場空間和潛力的大小。經濟發展紅利與人口紅利直接影響金融科技出海的可能性和成功概率。
首先看下宏觀經濟的增長情況。在多年的高速增長后,東南亞總體經濟增速明顯放緩。2019年前三季度,東南亞前三大經濟體增速全面下滑,菲律賓、越南雖然保持較高增速,但總量相對較?。ㄒ妶D1)。
具體來看,東南亞第一大國印尼,GDP季度增速創兩年內新低,印尼央行的連續幾次降息仍未挽回經濟增速的下滑。OECD預測其全年經濟增速為5.04%,遠低于印尼央行預測的5.3%的水平。
依賴出口的泰國經濟,在中美貿易摩擦過程中受到嚴重沖擊。泰國央行預測2019年GDP增長2.5%,創下5年以來的新低,而預估2020年的增長率為2.8%。
相比之下,馬來西亞作為東南亞第三大經濟體,保持了較快增速,雖然第三季度創2019年全年新低,但馬來西亞政府仍然預測其全年經濟增速為4.7%,與2018年持平。世界銀行對其2020年經濟增速的預測稍顯保守,為4.5%。
新加坡同樣增速下降,2019年新加坡GDP增長約0.7%,創10年新低,而2018年為3.1%。新加坡當局預計,2020年經濟增速將在0.5%至2.5%之間,新加坡最大銀行星展銀行更加悲觀,預測增速為1.4%。
菲律賓在連續多次的降息以及政府基建投資的刺激下,經濟增速在第三季度強勢反彈,2019年預計取得6%的增速,但仍低于2018年6.2%的增速。
越南和菲律賓相似,2019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速都比前兩個季度更高。越南2019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上升到7.31%,整個2019年前三季度,越南GDP實際增速達到6.98%,2019年GDP增長7.02%,略低于2018年的7.08%。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2019年整個東南亞的經濟增速都創下新低,雖然整體增速仍高于世界經濟平均發展水平,但增速已放緩,且經濟增速預期有可能進一步降低。經濟發展帶來的企業發展紅利及人口紅利都有所下降。
東南亞監管趨緊
在國內金融科技企業出海初期,東南亞市場就如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初期一樣。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新金融模式,享受到了東南亞經濟快速增長和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尤其是2017年,堪稱中國移動支付的“出海年”。
但就如國內的互聯網金融發展一樣,隨著一系列的惡性催收、砍頭息、曝通訊錄等風險事件的發生,東南亞各國的政策收緊,對于外資金融科技類企業的監管更加嚴格審慎。
例如,印尼金融服務監管局(OJK)在2018年9月公布的一份金融科技貸款機構黑名單顯示,共有407家企業被列入黑名單,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國企業。
在創新監管上,印尼還效仿新加坡,實行“監管沙盒”機制,并借鑒國內金融監管經驗,實行牌照管理。就在前不久,OJK下發了一批網絡借貸注冊信,共計20家平臺獲得資格。其中3家為中國出海金融科技企業,分別為陸金所、360金融和信也科技(原拍拍貸)。
而除了印尼外,越南的金融科技監管政策同樣趨緊。雖然目前越南國家銀行(中央銀行,SBV)主導成立的金融科技指導委員會尚未出臺相關法律,但消費貸實行牌照制管理,現金貸也即將迎來較嚴格的監管政策。SBV也正在評估關于金融公司運作更為嚴格管理的第43號通知修正案草案,例如將未償還貸款總額的現金貸款利率收緊至30%,更嚴格地管理借款人(僅限現有客戶)以及債務索賠等。
可以看到,隨著全球各國對于金融科技產業的重視,東南亞已經過了早期的監管套利時期,各國都在依照本國國情,借鑒其他地區經驗,實行了較為嚴格的金融科技監管政策。牌照申請難度和出海企業的合規成本都在不斷提升。
國內本土勢力崛起
除了受到經濟增長、人口和監管方面的影響外,國內金融科技企業出海東南亞遇到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不僅僅是國內企業間的競爭,更包含歐美等地和東南亞本土金融科技勢力的崛起。
在全球各地區中,東南亞廣闊的市場空間、豐厚的人口紅利被廣泛看作是金融科技創業新藍海,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金融科技機構蜂擁而去,金融科技融資額也屢創新高。
據CB-insights統計數據顯示,2016——2018年,東南亞金融科技融資額從1.25億美元增長至5.79億美元,增長率超過350%。而2019年前三季度,東南亞金融科技融資額已達7.01億美元(見圖2)。
在這些傳統金融機構中,由于在東南亞的金融科技布局較早,已經占據了較為重要的地位。如越南的消費金融市場中,FE Credit(遠東國際商業銀行,臺灣的大型商業銀行之一)已經占據超過45%以上市場份額,與排名第二的Home Credit(捷信消費金融)、排名第三的HD Saison(賽森)、排名第四的M Credit合計占據85%以上的市場份額,市場壟斷程度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