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致杰 王燦發
【摘要】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政府新聞發布會工作是做好疫情防控的新聞宣傳及輿論引導工作的關鍵環節,擔負著信息發布、撫慰民眾、澄清謠言、科普知識、動員社會的重要使命。現以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為例,從議題設置、輿論回應、傳播形式三個維度探討此次疫情事件新聞發布會的傳播效力,并針對個別疫情新聞發布會中暴露出的典型問題,提出堅守“求是”與“民本”的底線思維、健全信息發布的“對稱”機制、創新新聞發布會話語體系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聞發布會;傳播效力;新冠肺炎疫情
2019年歲末,新冠肺炎疫情襲擊湖北武漢并迅速席卷整個中國。政府的新聞發布會工作是做好疫情防控的新聞宣傳及輿論引導工作的關鍵環節,擔負著信息發布、撫慰民眾、澄清謠言、科普知識、動員社會的重要使命。疫情當前,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要“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完善疫情信息發布,依法做到公開、透明、及時、準確”的重要指示。[1]面對緊迫的疫情防控形勢與復雜洶涌的輿情態勢,提高我國新聞發布會的傳播效力,做好高效、權威、科學合理的信息發布工作是全國各級政府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保障。新聞發布會的傳播效力是指傳播主體在新聞發布的議題設置、輿論回應、傳播形式三個維度的能力和效果。本文將從以上三個方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事件新聞發布會傳播效力進行整體分析,并提出提高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聞發布會傳播效力的對策。
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新聞發布會制度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2],通常具有緊急突發性、群體蔓延性、高度危害性等典型特征,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即屬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政府的新聞發布會是指政府及相關衛生主管部門針對此次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信息、事態進展、處置措施向社會公眾發布新聞、闡述觀點、接受記者采訪及提問的公開會議活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新聞發布會是政府進行社會溝通、調控輿論的主要渠道,也是公眾在危機事件中獲取權威信息的重要窗口。2003年我國的“非典”疫情事件是推動我國公共衛生事件新聞發布會制度健全與完善的關鍵節點。“非典”期間,我國政府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聞發布會體制機制建設的積極探索與嘗試,使得我國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國務院各部委及省級政府三個層次的新聞發布工作機制在2004年得以迅速確立。[3]之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與法規,不斷完善與保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新聞發布與信息公開。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繁榮發展與輿論生態的深刻變革為政府的新聞發布帶來了挑戰,如何在新媒體語境下進一步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新聞發布會制度,是新形勢下提高政府危機治理能力、增強政府公信力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新冠肺炎疫情事件新聞發布會傳播效力的整體分析
(一)議題設置:聚焦疫情熱點問題,信息發布為公眾釋疑解惑
議題設置是政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與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新聞發布會中主動梳理與解答公眾關切的問題、進行社會控制與輿論引導的重要手段。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政府召開的多場新聞發布會不僅通過主動設置議題,聚焦疫情事件在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與熱點問題,及時更新疫情動態資訊,而且邀請專家進行相關的疫情防控知識講解,對疫情中傳播擴散的謠言進行科普澄清。
一是構建疫情防控動態專題信息發布模式,強化事實供給。及時、權威、準確、透明的信息是疫情期間穩定公眾情緒、凝聚共識的最佳方式。從疫情暴發到其后的疫情攻堅期,國家聯防聯控機制及各省市已召開多場重磅議題新聞發布會,緊密圍繞疫情病例數據、救治詳情通報、疫情防控措施、醫療物資情況、疫苗新藥研制、復工復產等主題進行。在疫情初期,湖北省的新聞發布會受到全國公眾的廣泛關注,梳理此階段的微博話題榜單可以發現,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的政府防控、醫院收治救治、物資緊張情況等熱點話題吸引了大量網民閱讀與討論。其中,武漢網民關注第一位的熱點議題是“收治救治”,其熱度指數高達90.91。[4]湖北省新聞發布會及時公布醫院新增開放床位數量,并于2020年2月5日詳細介紹了關于“四類人員”的集中收治措施及各項關鍵數據,深受網民的認可。
二是開設科普辟謠環節,助力真相領跑輿論。“后真相”時代,社交媒體平臺的崛起將人際關系重歸網絡社群與部落化,算法技術帶來的信息訂制與微信締結的“強連接”關系進一步使得謠言傳播圈群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因與公眾生命健康息息相關,更容易牽動公眾的敏感神經與情緒表達。先入為主的觀點與信息選擇的價值偏好提供了滋生“謠言”的溫床。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國家及各省市級的新聞發布會都開設了相關專家向公眾講解健康防疫知識的科普辟謠環節,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在通報疫情情況及回答現場提問過后,增加了專家介紹健康知識的環節。權威信息與觀點解釋的公開發布稀釋了謠言傳播的模糊情境,助力真相領跑輿論,重塑真實科學信息傳播的公共空間。
三是“抗疫平民英雄”加盟發言人角色,傳遞民間話語溫度。新聞發言人制度作為一項規范化、程序化、專業化的成熟制度在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新聞發布工作中發揮著公布權威信息、穩定社會輿論的重要功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發布會中,國新辦與廣東中山、浙江溫州都曾邀請奮戰在抗疫一線各個行業的工作者代表出席新聞發布會,醫護人員、基層干部、志愿者都走上新聞發布會前臺,分享自己在“抗疫戰爭”中的真實故事,增強新聞發布會的人情味與說服力。“抗疫平民英雄”加盟新聞發言人角色,在官方新聞發布會上以疫情一線工作者的身份親述自身經歷、傳遞平民聲音,是國家疫情防控治理工作的一種創新形式,也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凝聚民心的一次有益的實踐探索。
(二)輿論回應:對話姿態溝通公眾形成正反饋,回應失范遭受輿論質疑
社會輿論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伴生物,需要及時回應與正確引領。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疫情新聞發布會的輿論回應有的受到公眾肯定,有的引發爭議。充分把握輿情規律,了解公眾的信息訴求與關注點,有針對性地做出及時、專業、精準的輿論回應,是政府需要長期淬煉的重要功力。
一是回應關切與落實工作同頻共振,增設回應網民環節成為亮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新聞發布會的輿論回應是考驗政府危機應對與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公眾在疫情防控中的訴求、政府新聞發布會中的疫情防控措施、治理舉措、官員表現、存在的問題矛盾都會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疫情新聞發布會成為疫情防控治理工作中回應公眾關切、解決問題的重要公開平臺。上海市新聞發布會針對市民關注焦慮的買口罩難這一棘手問題做出多次回應,并及時跟進相關工作、推動問題的解決。在2020年2月6日的上海市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尹欣公布了明確的解決方案:上海統一實行“居(村)委會預約登記■指定藥店購買”的口罩供應模式,并表示會通過復工挖掘庫存產能、加大國際采購力度的方式從多方籌集貨源。這樣態度真誠、信息明確的輿論回應有效緩解了公眾的焦灼情緒。
二是“硬核”發言走紅網絡,“脫稿、用數據說話”引發網友頻頻點贊。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中扮演溝通媒體、回應公眾的橋梁角色,特別是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新聞發言人的信息傳達與解讀對于疫情治理工作順利開展、穩定公眾恐慌情緒、引導輿論正向發展起著助推器的作用,新聞發言人的話語表達、輿論應對也直接決定著信息傳遞、輿論引導的效果。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發布會中,“金句專家”張文宏、“硬核局長”焦雅輝、“天津福爾摩斯”張穎都因其“硬核”發言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的點贊好評。
三是“口徑沖突”“信息錯漏”遭受輿論審視,失范行為消解政府公信力。作為疫情暴發的中心點,湖北省的新聞發布會也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但是1月26日的湖北省新聞發布會卻成為飽受輿論爭議的反面案例。在這場發布會上,引發公眾質疑的地方主要有3個:第一,湖北省原省長在介紹湖北省生產口罩數量時出現3次改口,由“108億只”變為“18億只”再變為“108萬只”。第二,湖北省省長與武漢市市長在針對醫用物資的供應情況說明時出現了“全面緩解”和“仍然緊缺”的兩種“打架”口徑。[5]第三,三位發布者出現“不戴口罩”“口罩戴反”、會議結束后帶頭鼓掌的失范行為。當時正處于疫情防控的敏感關鍵期,同時也是疫情輿論沖突的高發期,此次新聞發布會中出現的“口徑沖突”“信息錯漏”“失范行為”等問題立即成為引爆輿論的熱點,引發公眾的不滿情緒,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傳播形式:媒介技術變革提高發布會傳播力,形式創新滲透民本意識
一是5G技術助力網絡直播,融媒合力打造疫情“云發布會”。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為新聞發布工作帶來了傳播能力與輿論引導能力的雙重考驗。隨著疫情的發展,從中央到各省市開始陸續把“線下”現場發布改為“線上”網絡直播發布會。湖北省在2月2日首次舉行了通過5G遠程網絡直播方式的新聞發布會。此次發布會采用新聞發布人、主持人、技術工作人員在現場,而記者全部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進行遠程在線提問。這次“云發布會”由人民日報客戶端、央視新聞客戶端等30多家全國主流媒體平臺同步直播,同時湖北省內共有120個客戶端也進行了全程直播。2月8日,山東煙臺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煙臺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演播室,以“學習強國”■“融媒體中心”的傳播平臺結合形式,舉行了一場網絡視頻直播發布會,來自中新社、齊魯晚報等20多家媒體的記者通過“學習強國”的視頻會議平臺向發布人提問關于“學生開學、企業復工”等疫情防控問題。2月15日,國新辦在武漢召開的疫情發布會也首次采用“云直播”模式。
二是新聞發布會“直插”抗疫一線,“發布■采訪”模式提高傳播力。“將新聞發布會開到抗疫一線”,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的又一創新形式。2月15日,國新辦在湖北武漢舉行疫情新聞發布會,這是近年來國新辦首次在京外舉行的新聞發布會。[6]疫情時期新聞發布會“直插”抗疫一線,不僅能夠更加及時、準確、深入了解抗疫一線的具體情況,構建權威、高效的發布機制,而且能夠鼓舞抗疫“戰斗”士氣,與一線的新聞工作者形成良好的互動協作,增強新聞發布會的傳播力與說服力。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同樣倡議將新聞發布會開到抗疫與復工復產的一線,并主張將發布會下沉到區,采取“發布■采訪”相結合的模式。2月18日,廣州新聞辦在黃埔區復工復產的基層一線召開專場新聞通氣會。據統計,截至2月6日,廣州疫情“現場版”發布會已占到其新聞發布會總數的1/4。[7]
三是配備手語翻譯體現“無聲”關愛,增大直播畫面展示細節關懷。2月4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第十場新聞發布會新增了一位現場手語翻譯。在疫情新聞發布會現場配備手語翻譯是2月3日北京聾協在微信平臺接到聽障人士的微信求助后通過北京日報客戶端發出的倡議,對此,北京市疫情發布會在次日便做出迅速反饋。這一舉動體現了疫情時期對殘障人士知情權的維護與保障,也引發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天津、上海等地相繼在新聞發布會現場直播時增設了手語翻譯,引發了網友的點贊好評。在上海疫情發布會的電視直播畫面中,手語直播的畫面大小由過去的“小框”變為“占到屏幕三分之一”,這個細節改變不僅是電視直播技術的一種突破,更體現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對弱勢群體的尊重與關照。
三、提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聞發布會傳播效力的策略探討
一是以事實和態度為首要原則,堅守“求是”與“民本”的底線思維。事實與態度是新聞發布會傳播效力的根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因其具有的突發性、與公眾利益緊密相關性、新聞價值強、信息傳播范圍廣等特征引起公眾的高度關注。因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的公開透明是構筑政府公信力、消除公眾疑慮、穩定社會情緒的重要法寶。事實和態度是新聞發言人在危機應對時的首要原則,而講真話、敢擔當則是新聞發言人最應掌握的、以不變應萬變的首要技巧。其一,講真話就是要實事求是。只有用真實、科學的信息與數據服眾,才能避免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疫情形勢被公眾過度解讀與誤讀的問題。回顧湖北省1月2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關于口罩年生產數據“三易其口”的信息通報,體現出新聞發言人在會前缺乏對疫情相關數據的有效核實,同時也對未來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新聞發布中需要重點加強疫情數據管理、提高數據透明度和精準度提出了更嚴格確切的要求。其二,敢擔當就是以坦誠之心面對公眾,以敢于擔責的態度回應公眾,以“民本”思想貫徹整個新聞發布過程。值得注意的是,多場新聞發布會在介紹疫情病例時,還詳細公布了確診病例的詳細活動軌跡,這種將核心信息逐步細化的過程正體現了以人為本、回應公眾關切的信息發布理念。浙江省在1月2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坦承當前醫用物資儲備緊缺,向社會各界發出求助,引發眾多網友的“心疼”與理解。
二是以溝通和互動為重要抓手,健全信息發布的“對稱”機制。對稱性公共關系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托,它強調的是“雙向溝通、雙向平衡、公眾參與”[8],而信息對稱則是對稱性公共關系中的重要組成元素。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出現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信息發布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這不僅導致發布者之間的信息差異,而且會導致疫情信息傳遞的延遲與輿論溝通的滯后。如1月26日湖北省新聞發布會中,“全面緩解”與“仍然緊缺”兩種口徑不一致,正是領導干部之間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后果。缺乏及時、有效的信息協調與互通機制消解了信息發布的精準性與公信力。第二,信息發布者的輿論回應與公眾的信息關切不對稱。信息發布者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輿論應對相對更關注事件本身的短期焦點問題,而公眾往往在事件的不斷發酵中持續關注并追責制度運行、社會矛盾等長期存在的問題。[9]如疫情當中的“湖北紅十字會”事件,公眾追問捐助物資的調配問題,雖然湖北新聞發布會已做出“確實存在周轉調配不及時”的回應,但是其間發生的“截捐”“切斷央視記者直播”“山東壽光蔬菜”等觸怒公眾的輿情事件再次將湖北紅十字會的運作機制及公開透明問題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2020年2月4日,湖北省紀委監委對湖北紅十字協會的3名職能部門領導進行了問責與處分后,輿論逐漸平息。因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聞發布會的信息發布與輿論應對必須重視公眾的情緒關切,及時關注并整合社會意見,要將事件的短期調查結果與長期問題追責相結合,才能有效消解公眾質疑,重塑政府公信力。
三是以內容和形式為突破口,創新新聞發布會的話語體系。政治行為需要話語的影響與控制,新聞發布會語言是政治話語與新聞話語的結合體,具有向公眾傳遞信息、引導輿論的政治話語屬性。[10]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聞發布會的話語內容、風格、形式直接影響信息發布、輿論回應的傳播效果。新冠肺炎疫情發布會根據疫情發展階段,設置專題信息議題、“硬核”話語受到輿論肯定,“抗疫一線”工作者加入新聞發言人角色、“云發布會”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改變,都成為創新新聞發布會話語體系的突破窗口,也為今后突發公共衛生新聞發布會的話語體系建構提供了良好的借鑒,但仍有提升的空間。第一,在話語主題方面,新聞發言人應統籌把握好宏觀議題與微觀議題的關系。不僅在信息發布中關注疫情防控的宏觀大局,而且也要兼顧好民間輿論場中的個體遭遇與公眾訴求。政府、媒體、專業人士三者在新聞發布會中應打破信息壁壘,形成互相監督、互相補充、協調暢通的話語體系。第二,在話語風格方面,新聞發言人應積極轉變傳統話風,摒棄官話、套話、念稿的作風,將核心信息條理化、將專業概念通俗化、將具體數據實例化,提高議題的穿透力、信息發布的公信力。第三,在話語形式方面,新聞發言人應以融媒技術為重要依托,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模態話語表達方式,提高話語表達的生動性與感染力。
四、結語
“疫情就是大考”。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新聞發布會是考驗政府官員媒介素養、輿情應對能力、信息發布能力、危機處理能力的綜合考場,也是對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重要檢驗場。在媒介技術變革與輿論生態發生深刻變化的語境下,我國新聞發布會工作必須以事實和態度為首要原則,堅守“求是”與“民本”的底線思維;以溝通和互動為重要抓手,健全信息發布的“對稱”機制;以內容和形式為突破口,創新新聞發布會的話語體系。如此才能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更好地擔負起信息發布、引導輿論、動員社會的重要使命。
(本文為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黨報黨刊話語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2-24(02).
[2]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令第376號)[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6399.htm.
[3]侯迎忠.新媒體時代政府新聞發布制度創新與路徑選擇[J].暨南學報,2017(4):119.
[4]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輿論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哪些熱點?數據告訴你[Z/OL].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微信公眾號,2020-2-22.
[5]陳昀符,策旭,李俊強.湖北疫情新聞發布會輿情特點解讀[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GB/n1/2020/0213/c429781-31585920.html,2020-02-13.
[6]許雯.發布會開到戰疫一線,國新辦將首次離京舉行新聞發布會[EB/OL].https://news.sina.cn/gn/2020-02-14/detail-iimxxstf1500951.d.html.2020-02-14.
[7]裘萍.37天32場!疫情下的廣州新聞發布機制如何高效運轉[EB/OL].http://news.southcn.com/gd/content/2020-03/06/content_190515
196.htm,2020-03-06.
[8]方雷.非對稱性關系下的疫情應對與治理現代化[EB/OL].http://www.rmlt.com.cn/2020/0217/569250.shtml,2020-02-17.
[9]張志安,聶鑫.政務傳播與公眾關切之間的錯位及輿論引導策略[J].青年記者,2020(3).
[10]陳麗江.政治話語與新聞話語:政府新聞發布會話語的語類辯說[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7(9):48.
(郭致杰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8級新聞學博士;王燦發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