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毅 馮子逸

【摘要】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廣告界全面迎接數字廣告和智能技術挑戰的一年,同時,見證了中國現代廣告業40余年來的快速發展。廣告作為一門綜合應用學科和實踐性學科,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不斷成熟,在2019年貢獻了豐富和多維的研究成果。追蹤學術論文現狀,梳理熱點問題,對于廣告學科建設及廣告行業升級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廣告;新中國成立70周年;學術論文;年度熱點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廣告界全面迎接數字廣告和智能技術挑戰的一年。品牌廣告主積極面對數字化轉型,廣告公司努力突破技術壁壘,數字營銷持續賦能,本土品牌和國潮興起,互聯網廣告勢頭強勁,數據保護和隱私監管更為嚴格?!凹夹g+”給傳統廣告業帶來壓力,中國廣告行業在不斷突破與演變。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追蹤2019年1月至12月發表的廣告CSSCI文獻,梳理2019年廣告學研究熱點,探究廣告產業在技術沖擊下形成的變革與創新。
一、2019年廣告學核心研究文獻及創新點
本文在知網中檢索到2019年標題含有“廣告”的CSSCI文獻共186篇,為聚焦廣告學研究,排除了系統工程與管理科學、統計學與預測、信息科學與情報等主題論文,最終對2019年的154篇文章進行內容分析。由指導專家帶領研究生團隊,基于中圖分類法基礎,分別對文章內容進行人工編碼,并根據初步結果進行比對復核,最終將每一篇文章的研究主題歸納到9個主題標簽詞(見表1)展開研究,完成編碼與綜述分析。
表1得出2019年廣告研究分布在“消費者與信息過程、廣告史與發展教育、法律管制與倫理、公益與公共領域、廣告理論創新、廣告產業與代理、文化與批判、I類廣告形態(傳統廣告形態)、II類廣告形態(數字廣告形態)”9個方面。
2019年是中國廣告界全面迎接數字廣告和智能技術挑戰的一年,廣告發展研究主題鮮明。受到技術沖擊,廣告全行業變革,所以對廣告產業、代理制和媒體的研究也有增加。廣告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積極履行公益和社會服務職能,公益和公共研究廣告“講導向”,促進社會正能量。研究熱點的創新體現在前沿技術和理論創新的研究增長,學者研究廣告技術影響已經從現象和產品研究層級,向計算廣告和人工智能本質持續進步。大數據廣告領域無限制應用和算法推廣給用戶隱私安全帶來威脅,國家法律和行業管制2019年迅速增長,立法更新速度加快與重視數據政策相輔相成。
二、2019年廣告學術研究熱點
在技術浪潮的推進下,2019年廣告業數字化轉型,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針對2019年154篇CSSCI文獻共提出9個主題標簽詞進行分類并綜述主要創新內容,研究熱點集中如下。
(一)消費者與信息過程
2019年,消費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消費者如何處理廣告信息與消費者的態度和行為意向。劉振引入行為經濟學對人性情感和非理性因素分析消費者的“有限理性”,提出關注消費者心理層面的廣告訴求的說服效果會更好。[1]陳梅婷通過認知神經實驗和問卷調查研究情緒對廣告傳播的影響,考察了情緒的維度理論框架下情緒效價、情緒喚醒水平與廣告效果之間的關系。[2]在消費者媒介使用上,社交媒體使用時間的變化對社交廣告態度的影響呈現倒“U”形曲線。[3]在消費者記憶層面,宋思根認為植入式廣告對受眾記憶有顯著影響的五個維度由高到低分別為植入類型、植入位置、曝光頻次、曝光時長和植入尺寸,各維度對受眾記憶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影響。[4]
情感廣告懷舊是企業常用的廣告策略,簡予繁從情感處理的兩個維度(情感和認知),探究了懷舊廣告和非懷舊廣告在不同品牌情境下對消費者口碑傳播的影響。[5]廣告會影響消費者的產品偏好,楊強通過眼動追蹤技術發現不同程度的擬人化廣告獲得的注意力和產品態度存在顯著差異,[6]劉世雄發現網絡語言廣告對于低卷入度產品有顯著的作用,而且這一作用會受到消費者網絡語言態度的影響。[7]
(二)廣告史與發展教育
丁俊杰認為中國廣告教育開啟了將近40載的“功用性”建構,與多種產業角色互促互動形成新體系,未來要加強學理發展和知識本位的學術穩健發展。[8]孫美玲從制度、實踐、觀念三條主線梳理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一個研究領域到一門獨立學科,經歷了創新發展的演進軌跡。在多重制度邏輯的影響下,廣告學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學科范式。[9]廖秉宜研究1979年以后中國廣告業的四個階段,提出了廣告學科發展面臨的本體研究與理論建構的問題;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的問題;本土與國際廣告研究的問題;引進譯介與學術創新的問題;傳統廣告與數字營銷的問題。[10]
(三)法律管制與倫理
2019年,受歐盟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和美國CCPA《加州消費者信息保護法案》的影響,我國政府相關部門為應對全球科技與貿易新形式,加速出臺《數字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個人信息安全規范》《個人信息出境安全評估辦法》《用戶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自律公約》等法律法規,并督促行業積極自律出臺公約規范。互聯網數據與用戶隱私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全面升級,加大了對數字廣告行業的直接影響。龐云黠借鑒了國外關于原生廣告的倫理要求,提出我國自媒體應該借鑒其披露規則,明確內容與廣告的邊界,并且逐步構建起被學界業界以及受眾都能夠認可的倫理界限,促進自媒體內容的健康發展。[11]相較于傳統廣告,互聯網廣告主體、廣告客體和廣告本體的功能嬗變和結構變遷引發的信用系統再造正是互聯網廣告信用風險產生的根源。[12]用戶對精準廣告的感知價值與隱私關注無關,但他們對精準廣告的認知水平和防范精準廣告隱私泄露風險的自我效能感與隱私關注呈正相關,且認知水平對隱私關注的影響部分通過自我效能感實現。[13]
網絡廣告的出現和發展,令現行廣告語言文字法律制度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在立法上,既需及時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將網絡語言文字明確納入其調整范圍,又需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2015年修訂)并及時修改和出臺新的相關配套性規章。[14]在對網絡違法廣告進行規制時應充分考慮到其獨特性,以政府為主導的監管機制正在向政府、社會、行業內多方合作共治轉變。政府規制手段具有強制性,行業監管具有技術性,社會監管則具有范圍廣、影響大的特性,通過多方協同監管形成審查、投訴、處理、反饋等多路徑,形成政府法律法規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協同管理體系。[15]品牌植入和原生廣告作為一種新興廣告在增長,也帶來隱性欺瞞、隱私侵犯,媒體公信力失卻和監管保護滯后的倫理問題。[16]消費者對原生廣告倫理問題總體上呈現低感知度。學者呼吁維護消費者權益,需要明確原生廣告標識、保護消費者隱私權、培養消費者自主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加強行業自律,增強企業社會責任。[17]
(四)公益與公共領域
公益廣告是整個社會精神建設的方向標,它擔負著指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18]公益廣告通過“個體國家、民族國家、家國”三重話語維度及歷史記憶共享、節日儀式意蘊發掘、大好河山圖景展示等表現策略塑造了國家認同,其實質是集體記憶符號化的過程,是國家利用公益廣告進行意義生產的特殊方式。[19]關于公益廣告的研究關注到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現代公益廣告,經歷了從“家國理想”到“價值引導”的過程。[20]對于電視公益廣告來說,美學風貌影響其廣告社會效果的實現,具有注重情感性、著眼現實性、強調人物真實性等審美特性。[21]公益廣告對青少年個體產生公益行為具有顯著影響,研究發現自尊水平高者相比于自尊水平低者更傾向于做出公益行為。[22]
(五)廣告理論創新
互聯網科技發展的大數據、算法和人工智能已經席卷了人類社會各個領域,不同學科都在加強對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計算廣告和數字營銷,成功地為互聯網科技發展提供了主要的利潤來源,現已進入數字品牌和智能營銷階段。2019年,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研究開始集中,張金海認為人工智能時代廣告變革主要表現在廣告創意生產的本質方式由人腦思維轉變為智能算法與人腦思維相結合,從而改變了作品表現、設計、敘事、制作、內容管理、內容收集、實時分析、云存儲和個性分發等。[23]黃升民認為營銷傳播的智能化還處于初級階段,要真正體現“數算力”,還需要從技術觀念、機器學習升級和數據場景平臺的搭建上進一步深入與升級。[24]姜智彬研究了人工智能重構的廣告運作主要體現在消費者智能洞察、智能創作、智能投放和智能反應,從這四個方面構成了智能廣告。[25]廣告公司業務流程的智能化,表現為消費者分析非結構化數據的處理與數據實時、廣告設計基礎機器替代、廣告文案方面程序化短文案自動化、投放廣告程序化、終端個性化與秒優化;人工智能技術部門賦能工具平臺創意策劃。[26]
數據正以指數級速度與規模進行生產、累積和傳播,目前非同源數據的異構性和不確定性,為用戶畫像技術本身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未來數據處理、用戶解讀、個性化推薦將給廣告公司變革提供技術支撐。[27]周艷指出內容運營對工具化選擇的必然性,數據工具與媒體從業者結合才能創造價值,并批判了“唯工具論”觀點。[28]面向5G時代的多元場景,AI主持、AR廣告及沉浸式廣告等將會是未來的主流形態。智能化營銷實踐,廣告需要解決消費者回避、隱私關切、數據及人才問題,需要推動人機共融。[29]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網的底層技術,推動數字廣告營銷傳導品牌資產的創新,智能合約正待突破安全平衡和穩定性,區塊鏈技術為基礎應用的價值物聯網將為數字營銷開辟新的天地。[30]黃合水研究營銷傳播變革中的廣告定義問題,通過梳理教科書中的1622條定義,認為未來只要是“觀念或商業信息傳播”,不管是否稱為廣告,都是當今意義上的廣告。[31]
(六)廣告產業與代理
互聯網技術已滲透到廣告產業鏈各個環節,“互聯網+”是廣告業態創新的內在邏輯與核心元素,驅動廣告生產業態、傳播業態與消費業態變革。[32]陳剛研究融合,認為互聯網重構了人類社會的信息生產、分發和消費的方式。中國媒體融合的主要驅動力來源于政府,傳統媒體無論融合成何種形態,政治效益仍應優先于經濟效益。其廣告戰略經營,要弱化商業性,轉向公共服務廣告。[33]廣告投放渠道轉型,傳統媒體廣告持續見頂,中國媒體廣告市場規模小幅上升主要得益于網站的迅速崛起。傳統支柱行業廣告仍投放電視臺,新消費行業和需求增量已轉向數字化廣告。[34]
(七)文化與批判
廣告文化批判是通過解讀廣告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揭露其中存在的結構性不平等并尋求平衡。廣告文化批判從泛文本的廣告文化對象,從目的營造一個良好的廣告文化生態環境,從路徑是文化工業自省到重塑受眾的主體性認知。[35]消費主義推進影視廣告從“隱性植入”到“顯性侵入”的發展異變。以綜藝節目為例,從價值層面對廣告進行審視。在分析植入帶來審美、經濟、文化價值迷失,提出創意驅動、市場驅動、價值觀驅動、政策驅動的價值復歸路徑。[36]
(八)Ⅰ類廣告形態(傳統廣告形態)
由于電視劇、廣播電視節目植入式廣告成為營收的重要途徑,對于傳統廣告形態的研究也集中在影視劇植入廣告從硬到軟的“創新型模式”,都強調植入內容與觀看場景高度融合,減少對受眾的干擾,產生最好的效果。萬曉娣則認為,原創劇場廣告的觀眾對影視劇信息和廣告接收處于同一情境中,降低了廣告干擾,促進了信息交互,增加了廣告信息的互動率和滲透性。[37]李秋紅認為,觀眾對內容契合度高且具有藝術美感的植入廣告并不抗拒,尤其是對利用video-in技術的創可貼廣告深受年輕觀眾喜愛。[38]
(九)Ⅱ類廣告形態(數字廣告形態)
移動互聯網時代,順應移動端消費場景的信息流廣告成為廣告產品發展的引擎。信息流廣告溝通范式由企業主導的垂直化溝通,轉向消費者主導的水平化溝通,信息流廣告原生性、動態性和社交性在實踐運用中存在著雙面效應。[39]原生廣告代表了“泛廣告化”,廣告從新聞等信息類型中獨立出來,成為獨具風格的標出項,并形成其文本意向性。彌合了接收者想要接受的文本和強行植入的廣告之間的分歧,推動了廣告傳播的普遍型演化。[40]短視頻廣告的傳播特征主要表現為傳播文本的碎片化、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渠道的社交化;而獨有的特征和表現形式,在多方面滿足市場和用戶多維度需求的同時,也帶來諸如準入門檻低導致違法廣告和行業平臺自律升級的問題。[41]
三、總結與展望
本文從消費者與信息過程、廣告史與發展教育、法律管制與倫理、公益與公共領域、廣告理論創新、廣告產業與代理、文化與批判、Ⅰ類廣告形態(傳統廣告形態)、Ⅱ類廣告形態(數字廣告形態),這9個方面總結歸納了2019年廣告學相關研究熱點。綜合以上文獻發現:技術對廣告行業的沖擊主要是廣告可以精準定位,同時人工智能在廣告創意、廣告內容生產、用戶洞察、廣告管理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帶來了對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的憂慮。廣告理論創新不斷進步,既有改革開放重要發展的總結回顧,也有對未來人工智能和計算廣告的廣告學理論研究,整體朝向技術創新的知識體系革新。
同期海外廣告還研究了政治廣告、醫藥廣告、游戲廣告、兒童廣告等多個方面,范圍更廣,重點問題以實證研究為主。國內廣告研究在未來領域,如廣告理論創新和法律法規倫理,挑戰前沿技術的研究定位明確,成果與海外廣告研究基本同步,部分領域稍微領先。
參考文獻:
[1]劉振.“有限理性”的消費者與廣告有效訴求的實現:基于行為經濟學視角[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9(5):136-137.
[2]陳梅婷,師揚.感性消費時代情緒對廣告效果的影響研究:基于媒介心理生理學的視角[J].新聞界,2019(2):77-78.
[3]宣長春,林升棟.社交媒體使用對廣告態度影響的倒U形模式研究[J].傳媒經營與管理,2019(9):130-131.
[4]宋思根,徐偉.植入式廣告顯著度多維組合對受眾記憶的影響[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53-154.
[5]簡予繁,周志民.老字號品牌廣告采用流行文化對品牌真實性的影響:一個有中介的調節模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9(5):58.
[6]楊強,魏少木.廣告擬人化對產品態度的影響:基于眼動的證據[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3-54.
[7]劉世雄,陳鵬艷,丁庚.產品卷入度與網絡語言態度對網絡語言廣告說服效果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9(42):124-125.
[8]丁俊杰,宋紅梅.“功用性”建構中的生存與發展:中國廣告教育實踐四十年解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11):158-162.
[9]孫美玲.社會、觀念與實踐: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新中國廣告學研究70年(1949-2019)[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11):20-21.
[10]廖秉宜.中國廣告學科發展四十年的回顧、反思與展望[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115-116.
[11]龐云黠,李志軍.從混同到明示:自媒體內容與廣告界限的倫理素描及探析[J].當代傳播,2019(1):104-105.
[12]胡振宇.互聯網廣告信用系統再造及其風險歸因:基于功能結構主義的視角[J].當代傳播,2019(4):90-91.
[13]于婷婷,楊蘊焓.精準廣告中的隱私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新聞大學,2019(9):113-114.
[14]楊解君,姚志偉.論網絡廣告語言文字的法律規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99-100.
[15]馮博博,劉硯議.新廣告法視域下微博廣告的監管機制[J].青年記者,2019(5):81-82.
[16]劉燕南,吳浚誠.互聯網原生廣告中隱私悖論的嬗變與規制[J].當代傳播,2019(6):84.
[17]李明文,柏茹慧.原生廣告倫理問題及其解決路徑:基于消費者感知的實證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179-180.
[18]溫靜,田亞莉.基于城市公交的公益廣告全民化推廣研究:以南昌地鐵“荷塘印象”主題列車為例[J].裝飾,2019(1):134.
[19]李亦寧,王昊.中國公益廣告中的國家認同建構[J].當代傳播,2019(6):106-107.
[20]吳來安.從家國理想到價值引導:中國現代公益廣告的源起[J].現代傳播,2019(7):49.
[21]屈雅利.當代電視公益廣告的傳播美學審視[J].當代傳播,2019(3):102-103.
[22]胡瑜,黃崇蓉,嚴婷婷.公益廣告對青少年公益行為的內隱啟動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9(3):354-355.
[23]譚輝煌,張金海.人工智能時代廣告內容生產與管理的變革[J].當代傳播,2019(6):77-78.
[24]劉珊,黃升民.人工智能:營銷傳播“數算力”時代的到來[J].現代傳播,2019(1):7.
[25]姜智彬,馬欣.領域、困境與對策:人工智能重構下的廣告運作[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9(3):56-57.
[26]秦雪冰,姜智彬.人工智能驅動下廣告公司的業務流程重組[J].當代傳播,2019(2):96.
[27]韓文靜.基于用戶畫像的數字廣告智能傳播[J].青年記者,2019(6):77.
[28]周艷,吳鳳穎.數據工具在媒體內容運營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傳播,2019(2):14-15.
[29]王琴琴,楊迪.人工智能背景下本土化智能營銷策略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9(11):55-56.
[30]劉俊冉.區塊鏈風口下數字廣告營銷的發展[J].青年記者,2019(10):87-88.
[31]黃合水,方菲.廣告的演變及其本質:基于1622條教科書廣告定義的語義網絡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12):84-96.
[32]邢彥輝.“互聯網+”視域下廣告業態的創新[J].當代傳播,2019(6):104-105.
[33]陳剛.媒體融合與廣告公共服務型轉向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2):38.
[34]姜照君,吳志斌.媒體廣告收入的來源分布及變化動向[J].現代傳播,2019(4):134-135.
[35]張殿元.解蔽和重構:廣告文化的批判性闡釋[J].當代傳播,2019(6):35-36.
[36]張步中,李晨.影視植入式廣告的價值迷失與復歸:以綜藝節目為例[J].編輯之友,2019(3):83-84.
[37]萬曉娣.原創劇場廣告的場景構建、情境合并與行為再造:基于媒介情境理論的視角[J].傳媒,2019(18):73-76.
[38]李秋紅.植入廣告的價值、模式和策略[J].傳媒,2019(8):48-49.
[39]黃敏學,張皓.信息流廣告的前沿實踐及其理論闡釋[J].經濟管理,2019(4):193-194.
[40]饒廣祥.論“泛廣告化”傳播的符號學機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126.
[41]唐英,馮博博.短視頻廣告的傳播特征及監管路徑[J].當代傳播,2019(5):105.
(顧明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廣告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馮子逸為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告學碩士生)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