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國內專業的新聞媒體利用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疫情的發展和防控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這些新聞報道展現了專業新聞媒體對新聞價值的挖掘和專業精神的追尋。在新技術噴涌時代,新聞從業者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技術素養和遵從技術倫理,探索豐富多元的傳播模式,不斷提升實力。
【關鍵詞】疫情報道;新聞專業精神;融媒體;虛假新聞
自2020年1月份以來,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報道呈爆發式增長。疫情發展和防控也成為新聞媒體的最大“頭條”。在這場“大考”中,國內專業新聞媒體的表現可圈可點,尤其是一些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在給公眾帶來更多有關疫情信息、引發強烈社會反響的同時,也讓我們對媒體的專業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說,這是對新技術噴涌時代媒體格局變革的某種回應,相關經驗值得我們進行總結。
一、疫情新聞報道的主要特點:全方位、多角度、職業情懷
從疫情暴發到迅速蔓延,再到基本得到控制,此間專業媒體的新聞報道呈現出多角度、全方位的特點,體現了關注個體命運、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職業情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聞媒體運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全方位、科學、實時動態報道,顯示了媒體融合的優勢
在武漢疫情暴發之初,國內媒體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采用可視化工具和小程序,密切跟進疫情發展態勢,利用“兩微一端”,線上與線下實時同步,讓新聞報道更直觀生動、更具時效性。有評論說,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國在社交媒體時代遇到的第一次重大疫情,針對此次疫情的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信息量較之2003年非典時期有明顯提升。大數據調查在疫情報道中大顯身手。比如,《人民日報》與“丁香園”合作推出疫情地圖。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澎湃新聞《美數課》欄目當天凌晨即上線數據新聞產品《新冠肺炎病例實時地圖》,在之后的一個月里,共記錄數據6000余條。同時,產品還逐步實現了地圖可點擊、地市數據表格化、數據更新實時上傳,提供全國趨勢圖表、地市趨勢圖表等細化數據,并對其他媒體和平臺實現開放共享。[1]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澎湃新聞推出“全球戰疫”專欄報道,深度追蹤世界各地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形勢和措施進展,讓疫情的關注視線擴展到全球。
(二)新媒體的優勢得到充分釋放
相對于紙媒、電視等傳統媒體,新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優勢最為突出。以《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為例,在疫情暴發后,1月20日上午9:59,《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布《武漢兩天新增13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北京、廣東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例》。同日又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有哪些癥狀?你想知道的全在這里!》等多篇相關推送。當晚7:24,再發布快訊《習近平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1月21日上午8:04,推送了《鐘南山:新型肺炎存在人傳人現象,不會重復SARS疫情》。疫情暴發之初,就被主流媒體高度重視,并較早在新媒體平臺跟進。為了全方位報道疫情防控,央視新聞24小時直播《共同戰“疫”》,《新聞1+1》欄目推出《巖松幫你問,看今日疫情應對》專欄,邀請權威人士面對面專訪,并加大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信息實時更新的力度。這些報道措施充分釋放了新媒體的強大傳播功能,為大眾提供了及時權威的疫情信息,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三)新聞記者深入現場甚至疫區,下沉到社區,踐行了專業精神,展示了專業媒體的職業素養和新聞人逆行的勇氣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暴發后,多家媒體迅速派記者趕赴武漢,在第一時間展開采訪報道活動。《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1月21日派遣記者到達武漢,第二天即發布《現場|武漢新型肺炎: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的報道,成為不少衛生醫療機構早期了解情況的必讀文章。這篇達到1400萬閱讀量的新聞報道的背后,是該雜志在整個春節期間,始終堅持在一線工作,采訪一線醫護人員和病患人員,恪守職業道德和新聞倫理。有讀者評價,該刊“以真實、及時的報道,化解了恐慌和戾氣,讓人們看到了公共媒體在關鍵時刻的價值”。
(四)關注個體在疫情中的經歷和感受,以點滴力量凝聚社會關注,推動公共危機風險治理
普通人在疫情中的故事為新聞媒體提供了大量豐富鮮活的素材。“澎湃新聞在其中一直注重以平民視角切入,關注大時代下的個體,以悲憫和善意記錄人在巨大逆境中的存在。”如2020年1月25日的《武漢的除夕靜悄悄:“封城”中的眾生相》,1月28日的《一個“重癥肺炎”患者的最后12天》,2月12日的《“封城”二十日里的武漢百步亭:一線社區工作者口述》等。[2]3月9日,澎湃新聞《一家“遍體鱗傷”的武漢三甲醫院》的報道,首次披露了武漢市中心醫院自2019年12月以來應對疫情的情況和醫護人員的真實經歷,被廣泛轉載和閱讀。
二、專業精神依然是新聞媒體立身之本
在新技術噴涌時代,新聞的專業壁壘早已被打破。此次疫情暴發以來,社交媒體、自媒體聚焦疫情,各展所長報道疫情的發展態勢,引發億萬網民的關注。而專業新聞媒體的表現也令人滿意,始終引導權威信息發布,站在疫情報道的最前沿。事實也證明,即便在互聯網時代,專業精神依然是新聞媒體的立身之本。
(一)新聞專業精神的中國特色
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曾經這樣闡述對新聞行業的認識:“我想說首先新聞不是宣傳,也絕不能是宣傳,新聞必須有專業的機制和操守……第一個就是媒體服從公共利益,再一個媒體必須報道事實。第三個就是媒體作為信息流通的渠道,它要采納一定的價值標準,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四個就是必須服從事實這個最高權威。第五個是必須受制于專業規范,我想這個就是我們這個行業,我們這樣的職業人能夠盡你的社會責任,應該堅持的基本操守和基本的價值?!盵3]這段表述體現了她對新聞職業專業精神的理解和思考,也體現在《財新周刊》疫情期間的多篇新聞報道中。這些報道推出后在網上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說到新聞專業精神,就會令人想到近十年來國內研究者頗多有關“新聞專業主義”的討論。新聞專業主義概念是西方新聞職業化的產物,自上世紀末傳入我國以來,我國新聞界對這一概念的認識和評價不盡一致。應該說,作為舶來品,這一概念與我國的新聞話語實踐并不相匹配。正如童兵教授所指出的,研究這一問題“還應當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4]。他提出“要考慮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在互聯網的挑戰下,記者的專業權威該如何去建構”的問題。對于這種專業權威的構建,我們仍然需要從新聞職業的價值及其專業性出發去思考。
1991年通過的歷經四次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強調了中國新聞專業的核心價值,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守憲法、法律和紀律;維護新聞真實性;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這既是我國對新聞職業規范所進行的富有中國特色的闡發,也是我們理解新聞媒體專業精神的基礎。一名新聞從業者不僅需要掌握新聞采編業務必備的能力,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爆發時,還要具備敢于作為的勇氣和膽識。
(二)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專業素養仍不可或缺
在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新聞媒體的格局已和從前不同。但即便如此,新聞報道依然需要專業素養的支撐。
新聞報道要生動可信,必須深入現場、親臨現場。前線記者通過圖片、音頻視頻和鮮活的文字,為讀者還原事件的原委,探究其背后的深層原因。這是新聞的根本使命所在。由于記者的專業可以保證信息的準確,這就避免了大量虛假信息的泛濫。
值得注意的是,辟謠信息已經成為當前網絡搜索的一個熱門。疫情期間,有關“飲高度酒對抗冠狀病毒”“武漢三口之家迪士尼游玩確診新型肺炎”等謠言在網絡上盛傳,還有2020年1月26日白巖松《新聞1+1》節目將對話專家鐘南山的假消息甚至讓不少政府機構也中招,以至于最后白巖松本人不得不出來辟謠。大量虛假新聞在網絡上傳播,擾亂了人心,對疫情防控帶來了不利影響。假新聞和謠言在網絡媒體上的傳播很快,負面影響相對也較大,而在傳統媒體如報紙雜志、電臺電視臺等媒體上,這種情況則十分少見,且專業媒體還能通過真材實料的報道,揭露謠言的欺騙性。如針對“武漢三口之家迪士尼游玩確診新型肺炎”的謠言,《經濟觀察報》1月22日采訪了上海迪士尼樂園,最后證實其為假消息。這種對比也更凸顯了新聞素養和新聞專業的重要性。從操作規范上來看,專業媒體對于新聞的真實性是高度負責的。記者的專業性為防止謠言傳播構建了一道屏障。
(三)新聞專業精神內涵在新時代的擴展
新技術噴涌時代,互聯網、社交媒體和移動通信的興起,必然對新聞價值理念帶來沖擊。因此,把技術因素納入對新聞專業精神的構建之中,將有助于技術時代新聞媒體行業的價值和社會功能的重塑。
首先,應提高對技術素養的重視程度,即重視對互聯網、大數據等科學技術的認識和利用,包括數據抓取和分析、算法新聞操作和設計等。作為新聞媒體人員的必備素養,這些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
其次,明確把新技術倫理納入新聞職業道德中。新技術時代,機器人寫作已經不再是最初的嘗試和噱頭,而成為新聞生產與傳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如此,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和主體性也不應缺失。在大數據算法中,我們經常要面對算法帶來的偏見,要避免陷入由“個性化”“服務型”和商業推廣的信息繭房,就要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保持必要的警惕。
再次,我們強調專業化并不是要摒棄大眾化。新聞應該貼近大眾化,反映人們普遍關注的事實,并溝通不同人群的認識,達成社會共識。近年來,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一直在強調大眾化、接地氣,這就是對新聞專業價值的最好注腳。
三、新技術噴涌時代新聞媒體何去何從——疫情報道留給我們的思考
通過此次疫情新聞報道的特點分析和考察,我們認為,新技術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新聞報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已經成為左右新聞傳播格局的重要力量。但新聞報道的生命力依然在新聞記者的筆端。當前,新聞媒體要發展,必然要不斷增強技術硬件,同時還應依賴新聞專業精神,不斷豐富和重建其價值內涵。
(一)堅持新聞行業的專業性
新聞專業精神在今天依然是新聞媒體的“立身之本”。新聞工作者的經驗和能力在一個報道的創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科學技術為新聞工作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新聞生產者容易對之產生依賴性,比如對圖片的過度美化剪裁,從而讓圖片新聞失去了原有內涵;借助寫作機器人確實讓新聞生產更加快捷,但也可能使深度解析缺位,記者放棄了獨立和深入思考的能力,這也導致一些不痛不癢的報道難以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對大數據和算法所形成的結論不加鑒別地應用;對用戶進行“分門別類”的新聞推送,可能導致新聞報道從生產端就包含了某種偏見,甚至對讀者產生誤導。所以,優質的內容往往體現了新聞人對社會話題的精準把握,而這種把握必須建立在新聞職業能力之上。
(二)加強對多元化新聞傳播模式的探索
從新聞生產到新聞聚合分發,新聞生產和營銷的整個過程都在加速進入融合模式?,F在,越來越多的媒體已經成熟地運用“傳統媒體+網絡平臺推送”的方式,通過幾十萬、幾百萬的平臺訪問量把好的新聞作品變成了“10萬+”。日漸式微的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在融媒體模式的整合中找到了繼續前進的方向,逐步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
(三)理解新技術時代的媒介環境,學會“整體思維”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告訴我們,電子媒介時代需要和凸顯整體思維,反對割裂和殘缺不全的思維模式?!叭魏伟l明或技術都是人體的延伸或自我截除。這樣一種延伸還要求其他的器官和其他的延伸產生新的比率、謀求新的平衡。[5]”電子技術不僅僅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方式,逐漸在影響和改變著我們對傳播的認識以及思維習慣。新聞媒體也應該吸收當今新技術的紅利,觀察和理解新技術時代人類社會環境所產生的新變化,形成對時代更為深刻的認知,在新聞實踐中進行創新。
(四)以專業的新聞報道打擊虛假新聞和謠言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社區充斥著海量信息,摻雜著大量信息泡沫和謠言。新聞媒體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一方面要借助全媒體的力量,利用多種載體如報紙、電視、微博、微信、廣播發布真實信息,提供更加直觀可信的新聞報道,打擊虛假信息和謠言。另一方面,必須用專業的新聞隊伍來打造優秀的新聞作品,以科學理性的觀點來引導大眾,這才是新聞行業的社會功能和價值所在。
在新技術的沖擊下,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的興起,似乎讓傳統專業媒體的位置進一步邊緣化。但時至今日,我們仍然不能說傳統媒體過時了。相反,在原有經驗的積累之上,它們正迎來突破自我、獲得創新發展的新機遇。這是新聞這一職業繼續存在下去的必然要求,也是其社會價值的當代意義之所在。
參考文獻:
[1]姜麗鈞.以人為本,嚴謹專業,全面動態呈現抗疫圖景:澎湃新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報道概覽[J].傳媒,2020(5).
[2]姜麗鈞.以人為本,嚴謹專業,全面動態呈現抗疫圖景:澎湃新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報道概覽[J].傳媒,2020(5).
[3]胡舒立.新聞的基本價值絕不能是宣傳[EB/OL].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0106/121614196544.shtml.
[4]童兵.厘清對“新聞專業主義”的認知:兼論對美國“新聞專業主義”的質疑[J].新聞與寫作,2015(9).
[5]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64.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報》編輯、記者)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