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借錢與被借錢的過程中,血緣宗族、人情關系緩緩顯現。可以說,借錢是愛情的試金石,是親情的度量衡,也是友情的晴雨表,是考驗當代人的關鍵時刻。如果不想談錢色變、談錢傷感情,需要把握哪些原則呢?
借錢,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件苦惱的事情,無論你是求借的一方,還是借出的一方。
在借錢與被借錢的過程中,血緣宗族、人情關系緩緩顯現。有的人是姐姐,父親來借錢,原因是給弟弟買房;有的人遇到困難,找遍朋友,唯一肯借錢的人說要比銀行利息高一個點;有的人在追債途中,遭到對方白眼、冷遇甚至是玩消失。可以說,借錢是愛情的試金石,是親情的度量衡,也是友情的晴雨表,是考驗當代人的關鍵時刻。
借錢的原因:千奇百怪的“難”
借錢人沒有找上門之前,誰都不知道自己會聽到什么樣的借錢理由。
李女士的閨蜜欠了網貸,她先找李女士借了5000元,又希望李女士從借款平臺貸1萬元借給自己。李女士當時還在讀書,沒有固定收入,好不容易靠兼職和獎學金有了些積蓄,5000元是她當時全部的存款。但閨蜜實在艱難,甚至想去高利貸平臺借錢以貸還貸,李女士不忍心,就又貸了1萬元給她。
20年前,一位大學老師認識了兩名女生。這兩個受教育程度不高、北漂的同時還要照顧并不富裕的原生家庭的女孩子,先后以“要去遠方探望未婚夫”和“農村家里弟弟要結婚”的名義,向這位老師借走了在當時堪稱“巨款”的14000元。
曾在澳洲留學的王女士,讀預科時,18歲的她認識了一位韓國男朋友。沒想到男友家里突然破產,連預科的學費都交不起。不想讓男友中斷學業,王女士向自己的媽媽要錢借給了男友。
畢業一年后的曹先生準備在上海買房。他當時沒有湊夠首付,把手機通訊錄和微信好友列表翻了一遍又一遍,腦子里面就想著要不要借,該怎么開口,借不出來會不會尷尬。曹先生嘗試打電話或發微信詢問,最初沒收到回復他還會緊張。
借出和借到后:各種擔憂與焦慮
不是有錢人才會成為債主。把錢借出去的時刻,債主往往也面臨著生活的困境。
錢借出之后,李女士常常失眠。所有積蓄都借了出去,如果閨蜜不按時還錢,她的生活將無以為繼。她找了一家快餐店打工,每月有2000元工資。就算閨蜜不能按照承諾一個月還她1000元,至少不會有太大的擔憂。
魏女士的錢一借出去就是兩年多。兩年間,閨蜜去了澳大利亞度蜜月,在事業單位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還像以往一樣,把旅游和育兒的日常分享給她,好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過。每次閨蜜跟魏女士聊天,聊到最后她都只剩下兩個念頭:為什么有錢去旅游、給孩子報班,卻沒錢還我?什么時候還錢?
錢是一把雙刃劍,在它被借出去后,債主被現實和催債的壓力折磨時,借債人則在為還不上錢或人情而愧疚焦慮。
自從開始負債,劉先生的心情總是不舒暢,想做的事不敢做,想買的東西要思慮再三。那種感覺很憋屈,沒錢讓他心里空落落的,說話都沒有了底氣。
催債的時刻:忐忑與不利
鼓足勇氣催促還錢的債主,往往要有很長時間的心理斗爭。黃女士催促對方還錢的時候在手機上打了長長的一段文字,整理出5條需要拿回借款的理由。信息發出的那一刻,她覺得心跳加速,回復聲音一響,她甚至都不敢第一時間查看,怕失望。
江女士曾經放棄自己買房的時機,借錢給姐姐買車和車庫。姐姐許諾一年內返還,但并未兌現。江女士的母親早逝,她把親情看得很重,姐姐是她為數不多的至親,可還錢的過程實在讓她心寒。三年過去了,江女士需要做手術,她催促姐姐在2到3個月內還錢。姐姐不但沒還錢,還連續買了兩套房。
對于借款人而言,還清欠款的那一刻,是最能真實面對人生的時刻。被要求還錢時,譚先生正坐在債主的對面。那是冬天的室外,離允諾的期限還有半個月,汗卻已經濕透了譚先生的背心。他當天就借了網貸,深夜網貸到賬后,他立馬把錢打了過去,代表著錢的數字只在他的賬上冒了個頭,又匆忙掉頭轉走。雖然要面對網貸的高額利息,但是他覺得,“信任和尊嚴比利息更重要”。
追債不利時,有人喪失了對金錢關系的信任。兩個女孩人間蒸發之前,那位大學老師只收回了1000元欠款。從此,她對募捐活動都感到麻木,忍不住懷疑她們困境的真假。
借錢應把握的基本原則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為什么人們對借錢如此敏感,主要是因為有些人借了錢不還或者不按時還,造成了彼此間的一些不愉快甚至是傷害,帶來了負面影響。
所以,要想談錢不傷感情,不妨做到以下幾點:
向人借錢要有原則:1.不到萬不得已,盡量不要向別人借錢;2.借了錢一定要記得按時還,要想辦法盡快還上;3.即使債主向你催債,也應記得他的恩,畢竟在你困難的時候他幫過你;4.即使對方不借,也不要有怨言,也許對方真的有難處,不要因此而影響你們之間的關系。
借錢給人也是有原則的:1.要量力而行,能幫則幫,幫不了也不要有心理負擔;2.錢借出去后要有心理準備,也許對方會按時還你,也許這錢就永遠要不回來了;3.雖然你是債主也不要咄咄逼人,也許對方真是無賴,也可能對方真是沒有能力還你,你要有耐心;4.借錢給人不是你傻,而是你善。當然也不要輕易借錢給人,不講信用的人最好不借。
(人民網2020.8.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