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特有成就感,以前羨慕孩子們電腦、手機玩得轉(zhuǎn),現(xiàn)在我用起來也不費勁,還能教別人。”趙大爺感慨,“很多老人‘觸網(wǎng)前,不情愿、有抵觸,是出于對未知的疑慮,但如果家人、工作人員耐心引導,大部人還是樂意接受新事物的。”
網(wǎng)上購物、移動支付、線上掛號,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正深刻改變著生活。然而,對一些老年人來說,便利的科技反而帶來不便。老年人就一定會被“數(shù)字技術鴻溝”拋棄嗎?智能時代,如何不讓老年人成為局外人?
“互聯(lián)網(wǎng)開啟我的新世界”
落日余暉,指尖下傾瀉出一首美妙悠揚的鋼琴曲——1分多鐘的視頻發(fā)布沒多久后,點贊數(shù)迅速破萬。有些意外的是,這段短視頻的制作者是一個頭發(fā)花白的老者。老人名叫楊訴,是專職短視頻博主。他在抖音平臺上的賬號“鋼琴生產(chǎn)隊”擁有超過230萬粉絲,點擊量破億。
“兩年前,兒子無意間上傳了一段我在家彈鋼琴的視頻,沒想到才幾個小時,播放量就超過百萬。”楊訴說,他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yè)后,曾在深圳交響樂團演奏鋼琴,演出時臺下最多千余名觀眾。如今在網(wǎng)絡平臺上演出,“一下子打開了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的大門,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兩年間,楊訴制作了600多條短視頻。
甄選曲目、在線尋譜;支起手機支架,選好角度,年輕人都不一定“玩得轉(zhuǎn)”的流程,楊訴一氣呵成。學習過程并不容易,視力下降,看譜子久了眼睛痛,因為不會剪輯,只好把每首曲子完整彈完。“起初燈光、角度、構圖總是不合適,畫面里時不時冒出一只拖鞋、一瓶醋,孩子沒少指點。”楊訴哈哈一笑。
學會了短視頻,楊訴的“觸網(wǎng)”之旅一路乘風破浪。他愛寫文章,創(chuàng)建了微信公眾號“訴爺”,還嘗試遠程輔導鋼琴。“互聯(lián)網(wǎng)開啟我的新世界,每天一睜眼,便從早忙到晚,從來不會覺得老年生活無聊。”楊訴說。
今年步入人生第60個年頭,楊訴覺得自己“老年不老”。他認為,不管在什么年紀,如果不能掌握主流技術工具,心態(tài)上遠離社會,那才是真正垂垂老矣。“未來,我想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讓鋼琴這個有點兒高冷的藝術與大眾貼得更近。”楊訴說。
“能辦的事挺多”
“您好,轉(zhuǎn)存工資卡的錢,得先取出來再到柜臺存嗎?”“老人家,沒那么麻煩,在手機上就可以辦,您先打開手機……”家住貴州省貴陽市的凌裕明今年77歲,不久前他特意抽出一上午時間趕到銀行。
“用手機銀行,隨時隨地都能辦理轉(zhuǎn)賬業(yè)務,還省去不少麻煩。”工作人員向俊萍向老人解釋,“注意密碼是8位的,包括數(shù)字和字母,字母要分大小寫。”可能是因為上了年紀,凌裕明的手有些抖,反復輸了幾次,一直錯誤。他只好停頓了一下,握了握拳頭,再次嘗試。約20分鐘,總算開通了。趁著熱乎勁兒,老人想練練手,幾分鐘后,完成了第一筆跨行轉(zhuǎn)賬。“能辦的事挺多,還能刷指紋,大拇指一戳就行,再也不怕記混了密碼。”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都在接觸用手機辦理業(yè)務,有一部分人還是愿意來柜臺,這是一種習慣。”向俊萍說,有些老人不會操作,擔心按錯鍵,交易會不安全;有些覺得手機本身不安全,一旦被偷或者中毒,錢就沒了,“我們的業(yè)務窗口是足夠的,老人即使來柜臺,也不用花太長時間排隊”。銀行負責人王國芳介紹,我們還與當?shù)乩夏甏髮W合作推出線上云服務平臺,幫助老人線上報名、繳費、選課等,還會不定期走進社區(qū)給老年人上手機課程,“通過線上與線下的結(jié)合,充分調(diào)動資源,幫助老年人真正融入智能生活”。
“比想象中簡單多了”
69歲的趙大爺家住北京市東城區(qū)。10年前,他患上高血壓、糖尿病,從此每隔半個月,都要騎車1公里,到醫(yī)院老年病科問診開藥。今年2月,為防控疫情,北京市二級以上醫(yī)院全部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那我咋掛號?難道預約跑一趟,看病再跑一趟?”在電視上看到消息,趙大爺急了。思來想去,他決定去醫(yī)院探個底。
果然,門診樓墻上貼著預約方式的提示。看著提示下方幾個二維碼,趙大爺有點兒不知所措。身旁的醫(yī)護人員主動上前幫忙,趙大爺按指示操作手機,很快收到“預約成功通知”,患者姓名、科室、就診時段一目了然。“我還以為多麻煩,就這么點幾下,挺快的!”頭回體驗網(wǎng)上掛號,趙大爺眉開眼笑,“比想象中簡單多了”。
回到家,他迫不及待地把新技能分享給老伴兒。“我特有成就感,以前羨慕孩子們電腦、手機玩得轉(zhuǎn),現(xiàn)在我用起來也不費勁,還能教別人。”趙大爺感慨,“很多老人‘觸網(wǎng)前,不情愿、有抵觸,是出于對未知的疑慮,但如果家人、工作人員耐心引導,大部人還是樂意接受新事物的。”
當然,現(xiàn)實中,家人沒時間教,老年大學與托老機構也沒有針對各類智能生活技巧的培訓與服務,不少老人承受著“想學卻學不到”的無奈與艱辛。實際上,教會老人學習這些并不需要多高的成本,家庭、社區(qū)、社會組織都可以做到。無論是家庭給予關愛,還是社區(qū)設置專門的培訓班,抑或老年大學、托老機構提供相應的培訓服務,只有“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才能切實地幫助他們,讓老人們更好地融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夕陽再晨”公益組織的志愿者羅旭說:“教老人使用手機時坐在左邊,方便自己用右手操作;溝通放慢語速,一句話重復講三四遍,讓老人聽清楚每個字……老人最需要的是有人陪他們說說話。希望他們更好地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生活,進而實現(xiàn)向上的精神追求。”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