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們“一趟押運感受四季,一次任務歷經春秋,一身傷病常伴左右”,“導彈列車”里的生活神秘而艱苦。但導彈騰飛的那一刻,他們最驕傲。“看著我們押運的導彈上天,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考試得了100分”。
導彈押運兵的名頭聽上去讓人羨慕,“名山大川,盡收眼底”。可很多人不知道,他們“一趟押運感受四季,一次任務歷經春秋,一身傷病常伴左右”,“導彈列車”里的生活神秘而艱苦。
“出任務”
中國14萬多公里鐵路線連接各地,支撐起經濟社會飛速發展。這其中有5公里鐵路線,延伸到白山黑水間的一個山溝。1978年8月,火箭軍某團鐵路運輸連(以下簡稱鐵運連)在那里成立,擔起押運“國寶”重任。42年里,鐵運連執行過1600余次鐵路押運任務,累計行程700余萬公里。連隊官兵用一句順口溜總結自己的任務:“火車皮,硬干糧,守國寶,護四方。”四級軍士長馬海峰喜歡稱呼連隊“東風鏢局”。
鐵運連三分之二的戰士常年穿行在中國萬里鐵路線上,“連里最多同時執行18項任務”。戰士們把押運導彈叫“出任務”,但任務不是誰都能出,連隊有一個清華大學高才生叫李春龍。連長韓冬對他的評價是“非常優秀”。即便如此,當兵近兩年,他也只在前不久才第一次執行押運任務。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兵,想“出任務”也要經過激烈比拼。理論筆試、技能競賽、班排推薦、群眾選舉、任務前考評、黨支部研究。這套流程戰士們很重視,“大家比起來了,進步就快”。
但競爭也有例外。有一年國慶節前,連隊突然接到命令,押運某新型裝備。懂此專業的指揮員都在外執行任務,唯有四級軍士長王全耀有空。妻子臨產,他剛登上休假的火車。領導們左右為難,最后迫于無奈還是打通了王全耀的手機。
“保證完成任務!”連隊指導員李佩強模仿著當時的場景,“王全耀嗓門大,估計整個車廂人都能聽到”。打通妻子的電話,王全耀卻支支吾吾。“有任務就放心去吧,懷孕這幾個月沒你照顧不也過來了嗎……”妻子明理,王全耀忍不住淚流滿面,未到家就中途折返。孩子出生那天,王全耀也在“出任務”,等結束任務歸來,兒子已9個月大。
每次“出任務”,連隊都會組織出征儀式,官兵們一起高呼口號,其中有一句是“列車就是戰車,鐵道就是戰場,堅守戰位,寸步不讓”。“剛開始只是例行程序,執行任務多了,就成了任務的一部分。”王全耀說,“最開始感覺有點兒‘傻,后來發現,這叫壯懷激烈!”
鏗鏘行
鐵路公司把軍列分為兩種——零擔和專列。專列上全部車廂為軍用;零擔是單獨一節或幾節軍用自備車,大多隨民用貨物列車編組。專列和零擔都編有自備生活車,生活有保障,“但有時零擔也會‘耍單(不掛自備生活車)”。四級軍士長馬海峰表示,無論是專列還是零擔,押運導彈裝備的車廂必須全時有人值守。戰士們一路吃住都在導彈旁,一方面監測導彈狀態,另一方面定時檢查加固情況。
這樣的車廂,生活設施非常簡陋,只有兩張床焊在列車內兩側壁上,沒有風扇或空調,沒水沒電,甚至沒有廁所。在這樣的車廂里生活,夏天算“輕松”,“即便40多攝氏度,火車跑起來就有風,挺挺就過去了”。冬季是最難熬的,最低零下30攝氏度,“晚上用睡袋再加兩床被子還會被凍醒”。
喝不上熱水、吃不上熱飯是常有的事。冬天的晚上,戰士們會把凍上的礦泉水瓶放進被窩,用身體把冰融化。“有時忘了‘捂被窩,有時嫌冷,第二天干脆啃‘冰棍兒。”
上士武博文當兵11年,是連隊單次執行任務時間最長的戰士,紀錄是15個月零3天。武博文19歲來到鐵運連服役,26歲那年查出嚴重胃病。醫生說“年輕人得這病的不多”。
“‘老點兒的戰士都有胃病。”武博文追本溯源說,“有一次斷水,口渴了60多個小時;有一次斷糧,下車連吃5碗米飯;也還可能是冬天‘冰棍兒吃多了……”
戰士黃艷生當兵12年,最長一次押運任務12個月。“現在這種情況不會有了。”去年開始,上級要求每4個月組織一次人員輪換。“不耽誤休假,更人性化。”另外,隨著導彈換型,連隊陸續接收了一些新型自備生活車,“生活條件改善很多”。
獲得感
除了戰時或特殊任務,軍用列車運行等級低。《鐵路技術管理規程》中規定,軍用列車運行等級位于七等,貨物列車八等。但馬海峰說:“掛在貨物列車上的零擔車常改變編組,等的時間長,相當于等級更低了。”
“等十天半個月是常有的事,不能急,得耐住寂寞。”1992年出生的武博文顯示出超越年齡的老成,“每次任務都要有充分心理準備,適應與艱苦相守、與寂寞為伴”。
經過漫長枯燥的長途押運,戰士們最驕傲的是導彈騰飛的那一刻。“看著我們押運的導彈上天,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考試得了100分。”每當這時,大家都會以會餐的形式慶祝,“文采好的還會寫寫心得體會”。四級軍士長曾強生激動地說:“那場景一輩子也忘不了。”
近年來,如果列車停靠時間長,會允許戰士輪流走下列車,到附近的烈士陵園、戰斗遺址拜謁參觀。曾強生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一個戰斗遺址重溫入伍誓詞,他跟另一個戰士站得筆直,大聲“吼”軍人誓詞,很多老百姓圍觀。“我們宣誓完了,老百姓都鼓掌。那會兒就覺得再苦也值!”
(《中國青年報》 202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