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琳琳
我縣自2006年成功創建全國優質化肥生產基地以來,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扶持、調結構、增效益,一手抓監管、提質量、創品牌)思路,產業發展實現由“鋪天蓋地”到“頂天立地”的蛻變,邁入整體突破、跨越發展的新階段,走出一條“集聚集約、提質提效、創新創優、領跑領先”的新路子。先后被認定為山東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復合肥產業入選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型集群。
全縣共有肥料生產企業31家,其中復合肥生產企業21家,有機肥生產企業10家,上市企業2家,吸納從業人員約2.6萬人,年生產能力達1800萬噸(外地占比1000萬噸)。其中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家。2019年,全縣規模以上肥料企業累計完成產106.06億元(含因考核需要虛增數據35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2.47億元,實現利潤4.8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29%、-40.35%、-48.08%。
在全國叫響“好肥料、臨沭造”的口號,打造“品牌臨沭”,是我市唯一靠品牌輸出的工業產品。目前,全縣化肥企業累計爭創中國馳名商標4個,省名牌5個、省著名商標12件,市長質量獎3個。產品種類涵蓋復混(合)肥料、緩控釋肥料、生物有機肥等6大系列800多個品種,基本滿足不同區域、土壤及不同季節農作物的產品需求。
建設化肥研發中心、生產中心和集散中心,逐步形成以北京、上海、濟南3個地區,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3個院校為重點的“3+3”產學研合作新格局,實現了科研與生產的緊密結合。目前,全縣化肥產業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國家工程技術中心1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2家、企業技術中心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6家。3家企業主持起草或參與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修)訂。7家企業成立臨沭縣復混(合)肥料企業標準聯盟,制定實施4項超過國家標準、達到國際標準的聯盟標準,聯合發布11項重大技術革新信息,實現了聯盟成員的優勢互補和創新要素的系統集成。

一是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市場競爭力不夠強??陀^分析我縣復合肥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除金正大、金沂蒙、史丹利等少數企業有較強的科技研發能力外,大部分中小型企業創造能力不強,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不高,品牌意識、物流管理意識淡薄。部分中小復合肥企業生產仍以摻拌為主,產品技術含量低。二是企業布局分散,規模普遍偏小。企業零星分布,規模小而散,集中度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發展空間也十分有限。三是資金、人才、資源等瓶頸制約較為突出。當前,資金、人才已成為制約復合肥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部分中小企業在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的劣勢也嚴重制約了企業技術研發能力的提升。部分資源地上游企業如云天化、新洋豐等實施一體化延伸策略,其成本優勢對我縣復合肥企業構成了強勁挑戰。四是行業呈現持續下行態勢?!笆濉币詠恚市袠I受產能過剩、優惠政策取消、環保治理等多重壓力影響,加速落后產能退出,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消費總量呈下降趨勢,2018年,化肥消費量共計5640萬噸(折純),相比于2015年累計下降8.9%。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測算到2025年,在2018年的基礎上,還將減少化肥用量約880萬噸。五是龍頭企業在我縣產品戰略布局失衡嚴重。金正大公司拆除了在臨沭的60萬噸控釋肥設備,控釋肥產能轉移至外地分公司,低端復合肥利潤低,高端的水溶肥市場尚未打開,產值、稅收大幅下滑。
化肥產業對國家乃至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普遍施用化肥獲得了農作物高產,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2015年以來,農業、化肥行業各方積極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引領種植業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新型肥料,是在新時代肥料質量為先的戰略選擇。新型肥料的發展趨勢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高效、安全和環保是其主要的發展方向:(1)施用專用化。我國農業的集約化、專業化發展,需要施用相應的新型肥料,如一次性施肥技術(輕簡施肥)、種肥同播等,滿足省時、省工的要求。(2)功能復合化。現代農業生產要求新型肥料應具有多種功效,以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目前,有機-無機復合肥、生物有機肥以及含有農藥、激素、除草劑、保水劑等新型肥料在市場上已日趨增多。(3)高效長效化。隨著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對新型肥料的養分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濃度肥料不僅可有效滿足作物對養分的需求,而且還可省時、省工、提高工作效率。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對肥料的效能和有效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肥料需滿足不同作物的需求,并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作物的優質、高產,且對環境友好、生產工藝簡單。
面對日趨嚴峻的行業競爭態勢和日益多變的行業需求,我縣必須堅持將產業質量提升、助力農化現代化、提高核心競爭力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向,以減肥增效、轉型創新、綠色環保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以生產技術升級、產品結構調整、跨界聯合發展作為行業發展突破口,為農業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一是持續推進產品高端化。適應土地流轉提速催生的大農資時代的要求,集中力量發展增值增效的專用肥等高端復合肥料。以緩控釋肥、硝基肥、高塔肥等優勢產品為主體,膨脹生物有機肥、微生物肥(菌劑)、中微量元素肥、水溶肥、液體肥、土壤調理劑等新興肥料規模,推進水肥一體化,進一步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施肥用量,走以質量替代數量的發展新路。加快金正大公司、史丹利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恢復性增長。二是加快提升裝備水平。復合肥產業是裝置性產業,生產裝備水平和生產技術決定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充分利用縣里出臺的設備購置補貼的扶持政策,支持企業提升生產工藝和裝備水平。三是堅持技術領先。依托國家級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復合肥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加強與研究機構的深度合作,合作開發先進技術,在產品質量、成本控制、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提升產品的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
一是加快推進企業減量化,減少低效產能。抓住化工企業整頓提升的時機,淘汰一批裝備水平低、技術水平差的小企業,促進資源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快速占領高端市場。二是構建肥料物流園區。肥料物流是事關肥料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肥料鐵路專線建設將解決肥料的運輸,為構建新的物流平臺奠定新的基礎。應適時重啟肥料物流園區建設,有效解決原料、倉儲、運輸、信息等制約肥料產業發展的瓶頸。三是以先進煤氣化技術,在金沂蒙集團煤電化共軌資源綜合利用升級改造項目的基礎上,將“新型煤氣化裝置項目”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在以先進煤氣化技術、“一氧化碳合成氣”為核心,完善、壯大以醋酸、醋酸脂等羰基合成系列產品為龍頭的產業鏈的同時;以先進煤氣化技術,改造擴大增加合成氨、尿素產能,提高氮肥本地化、就地供應比例;配套擴大濕法磷酸、硝基磷肥產能,提高磷肥就地供應比例,緩解基礎原料供應問題,繼續做優做強復合肥產業。四是堅持服務升級不動搖。
生產企業與產品用戶深度結合,以完善農化服務為紐帶,將新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施用連為一個閉環,在現有產業集群的基礎上,強化創新發展,加強跨產業資源整合,嫁接肥料產業化工屬性與農業屬性,發展新型肥料與農化服務相結合的產業模式,推進農化服務中心體系建設,建成集測土配方施肥、套餐肥配送、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信息服務等為一體的農化服務網絡體系,針對核心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配肥增值服務,培養核心用戶群黏性和忠誠度。
我縣地處南水北調沿線及黃淮水系上游,環境敏感度較大、環保要求更嚴格、治理任務更艱巨。企業裝置規模小而分散、技術裝備水平低,安全風險大。一是強化安全紅線意識。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發展理念,以“查崗位風險、除安全隱患、防事故發生”為工作重點,推進各級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建設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利用“互聯網+安全”管理模式對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實施分級、分類管控,大力提高本質安全水平,持續改進安全管理工作,促進產業安全發展。二是牢固樹立環保底線思維。貫徹“抓環保就是保企業生存”管理理念,推動超低排放技術改造,繼續推行清潔生產,強化環保主體責任及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夯實環保管理基礎,提升環境績效指標,降低單位增加值能耗、單位增加值水耗、單位增加值污染物排放,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水平,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產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