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錫煌

【摘要】 目的 探討老年患者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并發(fā)腹腔感染的影響因素。方法 289例老年胃癌患者均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 其中12例術后并發(fā)腹腔感染患者作為感染組, 277例未發(fā)生術后感染患者作為對照組。分析術后并發(fā)腹腔感染的影響因素。結果 兩組患者白蛋白、血紅蛋白、血糖水平、腫瘤分期、手術方式、圍手術期輸血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白蛋白含量[95%CI=(1.20, 11.67)]和手術方式[95%CI=(2.29, 15.65)]為老年患者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并發(fā)腹腔感染的影響因素(P<0.05)。結論 老年患者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并發(fā)腹腔感染與白蛋白含量和手術方式有關。
【關鍵詞】 老年患者;胃癌;根治術;腹腔感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3.022
在我國, 胃癌是發(fā)病率較高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 其發(fā)病率在>65歲人群中明顯升高, 且隨年齡增加逐漸增加[1]。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以微創(chuàng)優(yōu)勢在胃癌的臨床治療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該手術具有切口小、恢復快且疼痛輕的特點, 具有良好的遠期療效。隨著腹腔鏡胃癌手術的不斷發(fā)展, 術后并發(fā)癥成為了國內外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如感染、吻合口瘺、胃排空障礙等, 特別是老年患者術后并發(fā)感染的危險性更高[2]。而由于老年患者特殊的生理心理因素, 臨床研究往往排除老年患者入組, 使老年患者的診治常常缺乏循證醫(yī)學的證據(jù)。為此, 本研究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8年6月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289例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289例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老年患者(>60歲)的臨床資料, 其中男161例, 女128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5.28±9.72)歲;病程6個月~3年, 平均病程(5.16±10.26)個月;手術方式包括D1根除術28例、D2根治術114例、D2+根治術82例、D3根治術65例;TNM分期Ⅰ期81例、Ⅱ期96例、Ⅲ期112例;手術時間150~330 min, 平均手術時間(186.55±72.60)min;術中出血量200~1100 ml, 平均術中出血量(323.82±258.73)ml;住院時間9~26 d, 平均住院時間(13.79±5.92)d。
1. 2 診斷標準 病例符合以下診斷標準之一[3]:①術后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38.0℃), 血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10.0×109/L), 腹痛、腹脹和明顯的腹膜炎體征;②腹腔引流液為膿性液體, 細菌學培養(yǎng)陽性;③影像學檢查或再次手術證實腹腔內有感染病變存在, 如化膿性滲出、膿腫等。
1. 3 研究方法 術后12例并發(fā)腹腔感染患者作為感染組, 277例未發(fā)生術后感染患者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病程、血紅蛋白、白蛋白、血糖、腫瘤大小、腫瘤分期、手術方式、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腸內營養(yǎng)、圍手術期輸血情況, 并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 等級計數(shù)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危險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單因素分析 兩組患者白蛋白、血紅蛋白、血糖水平、腫瘤分期手術方式、圍手術期輸血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白蛋白含量[95%CI=(1.20, 11.67)]和手術方式[95%CI=(2.29, 15.65)]為老年患者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并發(fā)腹腔感染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3 討論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患病人群以中老年為主, 手術仍然是目前治療胃癌的最主要方法, 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不但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 增加住院費用, 還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4]。其中腹腔感染是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5]。嚴重者可出現(xiàn)膿毒癥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等, 甚至引發(fā)死亡。老年患者隨年齡增長, 各臟器儲備功能下降, 且多合并多種基礎疾病, 因此老年患者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相對更高, 在老年胃癌患者亦是如此。特別是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 手術的侵入性操作等因素使腹腔感染成為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主要的并發(fā)癥之一[6], 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 在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時, 為了確保治療徹底, 在切除病灶部位的同時, 還將對胃周圍浸潤組織及淋巴結等一并切除, 也是導致腹腔感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7]。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白蛋白、手術方式、血紅蛋白、圍手術期輸血、高血糖、腫瘤分期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白蛋白含量[95%CI=(1.20, 11.67)]和手術方式[95%CI=(2.29, 15.65)]為老年患者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并發(fā)腹腔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針對老年患者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并發(fā)腹腔感染的危險因素, 手術前應常規(guī)進行腸道準備, 對重要臟器功能的完善性進行評估, 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癥及其他合并癥, 提高患者對手術耐受力。作為臨床外科醫(yī)師, 完善手術前準備的同時, 還應注重手術技巧的提高和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的治療, 應在徹底切除腫瘤組織的前提下, 盡可能的保存患者的正常組織或器官, 以降低術后感染的發(fā)生風險。若術后發(fā)生腹腔感染, 由于其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 而且常常癥狀不明顯, 故早期診斷和早期應用抗生素等是治療關鍵, 以保證患者術后順利恢復。
綜上所述, 白蛋白含量低和手術方式是術后發(fā)生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針對此危險因素, 術前應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 及時糾正患者的合并癥, 術中盡可能的保護患者的正常組織, 降低術后感染的發(fā)生風險等, 改善患者的愈后。本研究為老年患者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并發(fā)腹腔感染的預防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 但因本次研究樣本例數(shù)有限等因素, 尚需進一步更多樣本的研究分析。
參考文獻
[1] Jemal A, Siegel R, Ward E,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06. Cancer J Clin, 2006, 56(2):106-130.
[2] 莫海南, 韓康朝, 梁亞杰. 高齡患者胃癌根治術后嚴重并發(fā)癥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 遼寧醫(yī)學院學報, 2014, 35(3):52-55.
[3] Klyachkin ML, Dhillon JS, Kaveh SJ, et al. Current management of severe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Curr Surg, 1998, 55(1):39-55.
[4] Oh SJ, Choi WB, Song J, et al. Complications requiringreoperation after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17 years experience in a single institute. J Gastrointest Surg, 2009, 13(2):239-245.
[5] 王國斌. 提高對腹腔感染的認識. 腹部外科, 2004, 17(3):132-133.
[6] 賈立華, 劉敏, 劉澤源, 等. 1例胃癌術后重癥腹腔感染病人的藥學監(jiān)護. 中國藥物應用與監(jiān)測, 2012, 9(4):207-210.
[7] 陳德昌, 王慧. 復雜腹腔感染的ICU處理. 臨床外科雜志, 2012, 20(3):156-158.
[收稿日期:2020-03-26]